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及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手术取出颈动脉斑块100处,于颈动脉斑块取出术前分别进行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斑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劲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4%、92.31%和93.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5.96%、96.15%和96.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25和0.923。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95.35%和95.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6.49%、97.67%和97.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98、0.93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与超声造影检查相当,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乳腺肿瘤患者39例作为样本。分别采用病理、超微血管成像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方法诊断。观察3种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5.64%、恶性率74.36%;超微血管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4.36%;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1.7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方面,检出率均较高,两者具有互补性。临床可视患者需求,对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 标签: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痛风石及滑膜增生血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痛风患者68例,所有患者超声检查时均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分别应用能量多普勒(PDI)及SMI技术探测痛风石及增生滑膜内血流信号,并将其分为4级(0~3级)。对SMI与PDI两种模式的痛风石和滑膜增生血流分级进行比较,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SMI和PDI血流分级及滑膜增生程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发作频率组间(0~5、6~10和>10次/年3组)痛风持续时间及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3)。痛风石及滑膜增生的SMI血流分级中,高分级(2、3级)患者例数均多于PDI模式,低分级(0、1级)患者例数均少于PDI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85、-2.842,P<0.001、=0.004)。滑膜增生SMI血流分级与hs-CRP相关性最强(r=0.721,P<0.001),其次为滑膜增生PDI分级、滑膜增生程度分级、痛风石SMI分级及痛风石PDI分级(r=0.570、0.563、0.532、0.399,P<0.001、<0.001、<0.001、=0.007)。结论SMI对于痛风石及滑膜增生血流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SMI较PDI可探测到更多的血流信号,滑膜增生SMI血流分级与hs-CRP相关性最强,可为痛风活动性评估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标签: 痛风 超声检查 血流显像 滑膜增生 痛风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常规检查的区别以及好处。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总计43例,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常规血管超声组和微血管成像组。根据实验要求,患者需进行三种检查方式。将两各实验组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其颈动脉轻度狭窄血管条数为21条,中度条数为26条,重度条数为35条,无完全闭塞的狭窄血管。根据计算可得出,微血管组的准确情况为87.51%,特异情况为12.51%,敏感情况为87.51%;常规组的对应值分别为70.01%,30.01%,70.01%,则微血管组的诊断效果比常规组的诊断效果较好。结论: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效果明显,其诊断效果比常规血管超声检查的效果较好,可更好地对患者的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可对患者的血管堵塞情况进行良好的辅助作用,值得推崇。

  • 标签: 常规血管超声 微血管成像技术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5例(72个病灶)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37~68岁,平均56岁。病灶长径21.3~45.6 mm,平均31.2 mm。所有病灶术前均采用SMI技术进行微血流分级(Adler法)和行增强CT检查。术后1个月以2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增强CT、增强MRI、超声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完全消融率。Kappa检验分析SMI技术微血流分级与增强CT动脉期强化程度的一致性。结果SMI技术显示病灶内微血流1级12个(16.7%)、2级28个(38.9%)、3级32个(44.4%)。增强CT动脉期无明显强化37个(51.4%)、明显强化35个(48.6%)。SMI技术病灶微血流分级与增强CT明显强化一致性较好(Kappa值= 0.861,P<0.001),微血流分级越高,强化越明显。SMI技术微血流分级1、2、3级病灶完全消融率分别为100.0%(12/12)、92.9%(26/28)、71.9%(23/32)。3级病灶完全消融率明显低于1级、2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MI技术评估肝癌内微血流与增强CT结果一致性较好,SMI技术微血流分级可能成为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预测手段。

  • 标签: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超微血管成像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诊断腕管综合征(CTS)可行性。方法选择10例(18腕)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为CTS患者(CTS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8例(14腕);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8.22岁。2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其中男性2例(4腕),女性19例(38腕);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4.43岁。行超声检查,在豌豆骨与舟状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采用SMI技术对正中神经内血流半定量评分并测量峰值血流速度,将CTS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不同方法的诊断阈值,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CTS组正中神经CSA、血流半定量评分和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0.13±0.03)cm^2vs(0.10±0.02)cm^2,(3.17±0.71)vs(1.50±0.55),(5.71±4.86)cm/svs(2.74±0.44)cm/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的诊断阈值为≥0.12cm-2,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4(P=0.000)。血流半定量评分的诊断阈值为≥3,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8%,曲线下面积为0.95(P=0.000)。峰值血流速度的诊断阈值为3.2cm/s,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83%,曲线下面积为0.88(P=0.000)。应用SMI对正中神经内血流进行半定量评分及测量峰值血流速度诊断CTS均优于测量CSA。结论SMI技术评价正中神经内部血流信号有助于诊断CTS。

  • 标签: 超声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血流 超微血管成像(SM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于97例在我院2018年-2020年期间进行超声检查后检出患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研究。97例患者共有107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患者为7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21例。乳腺肿瘤患者超声检查中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并对两种血流显示技术按照Adler标准对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的血流信号进行分级。最后通过病理结果,对比他们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文对于乳腺肿瘤患者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检查,研究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对恶性肿瘤的检测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良性肿瘤检测无统计学意义 (P=0.14)。结论:在对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中,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可以在鉴别乳腺肿瘤性质上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达到利用无创而简便的方法减少误诊、漏诊,减少不必要的乳腺肿块活检。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能效不高。

  • 标签: 乳腺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Adler血流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微血管成像(SMI)背景下超声造影(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5例(斑块230个),其中低回声斑块190个,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40个。应用常规超声观察颈动脉,记录目标斑块的位置、厚度,并根据斑块厚度分类:1.5~2.4 mm,2.5~3.4 mm,≥3.5 mm。然后对斑块行单用SMI 、CEUS及SMI背景下CEUS(CEUS联合SMI模式)检查,记录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信息并保存图像。评估三种方法检测不同厚度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30个斑块中,厚度1.5~2.4 mm斑块73个,2.5~3.4 mm斑块77个,≥3.5 mm斑块80个。单用SMI、CEUS及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Kappa值均>0,但单用SMI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1.5~2.4 mm斑块内新生血管暂不能确定具有一致性(P>0.05)。CEUS与SMI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314(>0,但<0.5);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结果一致性,Kappa值=0.664(>0,且>0.5)。CEUS联合SMI模式较单用SMI或CEUS可以检测到斑块内更多的新生血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58, P<0.001;χ2=8.363, P=0.039)。结论单用CEUS与CEUS联合SMI模式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较好,且CEUS联合SMI模式相比单用SMI或CEUS,可提高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分析血管指数(VI)、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FL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6例FLLs患者分为非肝细胞癌(非HCC)组(96例)和HCC组(70例)。全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SMI检查,分析患者的Adler′s半定量分级(0~3级)和血管形态特征(a~f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MI和CDFI血流特点对HCC的检测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CC组患者VI与MV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VI与Ki-67的相关性。结果HCC组中,SMI检测出高级别血流(Adler′s半定量分级2~3级)50例,高于CDFI(22例,P=0.033)。HCC组中,SMI检测出富血供模式(e、f模式)52例,高于CDFI(18例,P<0.001)。非HCC组中,CDFI与SMI检测出血流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HCC组中SMI检测富血供模式52例,高于非HCC组(14例,P<0.001)。以富血供模式作为HCC诊断标准时,S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85.4%),SMI富血供模式对HCC的诊断效果最佳。HCC组中,VI与MVD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8和0.669,均P<0.05)。结论SMI对HCC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优于CDFI,HCC较非HCC具有更多的富血供模式;在HCC中,VI与MVD和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微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s)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分析血管指数(VI)、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FL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6例FLLs患者分为非肝细胞癌(非HCC)组(96例)和HCC组(70例)。全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SMI检查,分析患者的Adler′s半定量分级(0~3级)和血管形态特征(a~f模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MI和CDFI血流特点对HCC的检测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CC组患者VI与MVD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VI与Ki-67的相关性。结果HCC组中,SMI检测出高级别血流(Adler′s半定量分级2~3级)50例,高于CDFI(22例,P=0.033)。HCC组中,SMI检测出富血供模式(e、f模式)52例,高于CDFI(18例,P<0.001)。非HCC组中,CDFI与SMI检测出血流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HCC组中SMI检测富血供模式52例,高于非HCC组(14例,P<0.001)。以富血供模式作为HCC诊断标准时,S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0(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85.4%),SMI富血供模式对HCC的诊断效果最佳。HCC组中,VI与MVD和Ki-67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8和0.669,均P<0.05)。结论SMI对HCC微血管特征的检测能力优于CDFI,HCC较非HCC具有更多的富血供模式;在HCC中,VI与MVD和Ki-67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微血管密度 血管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均对其进行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微血管成像(SMI)检查,观察斑块回声、大小、位置、彩色血流信号和超精细血流信号。结果100例患者其中软斑50例,混合斑块32例,硬斑18例,软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18%,SMI血流检查率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4%,SMI血流检查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0,SMI血流检查率为0;而软斑和混合斑的SMI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MI技术较CDFI能够更好的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 标签: 超精细血流 斑块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颈动脉斑块选择超声造影技术(CEUS)及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颈动脉斑块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接受CEUS及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强回声检出情况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方法对新生血管诊断准确度相比,SMI较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选择CEUS及SMI检查均可准确判断疾病情况,二者相比SMI技术可更为准确地判断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查安全无创伤,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技术 微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南宁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V感染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SMI和超声造影(CEUS)检查。比较3种方法检测斑块内血流的敏感度。结果SMI和CEUS在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中灵敏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SMI和CEUS检测灵敏度均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用于HIV感染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检测时,操作简便、安全、快捷,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具体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超微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查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28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MVI阴性104例患者作为MVI阴性组,阳性184例患者作为MVI阳性组。对比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白蛋白、甲胎蛋白等血清学指标。对比两组患者肝脏肿瘤边缘1 cm处硬度(S1)、2 cm处硬度(S2)、S1S2index(S1/S2×10)、肿瘤长径等影像学指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预测肝细胞癌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共入选肝细胞癌患者288例,其中男性225例,女性63例,年龄(56.3±9.7)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多发(OR=2.47,95%CI:1.41~4.33,P=0.002)、肿瘤长径越大(OR=1.21,95%CI:1.08~1.36,P=0.031)、AFP>400 μg/L(OR=2.83,95%CI:1.54~5.22,P=0.015)、S1S2index越高(OR=1.33,95%CI:1.17~1.51,P=0.025)的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越高。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直观显示肝细胞癌MVI的风险,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细胞癌MVI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720~0.835)。结论肿瘤多发、肿瘤长径越大、AFP>400 μg/L和S1S2index越高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肝细胞癌MVI的风险,可为临床诊疗工作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清学试验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与微血管成像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5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超声造影诊断、微血管成像诊断,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恶性结节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与微血管成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微血管成像在甲状腺结节鉴别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超声造影 微血管成像 甲状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术前肿瘤MRI影像学特征与强化模式在预测微血管侵犯(MVI)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MRI检查并在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孤立性HC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术后病理诊断分为MVI(+)与MVI(-)两组,分析MVI与HCC的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化模式、强化类型等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HCC患者84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19例,年龄(54.94±11.51)岁。MVI(+)组46例,MVI(-)组38例,两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7.08±3.45)cm和(4.28±2.4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HCC MRI影像学特征指标DWI信号、包膜是否完整、强化模式、肿瘤边缘是否光整、是否存在瘤周异常强化和瘤内动脉,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1加权成像信号、T2加权成像信号、病灶是否含脂,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最大径>6.33 cm、3/4型强化模式、肿瘤边缘不光整为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联合诊断的截断值为0.53、曲线下面积为0.881、敏感性0.870、特异性0.789、约登指数0.659。结论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联合ROC曲线分析可以根据HCC MRI影像学特征进行术前HCC MVI预测。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 强化模式 微血管侵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