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第8章物体与身体精神与物质1980年,自50年代以来,绘画第一次显得比雕塑更有活力。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和格奥尔格·巴塞利兹(GeorgBaseHtz,1938-)作为德国绘画的代表出席198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皇家美术学院的“绘画的新精神”展览在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强力出击,同年柏林的“时代精神”展览,新表现主义绘画一时成为注意的焦点。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表现(“德国新野性”、“伦敦画派”、“意大利超前卫”)中,

  • 标签: 雕塑 表现主义绘画 威尼斯双年展 时代精神 50年代 美术学院
  • 简介:战后具象雕塑的基础是战争创伤与人的困境,到1950年代末,这些题材似乎不再热门。195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新人形象展”与第2届卡塞尔文献展仍固定在战后的框架,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标签: 当代雕塑 日常生活 新现实主义 视觉艺术 《花蕾》
  • 简介:雕塑与建筑通常置于野外的非功能的建筑模型与构成成为1970年代的一种类型,与大地艺术有所重叠,但截然不同。在美国主要有阿丽丝·艾柯克(AliceAycock,1946-)和玛丽·米斯(MaryMiss,1944-)。

  • 标签: 雕塑 建筑模型 70年代 大地艺术
  • 简介:切伦特反对极少主义的立场类似一次大战前未来主义艺术家波乔尼从来兰的优势地位看待巴黎的立体主义,他认为立体主义是冷漠的、理性的、形式的简约艺术,他则倡导感性的、综合的、杂乱的、动力的选择。

  • 标签: 雕塑 当代 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 极少主义 艺术家
  • 简介:博伊于斯与德国虽然极少主义在欧洲也有体现,但大多数艺术家并没有像在美国那样牺牲感性世界。一些艺术家保留了历史与记忆的感觉,在德国最明显的是博伊于斯。博伊于斯1921年出生于下莱茵州的克利夫,二战时在纳粹空军服役,1947年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1961年任大型雕塑教授,直到1972年被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解聘。博伊于斯的国际性影响只是在1967-1968年。1968年,博伊于斯拒绝参加莫里斯的“莱奥·卡斯特里9号”展览,

  • 标签: 雕塑艺术 杜塞尔多夫 美术学院 极少主义 感性世界 艺术家
  • 简介:收藏综合媒材8件由香港汉雅轩画廊、石雕2件由德国皮尔马森斯市、石雕2件由台湾金宝山、石雕1件由天津开发区、石雕2件由桂林愚自乐园收藏。版画120幅由德国科隆、美因茨、亚深画廊及私人购藏。

  • 标签:
  • 简介:第五届“明天当代雕塑奖”自2017年2月初起在全国(大陆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东亚地区范围内、45岁以下从事当代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中广泛征集。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有来自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韩国在内的海内外在校学生及青年艺术家共294人报名,投稿作品近700件。本届“明天当代雕塑奖”以“当代雕塑:范式与困境”为主题,继续探讨当代雕塑与“新雕塑”的命题。

  • 标签: 当代艺术 雕塑 青年艺术
  • 简介:1999年10月26日至29日,一个题为《扩散-当代雕塑七人展》的雕塑实验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该展由朱其艺术主持,参展艺术家为喻高、张玮、邵康、李刚、仲颂、唐颂武、刘宝成。

  • 标签: 雕塑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主 美术馆 观念艺术 艺术家
  • 简介:抽象不容易理解,抽象的陶瓷更不容易理解,但只要用心去聆听,似乎可以找到现代生活所需要的那种姿态。英国艺术家MatthewChambers从1993年开始接触陶瓷,一开始学习手工制作餐具,之后他分别在1999年与2002年完成BathSchoolofArt与RoyalCollegeofArtinLondon的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开始陶瓷创作生涯,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其曾经餐具制作的影子,不过在巧妙的设计之后,最朴实的东西成为了最具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 标签: 抽象作品 雕塑 当代 手工制作 现代生活 硕士学位
  • 简介:当下呈现的混乱和无序状态不足以阻挡雕塑艺术回归公众生活的必然趋势。所谓"权利与民意"的冲突与摩擦,只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必然经历的震荡过程。

  • 标签: 公共雕塑艺术 传统 现代 市民社会
  • 简介:  编者按:本期对雕塑语言的转换、观念的尴尬、抽象与具像等问题进行探讨,本期文章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反映出对当下艺术现象的敏锐嗅觉.雕塑是当今火爆的艺术活动中的亮点.……

  • 标签: 语言转换 雕塑语言
  • 简介:雕塑属于比较直观的视觉艺术,在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雕塑语言则是雕塑艺术的灵魂,不仅在现代雕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传统雕塑中也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多元化趋势也日渐凸显,在传统雕塑语言上,当代雕塑也在不断地拓展。

  • 标签: 当代雕塑 传统雕塑语言 拓展
  • 简介:近年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雕塑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与以前的作品相比较,这些新作品明显表现出了一种互动性,并由此带给了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本文从公共雕塑互动的形成和特点谈起,就多种常见的互动表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 标签: 当代社会 公共雕塑 互动性 研究分析
  • 简介:为庆祝‘97香港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将于1997年7月1日-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为此,文化部于1996年11月5日在北京饭店贵宾楼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由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是国内首次全国性的雕塑艺术主题展,将于‘97香港回归祖国’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推出更具特珠意义。大展组委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同志对此十分关注,并对雕塑展执委会有关同志讲:“‘97香港回归祖国’是个大题目,希望这次展览要像以往的全国体育美展一样,要出精品,要出几件好的作品留下来。你们执委会不仅要广泛宣传,还要重点抓一下创作,我们也要帮助你们宣传,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 标签: 雕塑艺术 中国当代雕塑 香港回归祖国 执委会 筹委会 中国艺术
  • 简介:从“肉弹一金刚”到“开始变形”。在近一年的创作历程中,我借助陶瓷“土与火”特殊的语言魅力来创作。陶瓷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一方面,它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它华丽的外表下脆弱的本性也恰巧符合当代社会表面光鲜而背后虚伪脆弱的特性。肮脏的东西无处不在,自我的流失随处可见,人与人的情感维系不堪一击。“肉弹”是谁?“金刚”是我?欲望的亢奋,精神的堕落。坚持自我是如此的难能可贵。这或许就是我创作“肉弹—金刚系列”的本源,只是,对于从小便在崇尚唯美艺术氛围中成长的我而言,我对美的追求之心却是不变的。

  • 标签: 装饰雕塑 创作历程 当代建构 语言魅力 艺术氛围 现代陶艺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末,雕塑的创作从各个层面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前沿。但是,“雕塑热”现象不同于80年代出现的“油画热”,后者是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与启蒙,代表了油画这一品类在中国当代学术范围内在本体艺术语言和形式语言的探索的成功,同时也使油画

  • 标签: 公共性特征 试论雕塑 雕塑公共性
  • 简介:当代社会,雕塑艺术发展多元化、自由化特点对雕塑材料的变革及艺术语言的创新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材料,怎样更好地体现出材料本身的美感,成为艺术家在雕塑创作之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节能环保理念的指导下,雕塑家们开始探索低碳材料的运用,重新整合资源,把雕塑艺术的形态和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达到了美化环境的目的。

  • 标签: 低碳 材料 雕塑
  • 简介:内容摘要:文化全球化和艺术全球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玉石雕刻产生了极大程度的冲击。而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实际需求,相关人员需对当代雕塑和玉石雕刻的融合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解读,考虑其造型模式和表达形式,利用具有现代化艺术气息的雕塑造型理念和思想进行当代雕塑表达。借助玉石雕刻的特殊质感和意境,以提升当代雕塑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 标签: 当代 雕塑 玉石雕刻 融合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当代城市雕塑的审美趋势。通过对多样性展现、交互性设计以及审美趋势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与未来展望的探讨,揭示了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扮演的角色。多样性展现体现在材料、形式和风格的丰富多彩,交互性设计使得城市雕塑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审美趋势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的美学质量,还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然而,城市雕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加强设计、管理和创新。未来,通过引导艺术家勇于创新、加强城市雕塑的管理和维护,可以更好地实现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良性互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当代城市雕塑,审美趋势,多样性,交互性,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