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正常充盈排空的生理功能后短期留置尿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5—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泌尿外科的术后短期留置导尿患者60例,按照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术后由护士将尿连接到尿动力监控仪,对照组选用畅通引流模式持续引流尿液,观察组选用定时模式每3小时自动开放尿1次,每次开放5 min。比较两组患者拔出尿后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住院费用、留置尿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发生率和再插管率等指标,评估尿对膀胱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04.00±29.8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35.90±29.76)min,首次排尿量为(250.17±60.18)ml。观察组的首次尿意时间为(122.10±37.18)min,首次排尿时间为(160.33±36.11)min,首次排尿量为(327.17±88.59)ml。观察组首次尿意时间、首次排尿时间长于对照组,首次排尿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留置尿时间、住院时间、膀胱痉挛的发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和因为尿潴留而再次插管。结论术后患者短期留置尿期间应用尿动力监控仪模拟膀胱充盈排空功能,对维持膀胱功能有效且安全,对于泌尿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的患者可以应用定时尿模式来训练膀胱。

  • 标签: 引流术 留置尿管 夹闭尿管 膀胱功能训练 尿动力监控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五官科术后短期留置尿患者有关尿问题,寻找最佳护理对策。方法我们对2015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五官科手术后留置导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此69例患者均为短期留置导尿患者。我们将这6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护理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拔除导尿成功率,拔后尿频、尿潴留、排尿困难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导尿前、时、后舒适度,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护理人员采用两组护理方式的满意度。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拔除导尿成功率,拔后尿频、尿潴留、排尿困难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拔除导尿前、时、后舒适度,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采用两组护理方式的满意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短期留置导尿患者问题不影响患者拔除导尿成功率,拔后尿频、尿潴留、排尿困难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但通过循证护理方式进行导尿可提高患者拔除导尿前、时、后舒适度,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采用两组护理方式的满意度,此护理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后短期(1—7d)留置尿患者拔尿的必要性,找出普通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患者拔尿前是否需要训练的证据。方法选取201例普通外科术后短期留置尿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101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拔除尿前进行尿训练,对照组开放尿引流直接拔。比较2组拔除尿后恢复自行排尿时间、首次排尿情况、拔后疼痛情况和尿路感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恢复自行排尿时间分别为(2.555±1.31)h、(2.733±1.76)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自然排尿例数分别为98例、97例,重置尿均为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尿痛发生例数分别是93例、9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外科术后短期(1—7d)留置尿患者拔尿训练没有缩短正常排尿时间,重置尿的例数、发生尿储留的例数和尿痛的例数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且在进行训练期间不利于随时观察尿量及尿色,以便于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示普外科手术后短期留置尿患者拔前不必进行训练。

  • 标签: 导管 留置 手术后医护
  • 简介:临床上对长期留置尿的病人拔前需训练膀胱张力.使拔后能尽早恢复膀胱功能。常用止血钳或其它夹子引流管以阻断尿液流出,使尿液在膀胱内储存一定时间达到一定量后再排出体外。这种方法由于夹子的剪应力作用使尿尿袋引流管容易发生变质,取材不便,影响膀胱功能训练。近几年在我科采用一次性尿袋的帽套代替止血钳或夹子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标签: 一次性尿袋帽套 留置尿管病人 夹闭尿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T引流部分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行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T型(常规组),观察组部分T型(部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型闭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后第1、2天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T型闭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3天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总管T引流部分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避免电解质紊乱,同时减少住院日及医疗费用,有临床应用意义和价值。

  • 标签: 胆总管手术 T管引流 部分夹闭
  • 简介:老年患者多呈现体质弱、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血管条件差的特点。传统普通针头行静脉穿刺较为困难,使用效率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有效减少穿刺次数且便于患者肢体活动,也在老年患者抢救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封管 活塞 外周静脉留置 穿刺次数 临床护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早期T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次日T)和观察组(次日T),每组各40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变化不大,而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早期T治疗的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胆总管切开取石 早期T管夹闭 疗效
  • 简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头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技术[1],具有穿刺成功率高、风险小、感染率低的优点,但存着一定的并发症及风险。导管综合征是指导管经锁骨下静脉时进入第1肋骨和锁骨之间的狭小间隙,导管受挤压产生狭窄或,不但影响输液,且导管因嵌顿不易拔除,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夹闭综合征 拔管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囊性膨出,好发于颅内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破裂后可产生剧烈的头痛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常导致病人残疾或死亡。近年来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的开展,提高了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报道我科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的29例动脉瘤术的护理体会。

  • 标签: 动脉瘤 夹闭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留置尿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工作之一,由于患者自身疾病、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或者留置尿时间过长等问题,会造成导尿周围漏尿的现象,本文将对留置尿患者的尿周围漏尿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 标签: 留置尿管 漏尿原因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镜下应用金属钛预防消化道息肉电切出血的护理。方法在胃(肠)镜直视下51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均采用金属钛配合高频电凝法切除息肉,在术前、中、后配合相应的护理。结果51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顺利完成息肉切除,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措施及医护人员娴熟的操作技巧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金属钛夹 消化道息肉 护理
  • 简介:目前治疗脑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是脑动脉瘤颈术。我们配合该手术52例,术后有效率为100%。由于手术是在全麻状态下显微镜下操作,切口小,术腔深,手术风险极大。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文中总结介绍了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体会。术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充分的物品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密切配合并观察病情,特别是血压变化;器械护士要熟悉每一操作程序,集中注意力传递各种器械,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我们体会手术室护士全方位的配合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手术难以实施。

  • 标签: 脑动脉瘤 夹闭 配合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颅内动脉瘤术患者的效果。方法观察组36例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30例按神经外科一般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积极开展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动脉瘤术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动脉瘤 夹闭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手术配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脑显微镜下做颅内动脉瘤手术,实施密切的手术配合护理措施。结果此组颅内动脉瘤手术经过密切的手术配合均成功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进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实施手术配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应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配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麻醉手段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脑动脉瘤手术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以及术中关键环节的麻醉处理资料。结果30例手术均采取静脉诱导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过程平稳,插管无呛咳,术中有18例有控制性降压过程,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或者大出血。术后1h内均清醒拔。结论脑动脉瘤手术麻醉的关键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全程要保持平稳状态,在术前术中都要保持动脉压和颅内压的平稳,在动脉瘤时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同时使用控制性降压手段,动脉瘤后要恢复血容量并升压,做好脑保护。

  • 标签: 临床 脑动脉瘤 夹闭手术 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局部脑动脉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突起.是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术是用特制的动脉瘤将瘤颈,随着动脉瘤的改进和显微技术的发展,动脉瘤显微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动脉瘤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现将本院2002年至2006年的15例颅内动脉瘤术的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配合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夹闭术 动脉异常 显微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交通支动脉瘤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2015年1月~2017年5月,医院开展前交通支动脉瘤28例。结果出现5例脑血管痉挛,6例术中呼吸循环紊乱,1例术中出血,术中低体温6例。未见脑梗死、颅内感染。手术时间(2.13±0.56)h,出血量300~700ml,平均(731±135)ml,医师满意率达到100%,结论前交通支动脉瘤手术护理需重视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提高配合的质量,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支动脉瘤 夹闭手术 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