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用仙方活命饮治疗肛周脓肿实证126例,观察其时间,服药1-4天后115例,平均时间1.92天,11例服药后肿块消散。临床中运用仙方活命饮能促其,缩短病程。

  • 标签: 肛周脓肿 仙方活命饮 成脓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学时代私听邓而君的靡靡之音,一首不知名的歌印象最深,词曰:“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玛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

  • 标签: 空间 时间 故乡 喜玛拉雅山 中学时代 家园
  • 简介:长河坝水电站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及锚杆在造孔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差,岩石破碎,孔内常塌孔,不易成孔。在固壁灌浆工艺施工中,浆液结石待凝时间按照设计技术要求需达到5MPa后才能扫孔钻进,待凝时间占造孔总施工时间的43%以上。本文通过对室内试验与现场扫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合理解决了锚固孔固壁水泥强度和待凝时间标准问题,降低了工程造价,加快了施工进度。

  • 标签: 固壁灌浆 待凝时间 试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及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毒性休克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者来源、感染部位,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动脉血乳酸(Lac),液体复苏量、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情况、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分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与ΔSOFA评分(即液体复苏3 h SOFA评分与初始SOFA评分的差值)之间的关系。根据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T)将患者分为T≤1 h组、1 h<T≤2 h组、2 h<T≤3 h组和T>3 h组,比较各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①共纳入131例患者,其中男性94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8.3±15.0)岁;初始APACHEⅡ评分为27(21,34)分,初始SOFA评分为12(10,14)分,初始Lac为5.0(3.4,7.1)mmol/L;感染来源以肺部感染为主(87例,占66.41%)。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完成时间与ΔSOFA评分之间存在拟合曲线关系(Y=-1.062 6X2+4.407 9X+0.961 8),提示过早或过晚完成初始液体复苏均会对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②不同时间完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各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初始APACHEⅡ评分、初始Lac及初始S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T≤1 h组患者呼吸支持率、AKI发生率和CRRT比例均明显高于1 h<T≤2 h组、2 h<T≤3 h组及T>3 h组(呼吸支持率:78.57%比75.51%、42.86%、75.00%,AKI发生率:57.14%比20.41%、21.43%、50.00%,CRRT比例:35.71%比0%、7.14%、16.6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8 d病死率方面,T≤1 h组最高(64.29%),1 h<T≤2 h组最低(22.45%),2 h<T≤3 h组为35.71%,T>3 h组为33.33%,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毒性休克发生后1~2 h完成初始30 mL/kg液体复苏可能会降低患者的28 d病死率,改善器官功能障碍;过早或过晚完成液体复苏有可能增加患者的28 d病死率,但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初始液体复苏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VTI)指导重症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评价其在重症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重症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2组的复苏目标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除外中心静脉压指标)。超声指导组在液体复苏前,行容量负荷试验(5 min之内输注3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并利用超声检测△VTI;若△VTI≥15%,提示患者存在容量反应性,可继续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30 min左右输注体内,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完成EGDT;若△VTI<15%,提示患者无容量反应性,不积极行液体复苏,由临床医师评价后自行决定后续治疗。常规治疗组由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重要生理及实验室指标、各时间段液体出入量及平衡、EGDT达标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及使用时间、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本试验共纳入了70例重症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指导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2组,最终完成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有34例、29例。0~6 h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复苏液体入量及正平衡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7 d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液体平衡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0~12 h、0~24 h、0~72 h、0~5 d,2组的液体出入量及平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EGDT达标率比较,超声指导组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 vs. 58.6%,P=0.129)。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使用时间显著较常规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VTI评价重症毒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从而指导液体复苏,比常规治疗在液体管理方面更加精确,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缩短使用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 标签: 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 重症脓毒症 液体复苏 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Lac)持续增高时间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毒血症患者84例。根据患者最终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初始血乳酸(Lac),6、12、18、24 h Lac,Lac>2 mmol/L持续时间(TLac>2)。利用ROC曲线分析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初始Lac、6、12、18、24 h Lac、TLac>2在评估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将这些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COX回归分析,评估血乳酸持续增高时间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治疗后6、12、18、24 h Lac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TLac>2明显长于存活组(P<0.05)。将各参数随着乳酸持续增高时间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初始Lac、6、12、18、24 h Lac对毒血症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而TLac>2与患者生存率、死亡风险明显相关,TLac>2越长,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同时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PACHE Ⅱ评分及初始Lac的AUC显示,这些指标不能有效评价患者预后(P>0.05)。TLac>2曲线下面积最大,评价预后效能最佳,24 h Lac次之,18、12、6 h Lac依次递减。此外TLac>2、24、18、12、6 h Lac用于毒血症死亡风险评估的灵敏度分别为90.9%、81.8%、81.8%、81.8%、88.6%;特异度分别为71.4%、52.5%、52.5%、47.7%、25.5%。结论一过性的乳酸增高不能评价毒血症患者的预后,但乳酸>2 mmol/L持续增高时间毒血症患者预后有着显著影响。乳酸持续增高的时间(TLac>2)越长,患者生存率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利用乳酸持续增高时间来评价患者死亡风险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其他参数,其评价预后效能最佳。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乳酸 时间因素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二、 音乐与时间性的视野乐是一种能够把我们从视觉图像的统治中拯救出来的力量,[关键词] 于乐 音乐 空间视野 时间 人的存在 孔子曾经说,乐(形上愉悦)与哀(悲剧意识)乃是人们与时间

  • 标签: 儒家成于乐 存在儒家 成于乐现代
  • 简介:毒症是对感染的全身反应。临床表现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精神混乱和呼吸急促。以前用来描述这种综合征的术语是“败血症”和“菌血症”。只有大约20%的休克病例与菌血症有关;其余都是继发于下呼吸道或腹部感染。虽然毒症被认为是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的并发症,但是许多微生物感染都能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这可能反映出这些介导组织损伤的感染相似的“最终共同途径”。

  • 标签: 脓毒症 全身反应 发病机制 氧气 抗生素 内毒素
  • 简介:辨析“煨”长肉与“偎”长肉。“偎”/“煨”长肉是中医外科特色疗法之一,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通过查阅文献认为,“偎”长肉指药疮交互作用;“煨”长肉多指温通气血,培补正气,促进创面愈合。广义的“煨”长肉与“偎”长肉意思接近,但临床应用中“偎”长肉更贴近临床实际。

  • 标签: “煨”脓长肉 “偎”脓长肉 交互作用 疮面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有效性,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藏期及有效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输注与重症毒症患儿器官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相关这一假设。设计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的二次分析。采用多变量负二项回归分析确定毒症发病48 h内红细胞输注与发病14 d内器官功能障碍(organ dysfunction,OD)或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S)天数之间的关系。场所一家四级儿童医院的PICU。对象纳入符合共识标准的18岁以下严重毒症/毒性休克患儿。排除毒症发病前输注红细胞的患者和毒症发病48 h内接受体外膜氧合支持的患者。方法和主要结果纳入94例患者,中位年龄6(0,13)岁,61%为男性;78%有毒性休克,41例(44%)在毒症发病后48h内输注红细胞(早期输注红细胞)。多变量分析显示早期输注红细胞与OD天数增加44%独立相关(校正相对风险ARR 1.44,1.04~2,P=0.03),尽管风险因疾病严重度(交互P=0.004)和休克严重度[血管活性变力评分(vasoactive inotrope score,VIS)交互P=0.04,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交互P=0.03]而不同。MODS天数相对风险随休克严重度变化(VIS交互P=0.008,SI交互P=0.01)。休克严重程度最低的儿童早期输注红细胞相关风险最高。结论与之前研究一致,早期输注红细胞与器官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延长独立相关。本研究是首批根据临床可用的休克严重度评估方法记录不同输血相关风险的研究之一,表明在休克较轻的儿童中输血相关风险更大。更大规模的验证这些相互作用的多中心研究对于设计目前急需的重症毒症患儿红细胞输注试验是必要的。

  • 标签: 儿科 多器官衰竭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免疫系统 红细胞输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全血静置时间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制备膜的影响。方法 同时采集静脉全血,分组静置不同时间(3分钟、15分钟、20分钟)后,离心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及宽度。 结果 静置不同时间后无细胞血浆(PPP)高度、纤维蛋白凝块(PRF)高度、红细胞基层高度及制备后PRF膜长、宽有所不同(P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 静置时间 离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讨论了随着铜电极在ODT溶液中浸泡时间的增长,膜铜电极的腐蚀电阻、双电层电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ODT在铜表面30min内即可自组装形成致密、均匀、稳定的单分子膜.

  • 标签: 十八-硫醇 ODT 自组装成膜 缓蚀剂 成膜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