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动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本院一共收治 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实施动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全面护理,对比两组结局。结果:实验组 49例的并发症(心包填塞、出血、前臂血肿、造影剂过敏)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49例护理后的心功能优于 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动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期间给予全面护理,可改善患者预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常规护理 全面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施以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2021年3月到2022年6月,选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10例为对象,基于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施护理常规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3.64%小于对照组16.36%,可见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护理安全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常规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术后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施以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2021年3月到2022年6月,选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10例为对象,基于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实施护理常规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3.64%小于对照组16.36%,可见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护理安全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术 护理常规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 术后并发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156例于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行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的患者资料,统计术后MCI的发生情况并分组(MCI组及非MC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术后发生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6例中术后并发认知障碍48例(30.77%,48/156),术后未并发认知障碍108例(69.23%,108/156)。比较MCI组与非MCI组患者基线资料,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收缩压、血管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2支、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血清内皮细胞微颗粒(EMP)水平、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是影响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血管狭窄程度(>50%)、病变血管数(≥2支)、术前血浆sCD40L和TSP-1及血清EMP水平是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sCD40L、TSP-1及血清EMP水平单项及联合诊断对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诊断效能较高,且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年龄、高血压、血管狭窄程度(>50%)、病变血管数(≥2支)、术前血浆sCD40L和TSP-1及血清EMP水平均是影响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浆sCD40L、TSP-1及血清EMP水平对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M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颅内血管狭窄 介入治疗 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136例医院收治行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共计68例)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共计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8年 8月至 2019年 8月,本院一共收治 106例脑血管介入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 53例的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排尿困难、腰背疼痛、失眠)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53例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护理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临床护理 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脑血管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脑血管造影、栓塞术治疗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需求。方法实验纳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实施了脑血管造影及栓塞术治疗,在2020年12月-2022年2月范围内随机抽取100例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两种方案的患者分别作进入整体组和常规组,比较护理方案实施各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住院时间、依从程度。结果 护理,整体组SAS(22.75±2.46)/SDS(21.23±2.56)评分低于常规组(36.45±5.20/41.65±2.60);住院时间(3.69±1.22)和护理配合度评分(96.23±3.60)两个指标也优于常规组(5.77±2.18/82.20±3.05)。结论 整体化护理比常规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环节中更具推广应用优势,能够加速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护理配合积极性、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 标签: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介入术后失眠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1年6月100例医院收治心脑血管介入术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QSI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够改善心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失眠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57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3月 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570例患者中有 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 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 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 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 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青霉素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控制青霉素中的聚合物含量对保证药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聚合反应的认知尚不全面,因此需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分析。方法本文选择苯唑西林钠,作为侧链为苯甲异恶唑类青霉素和侧链具有较强的吸电子基团青霉素的代表,采用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前期文献提出的基于青霉素母核的聚合反应途径,并探讨侧链结构对其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聚合反应Ⅰ(青霉素母核的羧基与另一分子β-内酰胺环的反应)是优势聚合反应途径,提示青霉素侧链结构对聚合反应具有明显影响。

  • 标签: 青霉素侧链结构 聚合反应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窦性心律维持对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前瞻性观察术后第3天、1、2、3、6及12个月患者左心收缩功能[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舒张功能[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液流速峰值与舒张晚期流速峰值的比值(E/A)、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液流速峰值与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的变化。术后相应随访时间点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判断房颤是否复发。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持续性房颤患者34例,其中男27例、女7例,年龄(59.7±9.1)岁。术后第1、2、3、6和12个月LAD分别为(42.5±4.2)mm、(41.4±4.2)mm、(40.7±3.8)mm、(40.0± 3.6)mm及(40.2±3.8)mm,较术后第3天(46.7±4.1)mm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12个月LVESD较术前明显降低[(29.8±2.5)mm对(32.4±4.8)mm,P=0.02],但术后第1、2、3、6和12个月的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P=0.83、P=0.90、P=0.54、P=0.76)。术后第2、3、6和12个月时LVEF(66.3%±5.0%,66.7%±5.9%,66.6%±5.9%、68.7%±4.5%)与术前(62.2%±7.0%)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2、P=0.001);术后第2、3、6和12个月LVEF与术后第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P=0.54、P=0.57、P=0.10 )。术后第1、2、3、6及12个月E/A(1.2±0.6、1.3±1.0、1.1±0.6、1.1±0.3、1.1±0.4)与术后第3天(2.4±1.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样,术后第1、2、3、6及12个月的E/e′(11.7±3.5、11.1±3.9、10.9±3.0、11.6±3.2、12.0±3.3)与术后第3天(14.7±4.6)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P=0.002、P=0.0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6个月和术后1年复发,再次消融均成功。1例患者术后12个月时失访。结论射频导管消融可改善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收缩和舒张功能,术后第1个月患者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基本恢复。

  • 标签: 心房颤动 收缩功能 舒张功能 射频导管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糜烂患者实施西咪替丁和甲硝唑粉配合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针对 70例本医院诊治的宫颈糜烂患者纳入实验资料,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是抽取时间,以随机数字表 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 35例。分别予行激光治疗、西咪替丁和甲硝唑粉配合激光治疗,比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 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实验组宫颈糜烂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97.14%)高于参照组( 77.14%),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 P<0.05)。( 2)实验组出血、感染、下腹肿胀、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 5.71%)低于参照组( 25.71%),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宫颈糜烂患者 西咪替丁和甲硝唑粉配合激光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宫颈糜烂 西咪替丁 甲硝唑粉 激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宫颈糜烂患者实施西咪替丁和甲硝唑粉配合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针对 70例本医院诊治的宫颈糜烂患者纳入实验资料, 2018年 9月至 2019年 9月是抽取时间,以随机数字表 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 35例。分别予行激光治疗、西咪替丁和甲硝唑粉配合激光治疗,比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 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实验组宫颈糜烂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97.14%)高于参照组( 77.14%),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 P<0.05)。( 2)实验组出血、感染、下腹肿胀、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 5.71%)低于参照组( 25.71%),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宫颈糜烂患者 西咪替丁和甲硝唑粉配合激光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宫颈糜烂 西咪替丁 甲硝唑粉 激光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30(BIAsp30)与甘精胰岛素(IG)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新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BIAsp30治疗,B组患者给予IG联合瑞格列奈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于治疗后1周、2周测体质量指数、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1,5-脱水葡萄糖醇(1,5-AG),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复查空腹及2 h C肽,比较不同治疗方案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及胰岛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周及2周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1周时A组血糖下降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t=2.58,P<0.05;餐后2 h血糖t=2.46,P<0.05);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2周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AG于治疗1周及2周均明显升高,1周时A组[(127.08±20.28)μmol/L]升高较B组[(100.65±21.34)μmol/L]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3,P<0.05);治疗2周空腹及餐后2 h C肽水平较治疗前增加,空腹两组分别为(2.29±0.45)μIU/mL、(2.48±0.26)μIU/mL(t=3.72、3.45,均P<0.05),餐后2 h两组分别为(4.95±082)μIU/mL、(5.03±0.14)μ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4、3.54,均P<0.05)。A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为(10.35±4.10)d,短于B组的(12.38±4.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5);A组患者达标时所需胰岛素量为(45.14±8.42)U·kg-1·d-1,多于B组的(24.88±7.36)U·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P<0.01)。结论BIAsp30与IG联合瑞格列奈均可有效降低老年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且IG低血糖发生事件较BIAsp30轻,但血糖达标时间长于BIAsp30,通过监测1,5-AG可以作为参照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 标签: 糖尿病,2型 降血糖药 血糖 血红蛋白A,糖基化 C肽 老年人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 甘精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