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外周血淋巴亚群之间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了2009年7月-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65例红斑狼疮病人与32例体检人员的外周血淋巴亚群进行检测。检测上述人员的外周血CD3+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CD8+淋巴细胞,CD19+淋巴细胞,NK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处于活动期的红斑狼疮病人,其NK细胞、CD4+百分率,相对于对照组,降低。B淋巴细胞、CD8+百分率,相对于对照组,升高。CD4+/CD8+明显下降。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相比,CD8的细胞总数要高于稳定期的细胞数,CD4的细胞总数要低于稳定期的细胞数。结论NK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变化,在红斑狼疮疾病的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病人血淋巴细胞的检测可以全面的掌握病人的免疫状况,从而可以正确的进行病情判断以及临床的治疗。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为临床较有效的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方法,能够直观呈现在显微镜下,提高疾病诊断效果。本文则综述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概念,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方法,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形态 贫血 感染 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05月-2023年05月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患者89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以临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检出率及效能。结果:89例疑似临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金标准”确诊67例,确诊率为75.28%。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异常63例,检查准确度为84.27%(75/89),诊断灵敏度为86.57%(58/67)、特异度为77.27%(17/22)、阳性预测值为92.06%(58/63)、阴性预测值为47.22%(17/36)。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用于临床血液系统疾病中检出率较高,可获得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临床疾病 应用价值 血液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预处理及移植后护理、随访与辅导。

  • 标签: 造血干细胞 移植 自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细胞计数(WBC)、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及CD34+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采集阈值。结果62例患者共采集136例次,获得MNC(5.66±1.11)×108/kg,CD34+细胞计数(2.15±1.20)×106/kg。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在应用G-CSF后第4、5天达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与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879,P<0.01),与采集当天外周血WBC及MNC产物中MNC亦具有相关性(均P<0.05)。应用ROC曲线得出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为最佳采集阈值,85.2%符合阈值的患者可以一次采集成功。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把握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是预测采集产物中CD34+细胞计数的可靠参考指标。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23/μl可作为采集阈值。

  • 标签: 外周血 CD34+细胞 干细胞动员 干细胞采集
  • 作者: 任元亮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梓潼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62100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75-021外周血管介入概述外周血管即是除去颅内血管与心脏血管之外的所有血管。PVD包含了淋巴、静脉、动脉三个系统的病症。淋巴疾病:主要有回流受阻疾病与炎症,例如:淋巴肿、丹毒、淋巴管炎等;静脉疾病:可以分成深静脉疾病和前静脉疾病,其中深静脉疾病有: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浅静脉疾病则有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曲张等,深静脉疾病会引发继发性深静脉血栓以及非栓塞,在此基础上还会引发综合症,即有:K-T综合征、布-加综合征等;动脉疾病:血栓引发的动脉狭窄闭塞、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等。例如:动脉栓塞、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扩张性病变,例如:动脉瘤;动脉炎症:结节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末梢动脉功能异常,例如:红斑性肢痛、雷诺氏病;动静脉炎、糖尿病血管病;外压性改变,例如:PAES、胸廓出口综合征等。2介入治疗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科学,其中融合了临床治疗与医学影像。介入放射学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临床诊断与影响诊断,在影响设备的指引下,采用简单的医学器材获取影像资料、细菌学、生物生化学、细胞学、病理学的诊断方式;其二,通过影像设备,根据临床诊治原理,利用导管等相关器材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一种技术。介入治疗具有外科、内科治疗更具优势的治疗,国际将外科、内科以及介入治疗并列为三大治疗学科。介入治疗与上世纪70年代进入我国,逐渐的普及与发展。在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创新进步中,介入治疗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最初介入治疗只用于腹部疾病,然后用于心脏疾病、妇科疾病以及神经疾病,继而引申了心脏介入学、妇科介入学、神经介入学等学科,推动了微创医学的发展。3介入治疗之TACE3.1TACE该手术治疗方式即是将化疗药物通过导管超选择置入,并在用化疗药物与栓塞剂(一般采用碘化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从而达到肿瘤供血动脉被阻隔以及高浓度化疗促使肿瘤缺血性坏死的目标。其一:TAE。一般来说,平常肝组织存在双重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动脉,而发生恶性肿瘤时97%左右的血供来自肝动脉。肝脏血供情况,促使TAE之后,促使肿瘤血供被阻断,导致肿瘤出现缺血性坏死,而正常的组织血供来自于门静脉,因此受到的影响偏小。其二:TACE。在供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血管造影跟踪法(BCA)与传统DSA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患者的造影技术参数,其中31例采用BCA,30例采用DSA血管造影技术。分别对完成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图像质量、患者吸收辐射剂量(DA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技术分别成功完成全下肢动脉血管造影。DSA在膝至足背血管的图像质量上优于BCA(60/65VS52/62),但是DAP大[(134.67±1.34)Gycm^2VS(69.55±0.74)Gycm^2],对比剂用量多[(94.58±1.44)mlVS(46.77±0.94)ml],检查时间长[(47.17±0.56)svs(32.55±0.28)s]。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结论BCA与DSA相比具有造影时间短,对比剂量用量少,DAP低的特点,DSA局部观察血管情况较细致。因此,先行BCA筛查,然后针对病变加作局部DSA。

  • 标签: 跟踪血管造影 外周血管疾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 标签: 外周血 血涂片 检验 诊断
  • 简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在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逐渐替代骨髓移植的趋向。PBSCT具有许多优点:对于供体,采集HSC不需麻醉,采集过程简单,不需输血,不需要多部位骨髓穿刺;对于受体,可加速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PBSCT不但可替代自体骨髓移植,且可替代异体骨髓移植。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一项有广泛前途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应用 PBSCT 骨髓移植 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对其适应症、干细胞动员、预处理及去除T淋巴细胞方案及远期疗效等仍有争议。但只要我们抓住治疗中的主要矛盾就能有效治疗SLE。

  • 标签: 造血干细胞 移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疾病状态下SLE患者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频率及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2例SLE患者和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mDC和pDC的频率,分析与疾病活动度及肾脏损伤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M(P25,P75)]表示,非正态分布的2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2例SLE患者外周血pDC[14.00%(7.92%,19.65%)和24.55%(19.68%,32.90%),Z=-3.163,P<0.01]和mDC[21.25%(13.28%,32.83%)和34.85%(24.58%,41.93%),Z=-2.607,P<0.01]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例初发SLE患者pDC[9.09%(7.31%,17.38%)和24.55%(19.68%,32.90%),Z=-3.033,P<0.01]和mDC[9.40%(7.88%,21.60%)和34.85%(24.58%,41.93%),Z=-3.231,P<0.01]频率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示SLEDAI水平是影响pDC(P=0.019)和mDC(P<0.01)频率的主要因素。活动期LN患者pDC频率[8.02%(1.00%,10.40%)和14.60%(1.73%,38.0%),P=0.045]及mDC[8.80%(5.20%,13.20%)和13.90%(5.27%,40.20%),P=0.038]频率均显著低于非LN活动期患者。此外,活动期LN患者pDC[8.02%(2.25%,9.97%)和16.70%(11.80%,24.60%),Z=-2.490,P=0.015]和mDC[8.80%(5.99%,12.80%)和20.20%(11.20%,42.80%),Z=-2.226,P=0.029]频率也均显著低于稳定期LN患者。mDC频率与补体C3(r=0.455,P<0.01)和C4(r=0.289,P<0.0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SLE患者mDC和pDC频率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疾病活动密切相关。另外,pDC和mDC可能参与LN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狼疮肾炎 树突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应用于临床中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的100例患者纳入此文研究资料,对100例患者均予以血液分析处理,并予以100例患者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分析和研究,统计和调查100例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100例采取外周血细胞形态相关检验的患者中,血细胞形态呈现异常的患者占据90.00%(90/100),血细胞形态呈现正常的患者占据10.00%(10/100),假阳性率是10.00%,假阴性率是11.11%,血细胞形态呈现异常的患者占据百分比显著高于血细胞形态呈现正常的患者占据百分比。粒细胞的核左移现象占据44.44%(40/90),中毒颗粒现象占据1.11%(1/90),空泡变性现象占据1.11%(1/90),核右移现象占据1.11%,红细胞异常现象占据37.78%(34/90),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的异常现象占据14.44%(13/90),粒细胞的核左移现象占据百分比、红细胞异常现象占据百分比显著高于中毒颗粒现象占据百分比、空泡变性现象占据百分比、核右移现象占据百分比、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的异常现象占据百分比。结论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用于临床中呈现良好应用效果。

  • 标签: 外周血 细胞形态 临床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γδT细胞与免疫调节进程相关。然而,γδT细胞在胃癌病程中的特点目前尚无考据。本研究评价了胃癌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产生情况。方法研究入组了48例患者,另设置49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γδT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

  • 标签: ΓΔT细胞 胃癌患者 外周血 细胞水平 淋巴细胞亚群 健康受试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外周血细胞分析异常结果正确分析,对提高外周血液分析的准确性及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中如何对异常检验结果正确分析,以及显微镜下检查在疾病诊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异常检验结果 分析 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