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配体聚糖-1(SDC-1)检测联合肺部超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ARDS的患者共50例。患者入科后均置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导管,由1名医生监测PiCCO指标,包括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由另一名医生进行肺部超声检査,计算双肺的上蓝点、下蓝点、膈肌点、Plaps点、后蓝点共10个超声切面下的B线数目之和,随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DC-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超声B线数目、血浆SDC-1水平与EVLWI、PVPI的相关性。以10 mL/kg EVLWI为界值将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B线数目、SDC-1以及两者联合对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50例ARDS患者心排血指数(CI)为(46.84±6.00)mL·s-1·m-2,中心静脉压(CVP)为(8.12±1.80)mmHg(1 mmHg=0.133 kPa),均排除心源性肺水肿。50例ARDS患者EVLWI为(10.82±2.92)mL/kg,PVPI为3.02±0.69,超声B线数目为(40.90±13.05)条,血浆SDC-1为(568.25±118.14)μg/L。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RDS患者超声B线数目与EVLWI(r=0.802)、PVPI(r=0.799)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血浆SDC-1与EVLWI(r=0.732)、PVPI(r=0.576)同样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B线数目、SDC-1对ARDS患者肺水肿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91(0.803~0.979)、0.875(0.772~0.978);当B线阈值为40.50条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86.4%;当SDC-1阈值为559.37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81.8%。将B线数目与SDC-1联合可进一步提高对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预测价值,其AUC(95%CI)为0.958(0.890~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91.8%。结论血浆SDC-1和肺部超声B线数目与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两个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作为判断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的依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外肺水指数 血浆多配体聚糖-1 肺部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配体蛋白聚糖-1(SDC1)在人静脉畸形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沉默SDC1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静脉畸形病理标本取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瘤外科手术切除的20例病变组织(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57岁,中位年龄7岁);HUVECs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TCC)。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静脉畸形组织中SDC1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HUVECs细胞学实验均分为2组进行,分别转染SDC1的小干扰RNA(siRNA)(si-SDC1组)和对照siRNA(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筛选、验证所合成siRNA对SDC1表达的沉默效果并用于后续实验。分别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血管生成实验检测HUVECs的迁移、侵袭、血管生成能力。结果(1)20例静脉畸形组织中,13例(65.0%)SDC1呈阳性表达,且主要表达于静脉内皮细胞胞质。(2)与对照组HUVECs相比,si-SDC1组HUVECs的SDC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说明所合成针对SDC1的siRNA可以沉默SDC1的表达。(3)与对照组相比,si-SDC1组HUVECs的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均增强(P<0.05)。结论SDC1在静脉畸形组织中呈阳性表达,沉默SDC1表达后,HUVECs的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增强。

  • 标签: 血管畸形 多配体蛋白聚糖-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迁移 侵袭 血管生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配体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恶性肿瘤(CRC)进展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经结肠镜检查(和/或)病理诊断的133例受试者,其中44例CRC、61例进展期腺瘤(AA)和28例对照者(CRC和AA均为阴性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收集两份粪便标本,采用前瞻性双盲配对法对标本分别进行一次实时定量SDC2基因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qMSP)和粪便隐血免疫化学法(FIT)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合临床术后病理标本及分期,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3组之间)和Mann-Whitney法(两组之间)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RC的SDC2甲基化Ct值与肿瘤直径、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在CRC组和AA组中SDC2甲基化敏感度均显著高于FIT(0.909比0.614,P<0.05和0.525比0.16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C组、AA组和对照组的SDC2甲基化Ct值M(P25~P75),35.02(31.32~37.87),38.90(37.26~51.00)和51.00(40.22~51.00),CRC组SDC2甲基化Ct值显著低于AA组,AA组SDC2甲基化C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Z=-5.213、-4.04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变量相关分析提示,CRC组SDC2的Ct值与肿瘤直径、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422、-0.437、-0.371、-0.417,P<0.05),与年龄呈正相关(r=0.3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粪便SDC2甲基化在结直肠肿瘤检查的敏感度显著高于FIT,SDC2甲基化程度与CRC肿瘤进展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结直肠恶性肿瘤 腺瘤 多配体聚糖2 粪便DNA 甲基化
  • 简介:采用药敏纸片法和对倍稀释法分别考察了低聚壳聚糖与茶树油对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定量法测定了低聚壳聚糖和茶树油复配体系的杀菌率,并与单组分杀菌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和茶树油对4种实验菌均有抑菌性的MIC分别为0.5g/L和7.50mL/L;0.5g/L低聚壳聚糖与7.50mL/L茶树油复配后,对4种实验菌均有优异的杀菌率,复配体系明显优于单组分杀菌效果,其20min杀菌率均达到100%。

  • 标签: 低聚壳聚糖 茶树油 抗菌性 复配
  • 简介:病例:患者,女,18岁,49kg,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颌下肿痛5天,双耳下肿痛1天”于2008年3月17日入我院感染科治疗。既往无其他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2℃,呼吸20次/分,心率78次/分,血压117/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可。双侧颌下腺肿大如杏核样,触痛,质略硬;双侧腮腺肿大如杏样,触痛,质韧。

  • 标签: 速发型过敏反应 甘露聚糖肽 双侧腮腺肿大 颌下腺肿大 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
  • 简介:摘要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PD-1/PD-L1)通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无论在抗肿瘤还是在抗炎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具体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介绍了PD-1及PD-L1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通路之间的关系。PD-1蛋白是免疫抑制分子,与其配体PD-L1结合起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在肿瘤或炎症中,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其他信号通路被激活,诱导免疫细胞及肿瘤细胞高表达PD-1及PD-L1,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消耗增加,募集减少,从而使机体抗肿瘤、抗炎能力下降。PD-1/PD-L1与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其他信号通路也起相互调控作用。PD-1/PD-L1抑制剂与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通路抑制剂联合应用,在抗肿瘤以及肿瘤耐药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相对于PD-1/PD-L1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而言,PD-1/PD-L1在炎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无相应的药物应用于临床,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支持。

  • 标签: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 抑制剂 肿瘤,免疫治疗 抗炎治疗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1,3)-β-D葡聚糖[ (1,3) β-D-glucan,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具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44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实验室诊断组和非实验室诊断组。分别采用定量检测、比色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G、GM和PCT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447例患者中实验室诊断组51例,非实验室诊断组396例。51例患者中G试验阳性39例,GM试验阳性14例,PCT阳性41例。G试验、GM试验、PCT检测的敏感性为76.47%、27.45%和80.39%;特异性为76.77%、87.12%和66.67%;阳性预测值为29.77%、21.54%和23.70%;阴性预测值为96.20%、90.31%和96.35%;阳性似然比为3.29、2.13和2.41;阴性似然比为0.31、0.83和0.29;Youden指数为0.53、0.15、0.4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62.88%、阳性预测值为24.62%,阴性预测值为98.81%,阳性似然比为2.54,阴性似然比为0.09,Youden指数为0.5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G试验、GM试验、PCT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1、47.545、4.320和5.299,P值均<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均低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27、62.061和16.754,P值均<0.05),但与PCT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5,P>0.05)。结论G、GM以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IFI检出的敏感性,并且对IFI的诊断排除有很大的价值,从而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IFI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半乳甘露聚糖 1,3-β-D葡聚糖 降钙素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我院190例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临床诊断组90例和非感染组100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分别进行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统计G试验、GM试验以及G试验联合GM试验对两组研究对象真菌阳性检出率、检测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分析(1-3)-β-D葡萄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对临床诊断组研究对象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9%和66.7%,没有明显差异(P>0.05);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1.1%,明显高于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9%和80.0%,GM试验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和82.0%;两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和66.0%,明显高于G试验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β-D葡聚糖(Gtest)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test)检测在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1-3)-&beta -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念珠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体外影响因素;方法实验组将白色假丝酵母菌用正常血浆、无热原蒸馏水、0.9%的生理盐水、0.02%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和0.75%氟康唑生理盐水稀释为0.5麦氏单位(含白色念珠菌1X107CFU/ml),对照组将上述各液稀释100倍,采用免疫沉淀试验(G试验)检测其10次(1-3)-β-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体外培养,以此探讨生理盐水、抗真菌药物对(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中,正常血浆葡聚糖含量为(92.5土14.2)ug/l,蒸馏水组含量为(94.5土15.2)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93.6土14.8)ug/l,两性霉素B组含量为(95.5土16.2)ug/l,氟康唑组(97.3土16.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正常血浆含量为(6.8土2.7)ug/l,蒸馏水组含量为(6.1土2.4)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7.3土2.0)ug/l,两性霉素B含量为(6.8土2.5)ug/l,氟康唑组(6.7土2.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间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体外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含量变化与液体介质的无关,与真菌治疗药物无关,与念珠菌数量密切相关。

  • 标签: (1-3)-&beta -D葡聚糖 体外检测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组将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用正常血浆、无热原蒸馏水、0.9%的生理盐水、0.02%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和0.75%氟康唑生理盐水稀释为0.05麦氏单位(含白色假丝酵母菌1×107CFU/ml),对照组将上述各液稀释100倍,采用免疫沉淀试验(G试验)检测其10次(1-3)-β-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体外培养,以此探讨生理盐水、抗真菌药物对(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中,正常血浆葡聚糖含量为(92.5±14.2)ug/L,蒸馏水组含量为(94.5±15.2)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93.6±14.8)ug/L,两性霉素B组含量为(95.5±16.2)ug/L,氟康唑组(97.3±16.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正常血浆含量为(6.8土2.7)ug/L,蒸馏水组含量为(6.1±2.4)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7.3±2.0)ug/L,两性霉素B含量为(6.8±2.5)ug/L,氟康唑组(6.7±2.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间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外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含量变化与液体介质无关,与真菌治疗药物无关,与真菌数量密切相关。

  • 标签: (1-3)-&beta -D葡聚糖 体外检测 两性霉素B氟康唑
  • 简介:摘要免疫逃逸近期被认为是肿瘤进展的重要角色。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是近年发现的具有负性免疫调节作用的B7家族的成员,PD-L1与表达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death1,PD-1)结合后发挥抑制肿瘤免疫及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PD-L1被发现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预后负相关。抗PD-L1/PD-1抗体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带来显著效果。但只有部分患者治疗有效。因此,进一步了解PD-L1表达调控将有利于抗PD-L1/PD-1抗体治疗的改进。本文就PD-L1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概括。

  • 标签: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表达调控 肿瘤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负性共刺激分子,诱导性表达于T、B细胞表面,在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通过募集磷酸化的SHP2减弱下游如PI3K/Akt和ERK等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T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免疫应答,参与大量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D-1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参与眼科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病以外,也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视神经损伤、视神经脊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及黑色素瘤等疾病,因而阻断PD-1及其配体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眼部肿瘤、炎症、免疫性、退变性疾病的潜在的靶点。本文就PD-1及其配体PD-L1在眼部疾病发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眼部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一天,有10个人失掉时间,死掉了。不管他们生前是热爱还是厌烦生活,都一样地渴望返回到人世间来,哪怕一会儿也好,这种感觉是活着的人不曾体会过的。这当儿他们碰到掌管人们寿命的天神,他手里刚好还富余10个小时。天神对这些恋生的死者起了恻隐之心,决定给他们每人1个小时,回到人间享用,10位死者欣喜若狂。但天神很有兴趣想了解一下,他们将怎么利用这短暂而又珍贵的1小时的时光。下面是10个死者依次的答话:

  • 标签: 恻隐之心 天神 死者 个人 生活
  • 简介:亩这个单位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在古代,亩的概念很模糊,最初似乎是个长度单位。最早的1亩是多长呢?古人是用脚量的。周朝时规定,100步为1亩(因为人走一步长度不同,所以有个标准是6尺为1步);秦代则以240步为1亩(5尺为1步);到了唐代才以宽1步,长240步为1亩,直到这时候亩才成为面积单位。当时的一亩大约相当于现在的0.2907亩,而现今的1亩约为667平方米。

  • 标签: “长” 长度单位 夏商周时期 面积单位
  • 简介:从二茂铁出发经过酰化、还原、酯化、季铵化四步反应合成出一个新型的具有大空间位阻的1-(1-二茂铁基乙基)-3-金刚基-1-咪唑碘盐配体,其结构经1HNMR、13CNMR、HRMS进行了表征,结构正确,为目标产物.

  • 标签: 二茂铁 咪唑盐 催化剂
  • 简介:以pLF3为模板,PCR扩增得到葡聚糖酶的启动子,并将启动子基因重新连接到切除启动子基因及葡聚糖酶基因的pLF3载体上,构建pLF3-pro载体.采用PCR的方法扩增朱黄青霉总DNA中的α-1-6-葡聚糖酶基因,并插入到pLF3-pro载体上,构建pLF3-Pro-Dex质粒,以大肠杆菌DH5α为宿主菌,酶切验证及PCR验证均表明成功构建了pLF3-Pro-Dex质粒,且重组质粒中的α-1-6-葡聚糖酶基因与朱黄青霉中的α-1-6-葡聚糖酶基因有93%的同源性.

  • 标签: α-葡聚糖酶 朱黄青霉 表达 大肠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我院31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做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并与真菌培养加以对比。结果血浆(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8,P>0.05)。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77)。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可以作为敏感快速的诊断指标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1-3)-&beta -D葡聚糖 真菌感染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D-L1与表达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结合后发挥抑制肿瘤免疫及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抗PD-1/PD-L1治疗已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PD-L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PD-L1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胰腺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胰腺肿瘤 PD-L1
  • 简介:摘要骨组织稳态受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所调节,在RA及骨转移瘤等病理状态下,多种细胞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使骨代谢失去平衡,导致骨组织过度吸收进而导致骨破坏。趋化因子在骨破坏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含有ELR(Glu-Leu-Arg)结构域的CXC趋化因子可与CXCR1或CXCR2结合,参与破骨细胞活化过程的调节,同时也可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本文主要针对CXCLs/CXCR1/2轴在RA及骨转移瘤等病理过程中骨代谢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破骨细胞 关节炎,类风湿 CXCR1 CXCR2 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