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六朝石刻多俗字,給今人的閲讀、整理和研究造成一定困難。其中俗字因與他字混同,所以常常被誤認。對於這些俗字的考釋,不僅有助於正確解讀石刻文獻,同時也是俗字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選取十八個混俗字試作考釋。

  • 标签: 六朝 石刻 訛俗字
  • 简介:高3.8厘米,前端宽10厘米,尾宽9厘米,长14厘米,估为试制产品,满身沾粘窑渣。器底前端附两台足,呈前高后倾状。砚盘内无釉,余施黄绿色釉,釉质肥厚温润。虽为箕但又有宋代抄手砚的稚模,线条见棱见角,系水车窑仅见方形器,殊为难得。

  • 标签: 方箕形砚 私人收藏 古董 宋代
  • 简介:<正>1、汉字是写词的汉字体系最初是由图画文字衍变来的.在图画文字中,已经蕴育了写词的因素,某些图形被约定俗成地写某些词,具有了文字的性质.图画文字后期,这些具有文字性质的图形已经初具规模,广泛借助和运用图画文字中萌芽的同音假借方法,就可以基本上按词写话了,于是形成了汉字体系的雏形.汉字是在写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否则它是不能记

  • 标签: 分别文 小议 图画文字 汉字体系 概括义 词义
  • 简介:通过对"凹"字形与音的讨论,认为对音韵文献的研究应重视汉字形与音的复杂关系.

  • 标签:
  • 简介:<正>燕国偏安北隅,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是战国七雄中国力较为弱小的国家。从目前的出土资料来看,其古文字字形也是相对比较匮乏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燕系文字有许多独特的构形特点且难以被释读。"爪合并"就是其中一个具有很浓地域性色彩的构形特征,下面就相关的学习心得及文字考释汇报如下,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爪形 出土资料 战国七雄 学习心得 隶定 吴振武
  • 简介:<正>蒙古语中的动词有两种形式:人称动词,无人称动词。人称动词又被称为有人称结尾变化的动词,在句子中该动词与行为的主、客体都要发生关系,担当句子的谓语。蒙古语中动词有各种'式'的变化形式。无人称形式又称无结尾变化的动词形式,包括动词和副动词两种。无人称动词不直接和行为主体发生关系,不能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这类动词借助主要行为动词,使动词和名词、副词发生关系。根据人或物体行为完成的方式和与他们的关系,动词能够确定人或物体的特点,例如,蒙古语:унасанчулуу'正在落下的石头',миниишидсзнчулуун'被我抛出的石头',由此可以看出动词在某种功能意义上与形容词的功能意义差不多,他们之间的主要的差别是:形容词说

  • 标签: 动词形式 蒙古语 副动词 兰司铁 行为动词 词级
  • 简介:上博楚简公布后,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特别是最后一句)文字的解读,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①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歧说甚多.如'隐',或读作'吝'、'泯'、'离','意',或读作'言',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

  • 标签: 上博楚简 《诗论》 文字解读 古文字学 '文无隐言' 儒家
  • 简介: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热水墓群",有大小墓葬千余座,覆盖柴达木盆地全境。墓群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制奇秘。笔者曾以鲁迅先生的名句"满天云锦、万颗奔星"赞颂这些文物的绚丽多彩。而古墓中出土的凤文物,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史学信息,故作一简要评述。

  • 标签: 凤形文物 凤落瀚海 出土凤形
  • 简介:昆明羊甫头墓地出土的造型精美的动物脚形器被定名为“鹰爪木祖”,然而从椭圆状圈纹和脚趾数量来看,云南青铜器上常见的猛兽图像与符号中也有相似的特征。在滇文化中最早出现的虎与豹这两种大型猫科动物仅有纹饰上的差异,甚至连考古学家也很难将它们分清。随着西汉王朝的势力在滇池周围地区的迅速推进,这种虎豹混同的情况已得到彻底改观。同时,在滇国青铜器上广泛出现的猛兽纹饰与符号成为某种特权的象征,而所谓的“鹰爪木祖”可能就是这种族群记忆在漆器上的遗留。

  • 标签: 滇国青铜器 猛兽图像 豹纹符号 “鹰爪形木祖” 文化特征
  • 简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为基础和开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并确立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内在逻辑发展的最高成就。"中华民族"作为现代民族符号与中国既有疆域相对应,以国家认同为基础,也就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和稳定的边界,这一民族符号符合中国社会整体利益,获得广泛认同,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政治资源。中国共产党如何利用这一符号阐发其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主张,修正和限制民族主义的内在缺陷,指引和塑造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代中国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 标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形塑与修正
  • 简介:“华衣衬美人,佳瓶盛芳醇。”我省的茅台酒瓶,独具一格,最富地方特色,备受顾客的称誉。酿造茅台酒之初,并无酒瓶,由沽酒者自备盛器。至清咸丰以后,才有茅台村附近的中华村烧制的口小肚大的陶质坛酒瓶盛酒出售,有能装一斤、二斤、三斤不等的三种型号。但这种酒瓶体积大,质量差,既不便携带,且易破损,后又改为长方形微扁的陶质酒瓶,每瓶盛酒三斤。直到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物品展览会上获奖后,名驰中外,销量日增,为适应外运需要,成义荣和两烧坊几经研究,试制成与现在形状相同的圆柱形小口短颈的黄色陶质酒瓶,此种定型的茅台酒瓶,一直沿用到解放以后。1958年,为使装璜美观,曾改为形状相同的白色细瓷瓶,因其漏酒,又改为乳白色的玻璃酒瓶,形状不变。这种酒瓶通入电光后,晶莹璀璨,颇为绚丽,深为人们喜爱,一直沿用至今。它开初由桂林制造,因运费高昂,后为贵州清镇烧制。为降低成本,继建成茅台玻璃厂制成现在的茅台酒瓶。

  • 标签: 中华村 陶质 衣衬 沽酒 地方特色 玻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