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职业病诊断中正确理解,使用标准;方法对1例接苯作业人员相关临床资料及职业病诊断意见,以求与同行共同探讨诊断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结果该患者有头昏、头痛、刷牙出血等临床症状,连续复查6次血常规,其中中性粒细胞低于2.0×109/L四次,符合《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68-2013中4.2.1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4×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0×109/L标准,而专家组诊断意见分别为慢性轻度苯中毒(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接触苯作业人员重点监护(定期复查)。结论在标准没有对百分比有明确规定时,不能根据个人对“大多”的理解而使诊断有偏差,建议今后在修订诊断标准时尽量避免使用“大多”等模糊概念,使诊断指标更客观、更准确,减少诊断争议、纠纷。

  • 标签: 慢性轻度苯中毒 诊断 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职业性苯中毒,是指因患者职业原因需长期接触含苯的有机溶剂,造成吸入性中毒苯中毒诊断依据为血细胞持续减少,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发展为白血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通常职业性苯中毒多数为慢性,轻度重度患者临床反应为:头晕、恶心、皮肤出血、耳鸣等症状,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谵妄、幻觉、抽搐等,出现谵妄、幻觉是因为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麻醉所致,为提升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护理效果,需要运用整体护理模式干预治疗并进行观察。

  • 标签: 职业性苯中毒 慢性 发病特点 防治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苯是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有机溶剂,广泛用于油漆、油墨、树脂、橡胶等化工原料中。苯是一种有毒物质,长期接触可导致其持续摄入。 ,对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都造成损害,可能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会危及生命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循证护理是一种将科学研究与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相结合,受循证医学影响,旨在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模式治疗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士,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中毒优势明显。

  • 标签: 循证护理 慢性苯中毒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3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5例患者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7例,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气短、胸闷8例、出现肺部症状6例,其中呼吸音增粗2例、干湿啰音3例、心脏杂音1例;肝区叩击痛6例、腹部压痛5例,肢体疼痛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激素、免疫调节剂、抗生素治疗以及营养支持等疗法;35例患者中,有效17例,显效7例,好转9例,无效2例。住院平均时间2~4个月。结论苯中毒可严重侵害人体的血液系统,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应加强防护,减少苯接触造成的中毒损害。

  • 标签: 职业性 慢性苯中毒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对2019年9月河北省某密封材料厂发生的一起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工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原因,总结诊治特点及治疗转归。在20名就诊工人中,根据GBZ 68-2013《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共确诊职业性慢性苯中毒12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2例、中度苯中毒7例、重度苯中毒3例。轻度中毒及中度中毒患者经过治疗均已痊愈;重度中毒患者恢复较慢,随访1年白细胞计数仍在2.0×109~3.0×109/L。本次苯中毒事件系违规作业引起的,应加强用人单位责任、行政机关监管以及职工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或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劳动者的健康。

  • 标签: 中毒 职业防护 职业健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15例苯中毒性脑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观察其病变部位、形状、范围及信号等。15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受损为主,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病变范围广,形状呈"向日葵样""火焰状""括弧样""蝶翼样",MRI信号为片状长T1、长T2,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低、等或高信号。在患者诊断不明确时,MRI检查可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 标签: 中毒 中毒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2000年4月黑龙江省某机器制造厂锻造分厂发生一起由苯引起的急性中毒事故,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事故经过某机器制造厂锻造分厂于2000年4月10~17日,将油炉燃料由重油改为轻质合成油(由哈尔滨市天缘燃料化工有限公司制造。内含有毒成分为: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萘、β-甲基萘、α-甲基萘、联苯等)。锻造分厂占地面积6048m~2,内设有加热炉7台,加热炉工作时炉内温度为1200℃

  • 标签: 合成油 锻造分厂 苯中毒 劳动卫生监督 输油管道 监督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性苯中毒病人的整体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近年来收治的12例苯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12例苯中毒病人,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周密的、行之有效的整体护理对职业性苯中毒病人十分重要,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职业性中毒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苯中毒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探讨其早期判断慢性苯中毒肝功能损害的价值,为临床精准监测慢性苯中毒机体损伤的发生及其早期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取48名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根据《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 68-2013)》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50名健康体检人群做为对照组,分析指标包括ALT、AST、ALP、GGT、TBIL、DBIL、IBIL、TP、ALB和GLB等常规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ALT(P=0.000)、AST(P=0.000)、ALP(P=0.001)、GGT(P=0.000)、TBIL(P=0.008)和ALB(P=0.000)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分析示各组间ALT、AST、ALP、TBIL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和中毒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ALT、AST、ALP、TBIL在苯中毒肝功能损伤中具有更高敏感性。结论ALT、AST、ALP和TBIL可成为辅助诊断早期慢性苯中毒机体损伤的实验室指标。

  • 标签: 慢性苯中毒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γ-谷氨酰转肽酶 总胆红素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标准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病特征。方法于2020年3月,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断的126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资料,分为旧标准组(74例)和新标准组(52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接苯工龄、行业分布、工种、作业环境苯浓度及诊断分级的差异,并对旧标准下22例苯中毒观察对象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旧标准组和新标准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接苯工龄、行业分布和工种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旧标准组和新标准组中各有41.9%(31/74)和17.3%(9/52)患者作业场所苯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两组患者作业场所不同苯浓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旧标准组患者以轻度中毒(79.7%,59/74)为主,而新标准组以中重度中毒(51.9%,27/52)为主,两组患者诊断分级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苯中毒观察对象经过随访观察,有8例(36.4%)进展为慢性苯中毒。结论苯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可能影响诊断分级的构成,从劳动者权益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的诊断标准及制度政策,更利于职业性苯中毒防控工作的开展。

  • 标签: 职业病 中毒 诊断分级 观察对象 易感人群
  • 简介:作为病理技术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二甲苯,二甲苯是一种有毒无色透明液体,是用于病理组织切片常用的一种脱腊和透明的液体,实际工作中二甲苯用量较大,不仅有毒而且极易挥发。在常温下会使人不知觉中毒,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改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完善设备和密闭通风措施来降低空气中的浓度,

  • 标签: 二甲苯类/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说明苯危害的严重性,强调职业健康检查和加强个人防护的重要性。方法对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结论必须提高对苯危害的认识,落实各项职业病防治要求,改进生产工艺,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检查制度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以便早期发现职业对健康的损害,减轻职业危害导致的后果。

  • 标签: 苯中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职业危害
  • 简介:间二硝基苯(dinitrobenzene,DB)污染人体,多可引起严重中毒.笔者单位于1996年7月收治1批DB生产车间爆炸引起的烧伤合并DB中毒患者8例.经积极抢救,治愈3例、死亡5例,报告如下.

  • 标签: 烧伤 间二硝基苯中毒 诊断 治疗 病例分析
  • 简介:在油漆工业中,造漆作业工人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为苯、甲苯、二甲苯的混合气体.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可引起急性苯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引起慢性苯中毒.

  • 标签: 造漆作业工人 苯中毒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评价脑心通胶囊对急性苯中毒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苯溶液多点皮下注射建立急性苯中毒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造模组、脑心通预防组。观察各组大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下降,SOD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心通预防组SOD活性低于造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值高于造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能减轻急性苯中毒对大鼠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间接调节SOD的活性有关。

  • 标签: 脑心通胶囊 急性苯中毒 超氧化物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