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白色念珠与主要致龋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9—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职工和学生119人,采集其口腔牙菌斑,用PCR法检测白色念珠、变形链球菌和发酵乳酸杆菌阳性表达,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白色念珠、变形链球菌、发酵乳酸杆菌阳性率分别为28.6%(34/119),62.2%(74/119),10.9%(13/119)。变形链球菌在白色念珠阳性者中检出率(16/34,47.1%)低于白色念珠阴性者(58/8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负相关(r=-0.197,P=0.032)。发酵乳酸杆菌在白色念珠阳性者中检出率与在白色念珠阴性者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白色念珠与变形链球菌可能有拮抗关系,与发酵乳酸杆菌无拮抗关系。

  • 标签: 白色念珠菌 变形链球菌 发酵乳酸杆菌 龋病
  • 简介:目的探讨西吡氯铵含片单独或联用碳酸氢钠含漱液治疗口腔念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红斑型或伪膜型口腔念珠病的患者,采用单中心、平行对照随机分为3组:(1)实验1组为西吡氯铵含片组;(2)实验2组为西吡氯铵含片+2.5%碳酸氢钠含漱组;(3)对照组为2.5%碳酸氢钠含漱组。分别于初诊与治疗2周后复诊时记录患者口干、疼痛、红斑或伪膜的程度以及念珠培养数量。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3例口腔念珠病患者,其中实验1组25例、实验2组24例、对照组24例。经治疗3组均能改善口腔念珠病的临床表现及减少念珠培养数量;3组对口干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80%、84.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1);3组对疼痛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5.2%、95.2%,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0);3组对红斑或伪膜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5.8%、50%,2个实验组对红斑或伪膜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χ(1组)^2=10.091,P(1组)=0.001;χ(2组)^2=13.819,P(2组)〈0.001),且2个实验组对红斑或伪膜的改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6);3组对念珠清除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1.7%、79.2%,实验2组对念珠的清除效果分别优于实验1组与对照组(χ(1组)^2=6.026,P(1组)=0.014;χ(对照组)^2=5.147,P(对照组)=0.023),实验1组与对照组对念珠清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结论西吡氯铵含片能够有效治疗红斑或伪膜型口腔念珠病,西吡氯铵含片联合碳酸氢钠含漱液对口腔念珠病的抗念珠效果更优。

  • 标签: 念珠菌病 口腔 西吡氯铵含片 碳酸氢钠 漱口药
  • 简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的口腔卫生保健与口腔疾病预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口腔念珠病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且与全身因素有关的口腔黏膜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吸烟、戴义齿均会诱发或加重该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初步分析老年人口腔中念珠检出情况与可摘义齿之间的关系,并对控制口腔念珠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预防念珠病有所帮助。

  • 标签: 老年人 口腔 念珠菌 白色 义齿 可摘
  • 简介:目的:检测不同培养基对白念珠生物被膜产生法尼醇的影响.方法:白念珠标准株SC5314分别接种到含有RPMI1640、YPD、RPMI1640+10%胎牛血清(fetalcalfserum,FC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形成白念珠生物被膜.在接种1.5-48h内,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法尼醇产生的情况.结果:在RPMI1640、YPD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随生物被膜的成熟而逐渐增加,在生物被膜形成后期至成熟期达到高峰;在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的产生在48h内呈增长趋势.12h时,YPD培养基中法尼醇的分泌量高于其它两组(P〈0.05);48h时,RPMI1640+10%FCS培养基中法尼醇分泌量最高(P〈0.05).结论:白念珠生物被膜法尼醇分泌量与培养基种类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培养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比较氩气、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对树脂表面浮游白色念珠的杀灭效果。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制作成9mm×9mm×2mm的试件56块,在浓度为1.0×10^8CFU/ml白色念珠悬液中培养2h后取出,PBS轻漂两次,分为14组(n=4)。对照组不做处理,氩气等离子体分别处理20s、40s、60s、80s、100s,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分别处理5s、10s、15s、20s。处理后洗脱、系列稀释、涂板。48h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计算杀灭对数值。参考欧洲标准EN1275-2005,处理后真菌减少〉4log(10)CFU视为有效。结果:氩气等离子体处理100s、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处理15s后,白色念珠数量降低均〉4log(10)CFU,均能达到有效杀灭。结论:氩气、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均能有效杀灭树脂表面浮游白色念珠。30%H2O2和50%H2O2等离子体杀菌效能优于氩气等离子体。

  • 标签: 等离子体 丙烯酸树脂 白色念珠菌 消毒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白念珠麦角甾醇含量,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白念珠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性。构建6、12、24h生物被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L,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未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准确测定白念珠麦角甾醇含量。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高效和可靠。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株 生物被膜 麦角甾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探讨法尼醇处理对不同生长状态白念珠的氟康唑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浮游状态白念珠和成熟生物膜状态白念珠;法尼醇处理后,用甲基四氮盐(XTT)法检测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白念珠细胞活性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法尼醇处理后的浮游状态白念珠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无明显改变(P〉0.05),而生物膜状态白念珠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增高(P〈0.05)。结论:法尼醇可以增加白念珠生物膜对药物的敏感性。

  • 标签: 白念珠菌 浮游 生物膜 法尼醇 药物敏感性
  • 简介: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h白念株生物被膜,每组膜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结果:不同浓度的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h,抑制白念株生物被膜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生物被膜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被膜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的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XTT减低法
  • 简介:目的通过白色念珠改良热酸性酚法RNA提取方法与玻璃珠法、超声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的比较,确定一种有效提取白色念珠早期生物膜总RNA的方法。方法将培养3h和6h白色念珠生物膜分为2组,每组分别采用热酸性酚法、玻璃珠法、超声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提取酵母相白色念珠的总RNA,用分光光度计及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RNA的浓度、纯度以及完整性。结果1~8号样本RNA总量依次为:9.96、12.72、2.88、4.56、2.76、4.92、7.32、10.68μg。结论热酸性酚法是提取白色念珠早期生物膜总RNA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生物膜 白色念珠菌 RNA提取
  • 简介:目的:研究白念珠生物被膜耐药性与BGL2和XOG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构建白念珠氟康唑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株模型.构建耐药株和对照株生物被膜,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白念珠耐药株和对照株生物被膜细胞中葡聚糖相关基因BGL2和XOG1,并比较耐药株和对照株中BGL2和XOG1表达的差异.结果: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证实耐药株最低抑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128μg/ml.与对照株相比,耐药株XOG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GL2的表达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葡聚糖相关基因XOG1与白念珠生物被膜耐药性相关.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耐药株 BGL2 XOG1
  • 简介:放线病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牙髓治疗后根尖病变仍顽固存在或复发的一个原因。本病例报告展示了根尖放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根尖病变,反复发作的瘘管。第一次牙髓治疗后无痛无肿胀,但是根尖病变扩大。经过再治疗后,根尖病变仍然存在,并且出现了瘘管。抗生素治疗后瘘管愈合,但几个月内又复发。出现瘘管后就用抗生素治疗反复持续了5年。取活检在根尖病变的组织学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硫磺样颗粒”,诊断为根尖放线病。为防止放线感染扩散至上颌窦,进行了6周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根尖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后5个月复查根尖病变有明显的愈合。

  • 标签: 根尖病变 放线菌病 抗生素治疗 反复发作 治疗后 组织学切片
  • 简介:根尖周炎是口腔科医师常遇到的病种,缘于牙体硬组织受龋蚀,磨损或外伤后牙髓组织坏死,细菌侵入牙髓腔并定植在根管中,使之成为混合丛的栖息环境,尤其适宜于厌氧菌的生存,在感染的后期阶段,细菌组成生物膜黏附于根管壁上,成为感染根管;由于缺少微循环的供给,隐蔽于其中的细菌可以逃避于宿主的防御能力之外。

  • 标签: 感染根管 菌丛 细菌侵入 口腔科医师 牙体硬组织 根尖周炎
  • 简介:目的:对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口腔致龋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南京市三所幼儿园共289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冠龋检查,使用龋态-Cariostat龋病易感性检测试剂盒进行龋活性试验,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乳牙患龋率为47.8%,重度婴幼儿龋患病率为20.4%;婴幼儿龋、重度婴幼儿龋及无龋患儿三组间Cariosta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龋活跃性检测值与龋均(dmft)、龋面均(dmfs)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龋活跃性检测值与儿童乳牙患龋有明显相关。结论:婴幼儿口腔致龋活性可反映龋病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婴幼儿龋 龋活性检测
  • 简介:目的:评估臭氧化油对牙龈卟琳单胞(P.gingivalis)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通过琼脂扩散法评估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的抑制作用;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的最小抑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臭氧化油处理后对细菌活力、生物膜结构以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臭氧化油明显抑制了P.gingivalis的生长,抑圈直径为68.1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的MIC和MBC均为0.04mg/mL;CLSM和SEM图像证实了臭氧化油处理P.gingivalis后未见生物膜结构的形成,细菌活力明显降低,细菌总量显著减少,细胞完整的形态被破坏,细胞皱缩和裂解。结论:臭氧化油对P.gingivalis及其生物膜的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臭氧化油 牙龈卟琳单胞菌 抗菌活性 生物膜
  • 简介:目的研究牙周病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中间普氏(Pi)致蜕膜炎症引发C57BL/6孕鼠死胎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初步分析蜕膜炎症部位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方法经尾静脉注射5×10^6CFUPi(ATCC25561)至孕15~16日雌鼠体内,分别在12、24和48h后处死小鼠后解剖,剥离胎鼠胎盘组织,其中部分胎盘组织分离为蜕膜组织和非蜕膜胎盘组织,用于后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种细胞因子和7种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另外,两种对照组分别是尾静脉注射大肠埃希氏(E.coli)JM109(E.coli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尾静脉注射Pi为实验组(Pi组),注射后48h后处死孕鼠,计数胎鼠数量和死亡胎鼠数量,比较胎鼠死亡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细胞因子、信号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卡方检验分析Pi组和E.coli组、PBS组之间孕鼠体内胎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静脉注射Pi(5×10^6CFU)、E.coli(5×10^6CFU)和PBS48h后导致孕鼠的胎鼠死亡率分别为39.2%、3.0%和0%,实验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Pi组vs.E.coli组:χ^2=17.54,P〈0.001;Pi组vs.PBS组:χ2=21.49,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Pi组胎盘组织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IL-8同系物(KC)和信号分子环氧化酶2(COX2)、核因子κB(NF-κB)、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D88)、Toll样受体4(TLR4)至少在注射24h后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而干扰素γ(IFN-γ)、IL-12、IL-18、IL-10、前列腺素E合成酶(PGES)、COX1、诱导白细胞介素B的TIR相关区域接受蛋白(Tri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胎盘内蜕膜和非蜕膜组织IL-1α、IL-1β、TNF-α、COX2的表达水平证实炎症发生主要位于胎盘内蜕膜组织。结论牙周

  • 标签: 普里沃菌 中间 蜕膜 促炎细胞因子 环氧化酶
  • 简介: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龈下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IS合并CP患者,40例IS无CP患者及45例单纯CP患者的龈下斑,提取细菌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牙龈卟啉单胞(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Tannerellaforsythia,T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中间普氏(Prevotellaintermedia,Pi),并比较4种微生物在IS合并CP,IS无CP患者及单纯CP患者龈下斑中的检出率。结果:IS合并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75.51%,Tf97.96%,Fn91.83%,Pi67.35%,Tf和Fn的检出率显著高于Pg、Pi。IS无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37.50%,Tf32.50%,Fn27.50%,Pi25.00%。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73.33%,Tf91.11%,Fn86.67%,Pi66.67%。IS合并CP组牙周致病菌检出率高于CP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S合并轻、中、重CP组Fn的检出率分别为75.00%,95.83%,1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合并CP组及CP组的龈下斑中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IS合并CP组Fn的检出率随慢性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 标签: 牙周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缺血性脑卒中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中间普氏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系列浓度的中间普氏培养上清作用于牙龈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实时定量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RANKL、OPG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计算RANKL/OPG的比值。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随中间普氏培养上清浓度的增加而减少,50μg/mL时,显微镜下没有活细胞存在。在mRNA水平上和蛋白水平上,RANKL/OPG的比值在12.5μg/mL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间普氏培养上清可诱导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表达RANKL和OPG,破坏RANKL/OPG比例的平衡,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在破骨细胞分化和牙周炎骨吸收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 标签: 中间普氏菌 牙龈成纤维细胞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 简介:目的:研究复合树脂修复体表面粗糙度的不同对其表面细菌黏附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种不同复合树脂材料进行表面处理,使每一种材料相同地形成3种粗糙度。将不同粗糙度级的试件与口腔变形链球菌于体外培养,测定细菌黏附量。结果:随着粗糙度的降低,各树脂试件的斑黏附量均有明显下降;同一粗糙度实验组z350纳米树脂的斑黏附量较少。结论:表面粗糙度对细菌黏附有重要影响,即表面越粗糙,斑形成越多。相同处理条件下,Z350纳米树脂的斑黏附量少。

  • 标签: 表面粗糙度 变形链球菌 黏附 复合树脂 纳米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白假丝酵母与婴幼儿龋(E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选择广州市区及城郊447名3~5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ECC组(n=238)和无龋组(n=209)。采集龋坏组织样本及无龋牙的龈上斑共363份,应用科玛嘉培养基、芽管试验进行检测、鉴定,并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ECC组与无龋组、市区和城郊组间白假丝酵母检出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龋情况与白假丝酵母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ECC组和无龋组中白假丝酵母检出率分别为44.1%和19.2%(χ2=22.213,P〈0.001)。ECC组中,患龋率高的城郊组白假丝酵母检出率(79.7%)高于市区组(28.0%)(χ2=55.242,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龋失补牙面数每增加2.129个,白假丝酵母检出机率会相应增加0.104(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与婴幼儿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婴幼儿龋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致龋之一。

  • 标签: 白假丝酵母菌 婴幼儿龋 龋失补牙面数
  • 简介: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早期儿童龋治疗前后唾液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燕东幼儿园22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在龋齿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取样,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受试儿童唾液样本,分析治疗前后唾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3±2.9,治疗后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8±4.1,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同一时期内各唾液样本DGGE图谱的相似性高于不同时期样本之间。结论:PCR—DGGE技术可用于与龋病相关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标签: 早期儿童龋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