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对偶,是中国传统文学各体式包括诗、词、曲、赋、骈文等作品创作技法中常用的修辞方式,这是常识。而其中,曲的对偶使用频率最高、形态变化最多、最具独特面目,为其它各体所望尘莫及(本文中的“曲”。指本体意义上的曲,即散曲和戏曲中的曲词)。

  • 标签: 对偶 曲词 中学 语文 修辞方式
  • 简介:<正>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修辞作为语言运用的一门艺术,也不例外。尽管比喻、比拟、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世界各民族都通用,但另外一些则不然,比如对偶便是中国人的“专利”。对偶富有汉民族文化的特色,这种格式如果不说是汉语所独有的,我们也得承认它在汉语里发展最为充分。汉人的生活离不了对偶句构成的对子。逢年过节、新人结婚、新建筑物落成、新店开业、乔迁之喜、要张挂对联;死了人要做挽联;佛堂、道观无不贴上对联、楹联,有时一道门的左左右右贴了两三副对联;文章、格言警句、赠语勉辞、谚语也常常使用对子,诗词歌赋更是对子的故乡和渊薮。中国古代类书,多设“对偶”一类,搜集有关对子的趣闻典故。那么对偶是怎样浸润于汉文化的温厚土壤,从而成长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的呢?下面拟就汉人哲学思想、审美心态、风俗习惯和语言特色几方面来谈谈。对偶要求对应词、句的意义相反或相关,不能相同。传统蒙学教材《笠翁对韵》云:“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某一范畴内截然相反的两端——如天与地、难与易、或由某种差异形成的各种不同角度的对立——如雨同风、赤日同苍穹,构成了上下两句意义的有机联系。这种相对立而统一的原则,正是汉民族宇宙观和方法论外化为文的表现。

  • 标签: 对偶 汉文化 汉语 对联 两仪 太极
  • 简介:<正>汉语的“是”和朝鲜语的“”都是最重要的常用语法词。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里,把“是”处理成动词,还有些人进一步把它划为判断动词、副词、语气词等。朝鲜语的“”是助词,是实词(朝鲜语包括副词)的后加成分,在它前后还可以加其他助词。两种语言中,“是”和“”的词性本来不同,但初学汉语的人却常常把两者等同起来,造成误用。人们为什么认为汉语的“是”就是朝鲜语的“”呢?我想,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就在于:(1)两者全都常出现在判断句里,在判断句里又都常用在主语之后;(2)有时,两者都还被用在表示相同意义的句子里。例如:

  • 标签: “是” “■” 朝鲜语 判断句 《现代汉语八百词》 谓语句
  • 简介:汉语中的音节,最少一个音素,最多四个音素,没有复辅音,音节间界限清晰,每个音节的发音时间大致相等,匀称整齐。而汉字,是一种方块形的表意文字,在意义方面,它记录的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或是语素,在语音方面,它记录的是汉语中的一个音节。无疑,汉字与汉语之间,是互相适应的,那种认为

  • 标签: 汉语汉字 修辞方法 音节 表意文字 复辅音 发音时间
  • 简介:﹃化妆﹄不等于﹃化装﹄金兴甫﹃化妆﹄与﹃化装﹄如不认真分辨则可能弄错试举两例一胰子原来也是一种化·装·用品︵吕叔湘︽语言的演变︾︶二这还是没有经过化·妆·的﹃毛泽东﹄哩︵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五日福建︽每周文摘︾︶其实﹃化妆﹄与﹃化装﹄虽读...

  • 标签: 不及物动词 构词能力 毛泽东 化妆柜 年轻妇女 化妆品
  • 简介:“本书”不等于“这本书”袁宝懿一本书的编著者或出版者在介绍及说明这本书时,称其为“本书”“这本书”是很自然的、得体的。这可以说是自称。通常在工具书的前言、凡例中就是这样指称的。如果是介绍他人之书,也称“本书”,在语义上就不很妥当。我们看到:《中国大百...

  • 标签: 指示代词 图书介绍 工具书使用 中文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 唐五代
  • 简介: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杨宗兵众所周知,被动是相对于主动而言的。马建忠的“受动字说”即指被动而言:“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

  • 标签: 被动结构 被动句 《古代汉语》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语法功能 被动句式
  • 简介:本文在“长”、“短”语义扩展路径的基础上,根据结构的理解度指出“……长……短”结构存在等值性与不等值性两类。空间度量性和时间性“……长……短”结构是一种等值结构。而不等值“……长……短”结构有“名+长+名+短”和“动+长+动+短”两类,前者基本意义主要表示言说中提及“名词”,而后者基本意义主要表示谈论某对象的“长短”。该类结构语义整体上表现出偏指、泛指和虚指三种情形,这种不等值现象分别是概念提升、语境制约或结构压缩的结果。整体上看,“……长……短”结构经历了结构上不断框式化、语义上不断虚化的过程。

  • 标签: 不等值 语义类型 整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