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主要介绍生物信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特点、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生物信息在菌物研究上的应用成果.分析了生物信息在菌物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研究和开发的建议.

  • 标签: 生物信息学 数据库 菌物学
  • 简介:JohnWebsterinlecturestohisstudentsanddiscussionswithcolleaguesalwaysemphasizedtheecologicaldimensiontomycology,exemplifiedinhisbooks[1].HealwayshighlightedhistoricdetailsbothinnomenclatureandintheunderstandingoftheintricaciesoffungalbiologyasadnirablyshowninhiseditingofAinsworth'sBriefBiographiesofBritishMycologists[2].

  • 标签: 菌物学 职业 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家
  • 简介:对采自沈阳棋盘山的蛹虫草SN3菌株的生物特性及栽培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特性上蛹虫草SN3菌株与人工栽培常用的SN1和E3菌株基本一致,其在培养皿生长过程中菌丝的变化及在不同光照、温度、碳源、氮源、pH值时其生长状况与SN1和E3菌株差别不显著;而瓶栽时,其子实体产量及经济性状都优于SN1和E3菌株,其产量分别比SN1和E3菌株高4.9%和17.4%;其草的平均长度大于SN1和E3菌株,而且其子实体头部大,子囊壳丰富,颜色橘黄,出草整齐均匀,这是该菌株的最大特点和优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值得开发和推广的好品种。

  • 标签: SN3菌株 生物学特性 栽培学特性 经济价值
  • 简介:温故而知新。本文以历史进程为序,根据分类中的重大事件,粗线条勾画出一个框架以反映分类发展的的轨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古代至林奈之前的生物分类;近代分类学科的诞生;进化理论的确立与修正及其深远影响;分类的蓬勃发展(居群概念、新系统与Biosystematics,细胞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学派争鸣促进分类繁荣);分子生物为分类注入强大活力。在讨论部分论述了坚持分类的完整概念,不宜将分类的某个依据和方法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如chemotaxonomy,cytotaxonomy,DNAtaxonomy应理解和翻译为某个分类方法,而不是"化学分类","细胞分类","DNA分类"等,说明了其理由和依据。对于林奈创立了二名法、将二名法理解为物种的学名是由属名+种名组成等一些不确切的说法给予了澄清。

  • 标签: 分类学 历史 林奈 进化论 居群 学派
  • 简介:菌根是菌物的一个新的分枝学科,是菌物与植物的杂交学科或边缘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由于菌根是真菌与植物之间形成的最广泛的共生体,分布于各陆地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其可持续生产力具有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菌根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而德国是最早研究菌根的国家。近年来,菌根进展迅速,文中简要介绍了菌根研究概况及最近10年来的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资源与多样性、生长发育与生理功能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研究热点,探讨了未来10年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 标签: 菌根学 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生态学 生理学
  • 简介:1993年9月,第一届黏菌分类及生态国际会议(ICSEM)在英国西北部的美丽海滨旅游城市切斯特(Chester)拉开了帷幕,黏菌学者从此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论坛和交流的同地,世界黏菌研究也进人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会议上各国学者的共同愿望,达成了每隔3年召开1次类似会议的共识,一直延续至今,现已成功召开了七届黏菌大会。

  • 标签: 国际会议 生态学 分类学 黏菌 海滨旅游城市 西北部
  • 简介: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降解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约90%的真菌种类仍然未知,且大部分难于分离和培养.因此核酸杂交;核酸序列分析;DNA指纹分析等分子生物技术被用于真菌分类、鉴定、种群结构、群落多样性研究.本文综述了这几种主要分子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真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标签: 真菌生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 DNA指纹分析 应用
  • 简介:描述了伞菌霉(Spinellusfusiger)子实体的宏观结构特征及孢子囊、孢囊梗、孢囊孢子的微观结构特征,并报道了该种的中国新记录寄主,包括小菇属3个种,金钱菌属4个种,同时金钱菌属为伞菌霉的新记录寄主属。标本采自中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

  • 标签: 伞菌霉 显微结构 菌寄生真菌
  • 简介:以沈阳地区芹菜斑枯病菌的纯培养菌株为试材,通过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的多因子试验,明确了芹菜斑枯病菌菌丝生长以在CDAMS—VI培养基上最好,其次是CSA、CCSA和PDA,菌丝生长及产孢对碳源、氮源种类有明显的选择性。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39℃(处理40min),光照明显抑制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在水和芹菜汁中不能萌发,在水琼脂上萌发最好;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4.6~6.6,适温为17—25℃,致死温度为42℃(处理20min),RH100%最适宜孢子萌发。光照和变温处理可促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病菌在PDA上从孢子萌发到分生孢子器形成并释放出分生孢子需要16~18d。

  • 标签: 芹菜斑枯病菌 培养条件 孢子萌发 孢子器形成
  • 简介:白粉菌是一类植物专性寄生病原菌,在世界各地可引起多种植物白粉病。近年来,形态与分子系统和超微结构分析相结合明确了白粉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和亲缘关系,使白粉菌的分类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白粉菌科主要分为5个族,包含16个有性型属和2个无性型属。中国的22个省、5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报道有白粉病发生,共计13个有性型属328种及44变种,其中白粉菌族种数最多,其次是球针壳族。中国真菌学家命名的白粉菌新属4个、新种143个,其中仅在中国报道的有105个。寄主植物多达90科339属799种和变种,其中豆科上报道的种数最多,其次是蔷薇科。分子系统的研究表明ITS、28SrDNA、MAT1-2-1、β-tubulin、IGS、CSⅠ和EF-1α等DNA片段可用于辅助白粉菌的鉴定,并为白粉菌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佐证。

  • 标签: 白粉菌科 分类学 分子系统学 寄主
  • 简介:为了加强专业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植物病原真菌》课程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专业思想的培养与教育;(2)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4)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5)科研水平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 标签: 真菌学 教学优化 专业教育 《植物病原真菌学》 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
  • 简介:核酸序列的比较研究使进化真菌的面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分子系统发育揭示的关系反映出真菌进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真菌系统反映真菌进化关系的自然系统还有很大的距离,有赖于新物种的不断发现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的不断丰富。

  • 标签: 真菌学 系统发育 教学内容 核酸序列
  • 简介: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分离得到1株性状稳定的分离株SN,并对其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株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最适pH为8,无光照培养时菌丝长势较好。培养料中添加20%腐殖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 标签: 血红铆钉菇SN菌株 生物学特性 培养料
  • 简介:在深入考察中国近代真菌的发展历程之前,有必要先清查这一时期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文献,而前贤对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真菌书籍的调查和编目仍有待大力补充。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汇录了晚清时期的真菌书籍2种,民国时期的真菌书籍55种,同时论述了晚清时期容易造成误解的日本汉字"黴菌"的词义和汉译情况。

  • 标签: 晚清 民国 真菌 菌物学 书目
  • 简介:为提高榛蘑人工栽培中出菇的稳定性,对蜜环菌菌索的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生长时间、环境温度、培养基质的条件下对蜜环菌菌索进行培养.试验发现,菌索会由具有活性的黄色菌索逐渐角质化变成黑色丝状菌索,为保持蜜环菌菌索的活性状态,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应控制在15~23d,最佳培养温度为恒温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PDA+麦麸+锯末.

  • 标签: 蜜环菌 菌索 培养条件
  • 简介:镰刀菌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其产生的真菌毒素可危及人畜健康.近十几年来欧美的科学家在研究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使镰刀菌属种的概念在认识上有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引起谷类作物严重病害,并产生毒素的种类.在我国,从谷类粮食、饲料中检出镰刀菌毒素的现象屡有报道,我们对镰刀菌属种以及产生这些毒素的菌种(菌株)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 标签: 分类系统 形态学种的概念 系统发育学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