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当代科学艺术研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所谓“艺术的时间”,它不同于日常的(或心理上的)和客观的(或物质的)时间。在涉及艺术的系统或艺术的作品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它被运用于特别的速度和发展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文学和艺术的学者们都应用这个借用于绘画艺术的术语,但它却最清楚地适用于音乐。这正是因为音乐的最自然的属性是“时间的艺术”。学者们所说的“感觉的时间“已被用于视觉艺术类,而“感觉的空间”

  • 标签: 复节奏 作品 艺术研究 艺术家 手法 斯特拉文斯基
  • 简介:庄今乐府选》是清人姚燮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大型戏曲选集,且与姚氏名著《今乐考证》有着直接关系。然而,由于此书未经刊印,故学界对之认识尚存讹误。现据各处所藏《庄今乐府选》状况,略作辨析,探讨该书存本状况、存本关系及流传收藏等相关信息,并对部分已有认识进行修正。

  • 标签: 《复庄今乐府选》 考辨 版本 存本
  • 简介:由张艺谋执导的全新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在国家大剧院隆重登场,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州古乐班精彩亮相,古老悠长的唢呐声与英国CPG-Conceptgt舞蹈团队现代优美的舞姿相得益彰,共同演州鼓乐的前世今生唢呐声声、锣鼓齐鸣,在州当地,只要是鼓乐班的调子响起来,

  • 标签: 鼓乐 传承 国家大剧院 相得益彰 张艺谋 舞蹈团
  • 简介:<正>我的前两篇文章均以“汉龠”为题,所讨论的是汉儒心目中的龠——一种竹制管乐器的专名。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汉世以往,龠在史籍记载中及各代宫廷大乐的实际应用中,其单管按孔之制已成定例。其“三孔”之说,显然来自许慎、郑玄等人,“六孔”之说,则秉承了毛亨《诗传》之解。汉儒龠说已成为三千年来人们心目中的典范。在清理了屡有纷争的汉儒龠说之后,对于这一意义上可能有着较大变迁的古老概念,有必要加以更深入的探讨。笔者撰写前文时,因考虑到与“汉龠”这一特定概念的距离,有意将部分更深层的材料留后处理。今以此为基础,撰《余解》一文;并仍借“汉龠”二字,以续前文。

  • 标签: 特定概念 实际应用 史籍记载 汉儒 郑玄 许慎
  • 简介:古城文化千年留,大鼓传承在州;祖遗艺术要拯救,保护振兴深研究;中华瑰宝不能丢,离京回故解心愁;民族责任千金重,甘付余生谱春秋!州东北大鼓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门鼓曲艺术,是大连地区乃至全国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南地区流传已有300多年,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市的州城镇、永宁镇等地,

  • 标签: 复州 永宁镇 辽南地区 世庆 鼓曲 文化生活
  • 简介:施尼特凯的“风格”音乐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如日中天”地升起。所谓的“风格”,简单的解释就是多种风格的复合。这并非是独创的新作曲技法,从中世纪的经文歌到近代的马勒、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都出现过类似的多风格拼贴,早已预示了某些“风格”的特征。与此相比,施尼特凯的“风格”更直白彻底,他在同一作品中直接搬用大量历代名曲与流行乐曲,

  • 标签: 风格 拼贴 勋伯格 马勒 作曲技法 经文歌
  • 简介:说明兹辑悉遵原选之序次。凡有评语或眉批者。方予收录;并注明第一曲之首句。原本不标出何折何出,今查核后,小字附注于括号内。题署,原或题作者或不题,或省署,或间有小字说明,照录;评语之有着重号者,依样移录。评论所引之出处。大略予以注明;评论之为近人所辑《曲论》收录者,亦予注明;间附考订,均以小一号字排印。有二三处明显笔误,校核后径改。

  • 标签: 徐复祚 语汇 广韵 南北 评语 小字
  • 简介:观对孔门音乐思想的诠释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他从生命本根性的角度揭示了音乐美善的圆融为一,通过对“乐之和”的疏解阐发了孔门音乐美学所追求的生命之境,并对孔子所倡导的雅乐的没落进行了多向度的梳理。但徐观的解读毕竟有他的局限性,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理论把握尚有欠缺之处。

  • 标签: 音乐 美善 圆融 乐之和
  • 简介:"协同创新"理论是政府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战略构想,对新时期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南艺")以排歌剧《秋子》为抓手,整合全校之力,通过创演过程中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协同运作和高效组织,在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前夕将该剧成功公演,在践行"协同创新"理论方面初尝甜果,其成就与启示意义值得思考和总结。

  • 标签: 歌剧 《秋子》 协同创新 艺术实践
  • 简介:“均”(七律)作为音高标准,是“宫”、“调”生成之度量;“宫”作为音阶之主,是明确“调高”的重要依据;“调”作为第三次,是乐曲调式性质的最终体现。“均、宫、调三次概念”,各自在表达不同内涵属性的同时,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构起了一个“均统帅宫”、“宫统帅调”的完整系统。

  • 标签:
  • 简介:笔者认为:“均、宫、调三次概念”实际上难以成立。理由是:一、从“宫”“调”“均”三词涵义来说:“宫”一般指“调高”;“调”一般指“调式”;而“均”是多义词,一般都认为它就是音阶、或认为“宫、均、调三词在调高意义下,常常可以互相代替”。在实际音乐中,“宫”(调高)与“调”(调式)密切相联,根本不能剥离而分为两个层次。而“均”作为律位构成的音阶,与调高、调式天然地叠合在一起,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剥离开来而分成三个层次;二、从传统七声音阶的构成来说,实际上并不完全采用三分损益四度、五度成律法,而是采用兼含三分损益与纯律三度关系成律法的复合律制一如钟律、琴律,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均主”一说。

  • 标签: 调三层次概念 三分损益 纯律 钟律
  • 简介:6月2日,“弦韵”响起来了。杨惟和我,作为琵琶、二胡演奏家终于能演奏作曲家金载专为我们写的协奏曲,为此感到兴奋;作为长期在民族音乐范围里活动的莘莘学子能在王永吉的指挥下与交响乐队合作,为此感到激动;作为有着共同理想的夫妻终于能双双出现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孔雀东南飞》——二胡、琵琶二重协奏曲这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二胡、琵琶二重协奏曲这一难以见到的器乐体裁,在王永吉的促成下,金载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并定三个月完成,那是去年

  • 标签: 二胡演奏家 民族音乐 王永吉 杨惟 《孔雀东南飞》 音乐传统
  • 简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大批经典歌剧经过重新排演后与更多观众见面,这其中沈阳音乐学院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改编排演的歌剧《星星之火》以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精益求精的探索气魄和专业精神得到了众多专业评论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以其别具一格的"亲和力"、"接地气"和在现代性、纵深度方面的新开拓引起了观众们的普遍好评。排演尾声,创编工作者愿对整个历时一年半的排演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力争对红色经典再创作工作贡献一己之力。

  • 标签: 红色经典 民族歌剧 继承 发展 创新
  • 简介:拿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07年第一期,粗略翻阅—遍,在感叹刊物的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的同时,又为多篇高质量的文章所吸引。其中有《凄美的哀唱》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两篇文章,涉及大家比较熟悉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和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分析,更加吸引我的眼球。两篇文章行文流畅、观点明确、语言优美。在赞叹之余,有

  • 标签: 学术讨论 中国艺术歌曲 《我住长江头》 柴科夫斯基 音乐学院 创作分析
  • 简介:在近几年的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局内人和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这两对概念出现的几率非常之大,说明了它们在研究中所起到的、并正在起着的巨大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其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有效性与相对性,其中包含:层面1: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自然存在与“主客位观”的有效性;层面2: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混淆与“主客位观”的相对性;层面3:我们都是局外人和“我”只能作为“我自己”。本文认为,这些概念是动态变化的,表现出了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由人与音乐的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人与音乐的距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形成了研究者在研究中只能作为自己而存在。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局内人 局外人 主位观 客位观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基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期借鉴西方工业文明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制。当今人类社会已开始出现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音乐教育也必然开始出现转型,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第二次建构。在此转型中,中国音乐教育与中华文明的归(归属与复兴)以及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具有方向性的问题。因为在新的轴心文明时代如果中国音乐教育不考虑中华礼乐文明的参照,中国音乐教育必然失却自身文明的立足点,乃至迷失自身而成为西方文明音乐教育的肤浅仿效者。同样,在反思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音乐教育之时,西方也在考虑音乐教育建构中文明的归,正如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讨论的兴盛,它是对希腊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返本开新。

  • 标签: 工业社会 生态社会 礼乐文明 实践哲学 轴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