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后总胆红素的反弹率(Total bilirubin rebound rate,TBRR )、凝血酶原活动度反弹率(PTA rebound rate,PTARR)对乙肝病毒相关加急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研究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20例,随访3个月,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移植组(47例)。收集患者第1次人工术前、术后当天及第3天的临床资料,计算总胆红素反弹率(Total bilirubin rebound rate,TBRR)、凝血酶原活动度反弹率(PTA rebound rate,PTAR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慢性衰竭-序贯器官衰竭(CLIF-SOFA)评分、CTP(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的分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上述指标及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死亡/移植组的TBRR、PTARR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RR、PTARR、MELD、CLIF-SOFA、CTP预测ALCF的AUC为0.642、0.829、0.792、0.703、0.899,截断值分别为35.85%、17.91%、28.5、7.5、11,其中,PTARR、MELD、CLIF-SOFA、CTP的AUC>0.7,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PTARR及TBRR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意义。

  • 标签:   HBV-ACLF 非生物型人工肝 TBRR PTARR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治疗在乙肝衰竭治疗中所取得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9 年 2 月 ~11 月诊治的乙肝相关衰竭患者 80 例作为治疗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内科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肝功能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 % ,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77.5% , P<0.05 ;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对乙肝相关衰竭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发病症状,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浆置换 乙肝相关性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析为乙肝相关衰竭病患予以恩替卡韦与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价值。方法:此试验选择的是2022年1月—2023年7月接收的乙肝相关衰竭患者90例,分两组,各45例;丙酚替诺福韦为常规组方案,恩替卡韦应用在试验组,分析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对乙肝相关衰竭患者治疗病情时,应用恩替卡韦、丙酚替诺福韦的效果均非常显著,而前者的不良反应更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丙酚替诺福韦 慢乙肝相关性肝衰竭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PMAS模式人工治疗早期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早期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常规指标与3个月存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D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PTA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加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DPMAS模式 人工肝 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94.6±2.3)μmol/l、TBil(254.4±5.1)μmol/l、TBA(150.8±1.6)μmol/l、IL-6(39.8±0.2)ng/L、TNF-α(129.5±6.5)ng/L、有效率96.7%、低血压发生率3.3%、胸闷发生率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 人工肝 乙肝 慢加急性肝衰竭
  • 作者: 刘磊 韩涛 蔡均均 张倩 徐佰国 王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 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市人工细胞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卫生部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市人工细胞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卫生部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1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符合亚太肝病学会加急性衰竭(APASL-ACLF)诊断标准的老年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HBV-ACLF)患者168例,选取同期非老年HBV-ACLF患者176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基线及进展情况;同时将老年组根据是否进展至欧洲肝病学会加急性衰竭(EASL-ACLF)诊断标准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记录其基线及进展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老年HBV-ACLF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老年HBV-ACLF患者比较,老年患者更容易进展至EASL-ACLF诊断标准,病死率更高;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动脉血乳酸(HR=1.77,95%CI:1.36~2.30,P<0.01)、继发院内感染(HR=13.90,95%CI:3.73~51.87,P<0.01)、总胆红素最大变化速率(HR=1.08,95%CI:1.01~1.15,P=0.04)、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最大变化速率(HR=4.06,95%CI:1.53~10.77,P=0.01)以及慢性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最大变化速率(HR=12.74,95%CI:2.46~66.08,P<0.01)是老年HBV-ACLF患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HBV-ACLF与非老年HBV-ACLF患者比较,病情更易进展,病死率更高,应尽早识别危险因素,尽快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功能衰竭,急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温阳化浊退黄汤治疗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常规西药治疗,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PN)基因多态与中国汉族人乙肝易感性的相关。方法:利用Sequenom基因分型技术,时234例乙肝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OPN基因的9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与乙肝易感性的相关。结果:OPN基因的8个SNPs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PN基因多态可能与中国汉族人乙肝的易感性无相关

  • 标签: OPN 慢乙肝 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乙肝慢性加剧衰竭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既往收治的乙肝慢性加急衰竭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非HIV感染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检查的结果分析,HIV感染的患者组血清中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数量都要明显低于非HIV感染组患者(P<0.05);HIV感染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要远远低于非HIV感染组患者(P<0.05)。结论:HIV感染对乙肝慢性加急性衰竭患者预后差,所以需要降低患者发生HIV感染从而改善其预后。

  • 标签: HIV 乙肝 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加急性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及其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91例(HBV-ACLF组),并纳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CHB组)及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50例(HBV携带组)为对照,收集qHBcAb、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等基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qHBcAb、HBsAg和HBV DNA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qHBcAb水平与生存结局的相关;随访90 d,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HBcAb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HBV-ACLF组基线qHBcAb水平为(4.83±0.42)IU/ml,高于CHB组[(4.59±0.54)IU/ml]及HBV携带组[(3.86±0.74)IU/ml](P均<0.05)。随访90 d后,HBV-ACLF组生存46例(50.5%),死亡45例(49.5%)。生存患者基线qHBcAb水平高于死亡患者[(4.93±0.22)IU/ml比(4.70±0.52)IU/ml,P<0.01]。生存和死亡患者在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酶Ⅲ活性、血小板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否合并脑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qHBcAb是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HR=0.027,95%CI 0.001~0.696,P<0.05)。基线qHBcAb水平预测衰竭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95%CI 0.525~0.752,P<0.05),截断值为4.89 IU/ml。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P<0.05)。结论基线qHBcAb水平与HBV-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预测HBV-ACLF临床结局的一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当qHBcAb<4.89 IU/ml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患者实施肝移植后短期病死率与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通过前瞻收集自2018年8月—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因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实施肝移植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为(44.5±8.79)岁。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肝移植前48 h内的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乳酸、感染指标等以及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s评分、CLIF分级等指标,观察术后90 d内死亡及长期生存情况,并根据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n=34)与死亡组(n=6)。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值。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以及生存分析,发现影响肝移植术后短期死亡与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计算敏感度与特异度以及cut-off值。以CLIF-C ACLFs评分48.5分为临界值,把患者分为≥48.5分组(n=10)与<48.5分组(n=30),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40例患者肝移植前48 h内的总胆红素、肌酐、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乳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分别为24.30(13.45,33.95) mg/dL、0.68(0.53,1.11) mg/dL、56(39,82)×109/L、3.12(2.33,4.46)、2.14(1.59,4.14) mmol/L、4.06(2.12,9.13), MELD、MELD-Na、CLIF OFs、CLIF-C ACLFs、AARC评分分别是(32.1±6.3)、(33.2±5.3)、(11.2±2.6)、(43.8±8.8)、(10.6±2.4)分。在4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并发了脑病,17例患者移植前存在可以控制的全身感染,10例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6例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2例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患者均实施了紧急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5%,最常见的为移植后感染(27.5%),其次为肾功能不全(17.5%)。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共有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4.5%。存活组与死亡组的移植前临床资料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评分、CLIF分级、脑病、感染、肾功能损伤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移植前48 h内的NLR、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评分是影响肝移植术后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LIF-C ACLFs评分是影响肝移植术后3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显示,CLIF-C ACLF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95%CI:0.779~1.000,P=0.002), cut-off值为48.5分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3.3%和85.3%。同时,CLIF-C ACLFs评分≥48.5分组与<48.5分组的生存分析比较,显示两组在长期生存率上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移植前48 h内的NLR、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评分是影响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患者实施肝移植术后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CLIF-C ACLFs评分是乙肝相关加急性衰竭患者实施肝移植术后3个月病死率和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病死率 生存 CLIF-C ACLF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加急性乙型肝炎衰竭早期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于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治疗,观察组选择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对照组选择血浆置换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B、检测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不同模式人工治疗均对加急性乙型肝炎衰竭早期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不需要血浆,对肝功能和炎指标改善效果更佳,安全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 乙肝相关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检测与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656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患者ALT、AST、PAB、ALB、T-BII进行检测。结果乙肝炎症活动期肝脏损伤与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和HBV-DNA)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与乙肝炎症活动期损伤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二者结合可作为乙肝损伤的重要监测指标。

  • 标签: 乙肝病毒检测 肝损伤 相关性因素656 cases of hepatitis B virus detection and liver injury in Correlation AnalysisYang Mingsong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重症急性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分析组和试验组各42例,分析组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试验组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结果:试验组临床效果高于分析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分析组(P<0.05)。结论:重症急性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 人工肝乙肝 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肝患者HBVDNA载量及纤维化相关。方法:对于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获得的12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液样本开展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了解患者HBVDNA水平。通过酶促速率法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患者III型前胶原肽,IV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相关水平等等。结果: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平均血清样本检测得到的HBV DNA载量为4.51±0.42,经过分析患者的相关水平与层黏连蛋白具有显著关系(P<0.05),与III型前胶原肽无显著关系(P>0.05)。结论:定期检查患者层黏连蛋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慢性乙肝 HBVDNA载量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大黄煎剂(大黄30g,乌梅30g)治疗病毒性乙肝加急性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病毒性乙肝加急性衰竭患者,按衰竭诊疗规范1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及使用大黄乌梅合剂结肠透析的实验组。统计分析治疗的不同时间(基线、2周)肝脏功能、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的差异性及并发症发生差异性。结果中药灌肠配合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及肝脏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5)。

  • 标签: 中医灌肠 病毒性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脏功能 凝血功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12-01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