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下诗歌批评的环境和质量都不容乐观,诗歌批评在学院和媒体两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如学院批评艺术感觉的迟滞、理论的僵化、立场的缺失,媒体批评的夸张偏激以及两者的隔膜和同时对诗歌艺术本身的忽略。如何从困境突围,本文从不同批评的对话交流机制的建立、继承古典诗歌批评、保持高度的艺术感觉等三个方面做了探索。

  • 标签: 当下诗歌批评 问题 出路
  • 简介: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诗歌外,不同的时代还产生并需要新的文学艺术样式。诗歌在本质上是以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文化文明形态,它属于更为深远的精神层面,而非社会工具层面。

  • 标签: 当下诗歌 正常时期 诗歌诗歌史
  • 简介:近来,读了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中国学者汪丁丁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折点。当人类进入这个阶段,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要高于对精神的渴求。对于诗人而言,内心的尴尬和迷茫不言而喻。我们的诗人已陷人生活的泥沼难以自拔,在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上,遇到了深山峡谷的“瓶颈”考验。

  • 标签: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时代 创作 随想 诗歌 人类社会
  • 简介:一比起广大看电影的人,做电影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从前,做电影的人基本都在—个系统内部,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说彼此认识,至少十分面熟。这些人大抵都受过电影方面的专业训练,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专业知识,他们互相形成了—个小圈子,运用这个圈子中的行话,也传播着其中的各种佳话。因为当时计划经济的电影体制,他们衣食无忧,甚至比起旁人还要优越—些。这些人制作出来的影片首先是面对国家、向国家有所交代,

  • 标签: 电影批评 专业训练 专业知识 电影体制 计划经济 圈子
  • 简介: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巨变,电影也在发生巨变。如果说在“大艺术”领域,曾经有过艺术是否终结的争议,电影也在经历同样的危机:影院电影是不是要衰亡,网络微电影还是不是电影?电影由于数字技术、互联网传播等媒介技术的变化,以及电影本身制作与传播(电影批评就本质而言,也是一种传播),

  • 标签: 电影批评 互联网传播 数字技术 媒介技术 艺术
  • 简介:1999年秋天的一个午后,雷电交加,我和父亲坐在窗户边,观看天上的各种形状的闪电。父亲说起老家一句谚语:“雨出割笋沟,衣服裤儿不用收。雨出飚水岩,屎尿累出来。”这话中的“割笋沟”“飚水岩”是我家对面能望到两个山沟。父亲顺着这个话头,给我讲“飚水岩”那边有个姓杨的人读书厉害,是研究生了。我问父亲,什么比研究生更厉害?父亲说,博士。我问博士有多厉害。父亲说,国家给每个博士配一辆车分一套别墅。那天,我信誓旦旦地说,我将来要当博士。

  • 标签: 诗歌创作 诗歌写作 研究生 父亲 博士 观看
  • 简介:一般而论,艺术批评似乎属于专业性强,也比较高雅的行当,因此传统冷寂和范围狭窄受限自也正常。不过时过境迁当下却意外,近年艺术批评较以往有了相当回暖的迹象,人人都做批评家,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和作品的肆意点评,使得艺术批评门槛减低,而艺术批评成为大众热点令人意外。

  • 标签: 艺术批评 批评观念 艺术现象 批评家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出发,通过对当前文学批评中理论泛滥现象的呈现,反思产生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可能带给文学批评的不良后果,以此指出当下文学批评的出路。

  • 标签: 文学批评 理论批评 病症 原因 反思
  • 简介:当下诗歌在文体上的开放性有多种表现,其中重要方面之一就是题材的开放性。其原因可从多种角度去探究,但在我看来,一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文学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下诗歌在“写什么”上的自由度大大提升;同时.在西方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之下而催生出的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广泛地渗透到了文学艺术之中.以至于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被消解了.

  • 标签: 开放性 诗歌题材 后现代主义文化 缺失 西方大众文化 文学艺术
  • 简介:当下诗歌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在物质大潮的冲击下,诗歌是否会消失?人性的恒向性决定了诗歌的存在,只不过当下诗歌的存在方式和以前有所不同.与诗歌的碎片状态相适应的是当代社会的碎片心理,对人性的关怀、安抚,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诗歌存在的土壤.

  • 标签: 诗歌 碎片 边缘
  • 简介:道德批评当下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使用呈现为非常复杂的态势。这种复杂性既源自批评主体观念层面对道德的吊诡式理解,也与道德批评批评实践中的具体使用有关。在当下道德失序的社会转型期,文学因其与现实生活的镜像关系必然映照出人类复杂的道德处境,这正是道德批评的当代际遇。

  • 标签: 文学道德批评 审美优先
  • 简介:现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和陶冶学生的品性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现代诗歌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的分量较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重视,只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并不会让学生占用太多时间去学习。本文以海子诗歌教学为例,分析当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的误区,提出改进建议。

  • 标签: 现代诗歌 初中语文 海子
  • 简介:一、重新做一个读者刘春是当前最典型的诗人批评家之一,他有着近二十年的诗歌写作历程,是新世纪非常活跃的青年诗人。因此,当他从事诗歌批评时,在一种参照下,知道如何以同行的身份去理解诗人的创造,探索诗歌的标准,他的批评也就相应地更准确、更透彻。关于这一点,也是很多诗人批评家比学院派诗歌研究者更受诗人认可的缘故。有了那样一种自我参照,刘春懂得欣赏与推荐其他诗人,他知道谁是优秀者,也能从庞杂浩瀚的作品中看出什么是好的诗歌

  • 标签: 诗歌批评 诗歌写作 刘春 青年诗人 自我参照 批评家
  • 简介:书法是一门入门容易提高难的艺术。由于它入门容易,便于操作,学习和追逐的人就格外的多,可以这么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哪个艺术门类有书法队伍这么庞大,从咿呀学语的幼童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趋之苦鹜,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学书大军;

  • 标签: 批评 透析 临帖 艺术门类 书法
  • 简介:考察冯雪峰的批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他主张文学创作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必须为政治和现实服务;但他同时强力维护文学的艺术和审美特性。致力于文学规律的探寻。尽管他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留下的历史启示,他的独立人格及客观公正的批评态度。对当下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冯雪峰 批评实践 政治 艺术
  • 简介:文章以20世纪西方出现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综合人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对意象中的人类的共同的无意识进行探究,以王维诗歌中的"门"意象为例追根溯源,从"门"这个语词的原始意义、变迁的文化意义到诗学意义的回归,阐述关于"门"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变迁,且对诗歌及人类心理的无意识影响。

  • 标签: 神话原型批评 诗歌 王维
  • 简介: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緿、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衷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 标签: 钟嵘 《诗品》谢Zao 沈约 鲍照 比兴 风力
  • 简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曾红极一时,盛行了几代人。如今虽然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但在被种种主义和理论围困的今天,反思之下,新批评的本体论、有机论、细读论的读诗法,对诗歌阅读、评论是直接的方法系统,对于诗歌翻译,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他山之石。按照新批评的方法论启示,我们对经典译作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深深地感到,新批评的方法是一种学风和品德建设方面的启发性文件,在目前的形势下,这样的文件是有必要的。

  • 标签: 新批评 诗歌翻译 方法论
  • 简介:艺术批评失语了。这一说法已流行了十多年了。成功者需要颂歌,攀登者更需要颂歌。不论成功者还是攀登者在希望成功路上的艺术家们,听到不说好话的批评大都是老大不高兴、甚至因此结仇,心中希望的是免费的雪花般飘来的颂歌……这样的批评失语有什么不好吗?!但问题是:批评成了艺术市场成功的艺术家的"特贡"。策展批评、个展批评、博物馆专题研讨会批评总是围绕着那么一批大红大紫、同时又在拍卖价格"屡攀高峰"的一群人身上.

  • 标签: 艺术批评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