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对二战后美国诗坛的深刻反思,深层意象派一方面大胆借鉴超现实主义诗学以对抗"新批评"的智性写作,力图恢复诗歌与生命的同构关系;另一方面又部分程度地保留了艾略特的理性意识,主动吸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东方道学思想,从而对20世纪前期的"意象主义"作出新的呼应与修正。在丰富的异域诗学参照下,深层意象派不断激活、改造美国诗歌传统,以开放稳健的态度去融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深刻影响了美国当代诗歌的艺术形态与发展路向。

  • 标签: 深层意象诗派 超现实主义 意象主义 新批评
  • 简介:本文追溯了中西意象诗的哲学基础和东西方诗歌思维模式,从语言与意义关系上探讨了意象诗的中西语言结构和表意手段,认为中西既具有各自对应哲学和语言形态差异,又有相似点,应该妥善对待各自语言事实.

  • 标签: 意象诗 哲学基础 思维模式
  • 简介:现代西方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对语言、修辞和认知关系的假设上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因此深入考察修辞与认知的关系对修辞学的发展或有所裨益。结合意象图式、语篇分解等理论,文章对语言中的修辞行为进行分类,建立了基于意象图式的修辞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修辞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和语篇维度两个方面。说话者在每个基本语篇单位中,在语调(或句读)单位、小句、命题和话语行为四个维度上,通过对主导意象图式所对应的知觉组织原则的遵循或违背实现修辞行为,最终通过这些基本修辞行为构建整体语篇所要达成的修辞效果。

  • 标签: 知觉组织原则 意象图式 语篇分解 认知修辞
  • 简介:随着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它对文学研究也产生了影响,文学研究也发生了认知的转向,合成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学者们用心理空间的映射来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构建,及其某些象征的特定含义。该文以《红楼梦》中宝钗-黄莺意象映射为例,通过基于人物特定的社会文化空间将域空间的概念元素与目的域空间的某些概念元素进行对应的映射,通过合成空间建构出具有宝钗独特品性的层创性意义,从而论证合成空间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并为文学作品中意象及人物形象认知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 标签: 概念整合 合成空间理论 意象 映射
  • 简介: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在书中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隐喻观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隐喻不仅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思考事物的方式;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心论点被阐释为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过程。1987年Johnson所著的《思想中的身体》将意象图式概念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仍然是研究意象图式理论的最权威最系统的著作。会计作为"商业的语言",其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概念隐喻资源。然而,目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会计语篇的研究尚少,受此启发,笔者对会计学中的会计等式和相关的会计基本概念作以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分析,更加明晰了本体隐喻是如何应用于会计语言中,又如何对会计学知识框架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概念隐喻理论 意象图式 会计等式 本体隐喻
  • 简介:笔者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结合意象图式对“have+-en”构式义进行剖析,指出:“have+-en”构式兼具状态现在时、习惯性现在时、瞬间现在时、结果义、存在义以及持续义六大语义特征。该构式在表达持续义时,中心动词须为持续动词,其他情况下也可为非持续动词。“have+-en”构式存在具体例示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进行结果义、存在义与持续义间的转换。结果义与瞬间现在时、存在义与习惯性现在时、持续义与状态现在时的结合分别为建构该构式的意象图式提供了基础。“have+-en”构式的意象图式刻画加深了该语法构式的理解并对教学有一定启示。

  • 标签: “have+-en”构式 意象图式 构式义 现时关联
  • 简介:欧美民俗定4月1日为万愚节(AllFools’Day),又叫“四月愚人节”(AprilFools’Day)。这一天,朋友邻里间往往任意互相戏弄,欺骗,以此为乐。这种风气已流行了若干个世纪,据说起源于古人的春分节活动,印度和古罗马春日都有此习俗。在英国,这种风俗似乎很早就有,但真正流行,显然是18世纪初。苏格兰人把这天愚弄人的活动叫做“猎郭公鸟”。郭公鸟即布谷鸟,又名杜鹃,在苏格兰等地,是愚

  • 标签: 万愚节 春分节 这一天 苏格兰人 林洪
  • 简介:本文从顿歇变化的节奏和动静结合的意象两方面分析了英国现代派诗人泰德.休斯的动物诗《思想之狐》的生命张力,从而探究休斯动物诗的艺术特点及其诗歌创作观。

  • 标签: 节奏 意象 生命张力
  • 简介: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译者理解原诗中对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寻求意象组合与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需要理解意象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并使译文中的对比式意象组合能产生和原诗中类似的语境效果。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对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过程中的最佳关联。

  • 标签: 中国古典诗歌 对比式意象组合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 简介:本文采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了COCA(TheCorpusofContemporaryEnglish)语料库中从1990年至2012年的新闻报刊文本中的100个出现out的句子,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对out进行分析,探索out核心的意象图式以及其所涉及的意象图式转换。

  • 标签: 意象图式 OUT 意象图式转换
  • 简介:理解《情歌》一诗主题的关键在于解读诗中的美人鱼意象。《情歌》的叙述者带着调侃的口吻中流露出无奈和怯懦,描绘出杂乱的景象和人物荒芜的感情世界。然而出现在诗歌结尾部分的美人鱼意象却骤然改变了诗歌的意境,从现实转入虚幻,人物的内心从世故变为浪漫,字里行间也不再语带讥诮。而透出脉脉温情。更为重要的是,《情歌》所描写的各个场景处于跳跃变幻之中,现实与幻想相互交错.看似散漫无章,但美人鱼意象却赋予了诗歌清晰严整的结构,诗歌不仅表现出现实与梦幻的巨大反差,更与《奥德赛》第十二章处处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了诗歌的讽刺意味,表现出爱的缺失所导致的精神上的荒芜状态,也即在《荒原》中得到传承与发展的荒原主题。

  • 标签: 美人鱼 意象 主题
  • 简介:"非主流"英语文学,简单地说就是指英国和美国之外的英语文学。其起和发展从起初英国文学的一枝独秀,到美国文学崛起后的花开两朵,到后来各原英属殖民地国家的百花齐放,再到戈迪默、奈保尔以及库切和门罗等"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家先后斩获文学大奖,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在度过了艰难的学徒期后,"非主流"英语文学尝试着从各自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从各自特殊的民族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反映生活,这就赋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和民族情怀。因此,"非主流"英语文学创作丰富了英语文学的宝库,"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崛起打破了英美文学的垄断地位,塑造了崭新的人物和民族形象。

  • 标签: “非主流”英语文学 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 后殖民文学 本土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意义单位一直以来都是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是在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中,信息的即时性使得意义单位的转换更加复杂,本文针对同声传译中意义单位的转换程度展开研究。本文以命题为单位,通过计算同声传译语料中有效译出及漏译信息的比例,以分析信息单位的转换方式。研究发现,有效译出的信息均体现了“脱离语语言外壳”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顺序重组;词汇、表达的创造性;添加、删除或转换连接词。本研究对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可以帮助译员在口译中正确选择策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译出最佳的译文;另一方面,也益于学生、教师塑造同传情况的整体概念,进而提高同传学习、教学的效率。

  • 标签: 意义单位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同声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