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迤沙拉,彝语意为“水落下去的地方”。迤沙拉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彝族自然村,是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该村幅员面积34平方公里,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居住史,彝族人口约占总人口96%。据明《滇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一批受命军屯的军人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等处陆续来到此地,

  • 标签: 攀枝花市 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 洪武年间 总人口 仁和区
  • 简介: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喜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川、滇、黔、桂四省区,人口仅次于壮、回、维吾尔族而居第四位。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彝族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浇灌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编织着传奇的生活.留下了具有浓郁特色的乡风情。

  • 标签: 风情 革命传统 维吾尔族 聚居区 彝族 历史
  • 简介:每年11月份,大春收割完了,山坡上的各种树叶变成得五彩斑斓,一年一度的凉山历年就要来临了。小时候,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我们彝族孩子们最盼望的便是历年。因为只有历年,你才可以连续三天吃得上猪肉,在当时就算你家里很穷,宰杀不起一头过年猪,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知道了,也会拿一些过年猪肉给你家吃。因此过年这三天吃肉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什么春节、端午节这些不是关于“吃肉”的节日,什么时候到我们都无动于衷,也从来不关心。

  • 标签: 记忆 猪肉 过年 端午节 孩子 过节
  • 简介:令方是一件著名的西周青铜器,1929年在河南洛阳马坡出土,同出器物还有令方尊、令鼎等。令方、令方尊和令鼎都有长篇铭文,其中令方和令方尊同铭。由于令方系联了一批青铜器,且内容重要,一经刊布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罗振玉、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学者都先后撰文讨论,但对铭文的理解和铜器的断代结论却相差甚远。罗振玉以铭文中出现的"成周"及"康宫"字样,推断令方为成康以后物。

  • 标签: 令方彝 周公 康宫 作册 明保 卿士
  • 简介:<正>这是我六十多年来所写历史、历史学、历史教育等文章的选集,所收文章写的最早的是在1929年,最近的是在1993年。这些文章原来是跟民族宗教的文章编在一起的,当时称作《困学存稿》,并请周林同志题了字。1992年8月,民族宗教方面的文章以《白寿民族宗教论集》的名义单行出版了,剩下更多的文章,编成这部《史学论集》。本书所谓史学,主要是

  • 标签: 民族宗教 历史教育 白寿彝 史学发展 中国史学史 文章
  • 简介:白寿先生于1939年(时年30岁)到云南大学研究云南伊斯兰教史,系统收集云南重点人物赛典赤·赡思丁、杜文秀、马复初资料,曾编写出版了《中国回教小史》、《成同滇变见闻录》,发表了《滇南丛话》,并一度主编《清真铎报》,还写有《云南伊斯兰略史》、《丙辰九十年》两篇文章,感谢云南省昆明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马颖生先生搜集到后两篇文章,展读之下,深感这对当前云南回族、伊斯兰史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刊特予转载。

  • 标签: 白寿彝 伊斯兰教史 佚文 云南省 大学研究 云南回族
  • 简介:海。彝语叫“鸟勒苏泊”。意即海子。坐落在冕宁县城以北47公里处的海乡羊坪子山上,东距108国道7公里,有专用公路直达海边,由州府西昌到海127公里。这是一个海拔2280米的高山淡水湖,湖面呈元宝形,长1500米,宽800米,最深处30米。面积218.5亩,一眼望去,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到遥远的湖边。海四周、林木茂密,湖水清澈如镜,古木横卧湖面,

  • 标签: 彝海 冕宁县 历史文化 旅游资源
  • 简介: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春,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的一些大户老板纷纷交头接耳在议论,因为他们风闻卢芹斋的上海代理商、在上海江西中路260号开设“雪耕斋文玩号”的古董商、人称上海古玩业“四大金刚”之一的张雪庚,最近从北平进手了一批好东西。而这批所谓的“好东西”,其实正是包括终于出头露面的部分浑源器在内当年未能启运出口的一批文物珍品。

  • 标签: 浑源彝器 卢芹斋 古玩市场 历史研究 “雪耕斋”
  • 简介:白寿先生不仅在交通史、民族史、宗教史、中国通史以及史学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早期的朱熹研究亦非常值得重视。他不仅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撰述进行严密精审的考证,而且超越了单纯的考证层面,反映出通贯的历史意识和划分历史阶段的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朱熹著作的思想核心和主要特点,从而揭示出其学术价值并给以恰当的历史评价;同时,其考证中所贯穿着的对朱熹哲学和两宋哲学的理解,成为其后来治学中浓厚哲理和思辨色彩的学术源头。因此,白先生早年对朱熹的研究,不仅是其整个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为其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治学风格。

  • 标签: 白寿彝 朱熹研究 严密考证 学术创新
  • 简介:白寿先生为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白先生毕生从事历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民族史等史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白先生还是本刊的创办人,长期以来为刊物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值此白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本刊特辟纪念专栏,刊载了施丁研究员、瞿林东教授、吴怀祺教授和陈其泰教授的四篇文章。施丁的文章谈了当年白先生引导其读《史记》时,提出要读进去、学其长、论其世、成一家之言的要求和希望;瞿林东的文章认为通识和器局是白先生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宗旨,这在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通史撰述、民族观与民族史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撰述中都有突出的反映;吴怀祺的文章从“为了推动历史的前进”、

  • 标签: 《史记》 白寿彝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诞辰100周年 中国史学史 引读
  • 简介:《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的作者崇(1884—1951)于晚清掌故极熟。他晚年与邓之诚多所往还,抗战期间,尤为密切。邓曾命研究生许大龄、王锺翰等向崇请教。邓还与他讨论过此书的体例、门类,甚至直接润色行文。抗战胜利后,崇生活日渐窘迫,几至售书度日,邓曾居中介绍。解放后,为纡崇生活之困,邓曾多方说项,以期使他能进入文史馆,但崇终于未能等到这一天。

  • 标签: 崇彝 邓之诚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 简介:,字藻生,湖北汉阳人,其父早在汉口经营海味业,多财善贾,为人忠厚,乐善好施,信用卓著,商界同行称为善人.家人都力主宗先生继承父业.他幼时聪明过人,爱读书,日夜苦读、练字.他进步很快,进学最早,由优贡生中庚了辛丑并科举人.科举废,先后毕业于两湖分院及贵州法政学堂.光绪末年,在

  • 标签: 书法家 “惩忿窒欲” 法政学堂 中学校长 县知事 光绪末年
  • 简介:美姑县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这里是最为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尤其是本土的传统宗教与民俗文化在这里保存得最为系统和完整,留下了彝族先民古侯、曲涅两大部族由滇迁徙入川的历史足迹。美姑因此也成为彝族历史文化胜地,这里不仅留下了回响千年的史诗绝唱,更在传承着蕴藉深厚、丰富多彩的毕摩文化。

  • 标签: 凉山彝族自治州 生活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传统宗教 毕摩文化
  • 简介:为纪念白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09年5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办了"白寿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白寿诞辰一百周年"。本刊特辟专栏,刊登这次研讨会上的讲话和发言,以飨读者。其中有的讲话有书面稿,有的则是即席发言。即席发言系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 标签: 诞辰一百周年 学术思想 白寿彝 纪念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前巍山彝族传统的毕摩信仰正在急速消亡,道教正在山区彝族村寨填补因毕摩信仰消亡而产生的民间信仰真空,彝族民间信仰与道教发生持续合流。与历史上道教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式不同,当前主要是在底层民间自发性进行。当前道教在彝族村寨的传播和复兴过程中,表现为全真教的宗教威望下降,正一道的宗教威望得到提升。

  • 标签: 巍山彝族 毕摩 道教
  • 简介:明代晚期,云南有一位效忠于明王朝的忠臣义士,在他的家乡凤庆和巍山等民间,广为流传着他的诸多逸闻趣事:此人名龚,字和梅,祖籍山东,明洪武开滇,他的先祖戍卫屯田时徙居顺宁府(今凤庆)城北鼓山桥头?龚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从小聪慧,深得家人的宠爱。年轻时,极好读书和喜欢安静的环境,在远离家乡的东部漾濞江边上的蜢岩(今属巍山肥牛街乡)上修建了一座小楼,不问世事,发愤读书:此地前临漾濞江,后依笔架山,山壑云天,古树荫浓,环境清幽,从蒙化(今巍山)进顺宁、通缅甸的占道就从山脚而过。此山箐多猴子,民间传闻,由于龚专心致志地攻读四书五经,每当佣人将饭菜摆到他书楼的桌子上,他常常忘记吃饭,就被窗外的猴群入内吃得个精光,佣人不得一次次地为他重新做饭。明天启四年(1624年),他首次出山赴考,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举人,第二二年又赴京应乡试,连捷进士,声名大播。崇祯年间,他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为福王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所器重,出使广西掌握大权。

  • 标签: 户部尚书 龚彝 明朝末年 生平事迹
  • 简介: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白寿先生开始关注和研究小儿锦的时间是1952年。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伊斯兰教史研究中,他已经开始涉及中国穆斯林民间使用广泛的小儿锦,民国26年(1937年),他在《申报》上发表的《从“小锦”说到边疆教育上的文字问题》一文是目前发现学术界对小儿锦最早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本文以第一手的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的零星研究,就白寿先生对小儿锦研究的缘起、重要价值、推广使用的可能性以及社会反响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拓宽白寿的伊斯兰教研究历程。

  • 标签: 白寿彝 小儿锦 研究
  • 简介:林昌(1803—1876)字惠常,又字芗溪,晚号(石求)Bian老人、茶叟、五虎山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林昌受业于闽人经学家陈恭甫,走上以汉学治经的道路。他于1830年中举后,六上会试失利,得以畅求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饱览世事万象;亲身体会朝政腐败,外敌入侵,了解社会实情,洞悉民间疾苦,发以为诗歌。他又在家国危亡之际,受到西方思潮冲击,扩大眼界,留心实务,包涵容纳。他一生著作宏富,其中以《射鹰楼诗话》较有影响。

  • 标签: 诗话 西方思潮 福州市 经学家 万象 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