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在其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说:“益州(今成都地区)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眉有洞天,诸灵书所藏。”清末彭洵(1825-1896年)所撰《青城山志》谓黄帝时有宁封,居山修道,时人谓之“宁封子”。他曾在山中向黄帝传授过御风云的“龙硚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

  • 标签: 黄帝 青城山 名山 史籍 益州 唐末
  • 简介:在以往有关嘉绒藏族的研究中,对"嘉绒"词义的探讨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近现代的很多藏汉学者都对"嘉绒"一词进行过解析。本文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和考证古代藏文文献中记载与嘉绒有关的"嘉摩绒"、"察瓦绒"和"察柯"三个地名后得出结论:现代意义上的"夏尔嘉摩察瓦绒"(简称"嘉绒")与古代的"嘉绒"两者在概念和具体所指上并不完全一致,现代意义上的"嘉绒"是一个内涵更为丰富、且被不断建构出的新名词。

  • 标签: 夏尔嘉摩察瓦绒 嘉摩绒 察瓦绒 察柯 考释
  • 简介:在关于伏波将军马援的史籍记载中,伏波铜鼓的传说相当广泛。关于铜鼓的记载最早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据历代文献记载,广东、广西、海南各地都曾出土与伏波将军相关的铜鼓,而实际上伏波铜鼓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文章从史籍中有关伏波铜鼓的产生与流变入手,结合前代学者对铜鼓类型与分布地域的研究,讨论岭南伏波崇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标签: 铜鼓 南海庙 伏波崇拜 文化圈
  • 简介: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3月16日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新书发布会上,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史籍《顺风相送》影印本首次与读者见面,为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佐证。

  • 标签: 钓鱼岛 影印本 史籍 中国 记载 新书发布会
  • 简介:“碉房”是古人在记述川西高原地区建筑时创制和使用的一个词,是相对于“碉”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在今天有关青藏高原碉楼的研究论著中也常涉及此词,然人们对此词的理解各一,或望文生义,或将其与“碉”混为一谈。那么,“碉房”究竟是“碉”还是“房”?它与“碉”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这均是目前青藏高原碉楼研究中需要正视和澄清的问题。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对“碉房”一词的来历、内涵及其与“碉”的区别进行梳理与探讨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碉房 青藏高原 碉楼
  • 简介:“夷”、“羌”是汉唐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两个人群类别称谓。对汉文史籍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看出,中原史家无论对同处一地域上的“夷”与“羌”,还是对种族名称大致相似的“夷”与“羌”,皆在史书中做出了较明确的区分。从汉文史籍角度对唐以前西南民族地区的“夷”、“羌”两类人群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夷”、“羌”是两个不同的人群系统。

  • 标签: “夷” “羌” 西南民族地区 汉文史籍 藏彝走廊
  • 简介:<正>《益州名画录》五代时期,由隋唐的统一局面,分裂成许多割据的小王朝。以洛阳和开封为中心先后有“五代”,在长江以南有“十国”。这些小王朝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艺术家便在这些中心地区重新聚集起来,他们都是在隋唐三百余年统一局面下所形成的同一传统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在艺术上具有某些共同之处;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在不同地区获得了各自的发展,所以也形成了自己的

  • 标签: 绘画 史籍 北宋时期 文化中心 长江以南 隋唐
  • 简介:历史资料是史学的基础,但是,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史籍,事实上却不是作为史料留给我们的,他们记录历史的目的是作为法律文献保留给后王作为效法的榜样的。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可以透视出,中国人虽然有世界上最长久的连续的历史,却并没有"历史感",因此,也没有发育出历史学。就是说,中国人缺乏反省自身本质的精神。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对于政治或者说政权组织的运作才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而作为政治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则的法,其本质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权利法之间难以找到相通之处。

  • 标签: 中国历史 历史感 春秋笔法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4-27
  • 简介:[22]朱鹭《建文书法拟》卷首《建文书法拟十六义》,周镳的《逊国忠纪》、钱士升《皇明表忠纪》曹参芳《逊国正气纪》是万历以后最具代表性且有影响的史籍,万历以后的建文史籍

  • 标签: 史籍编撰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5-09
  • 简介:中建文诸臣,终于写成了明代第一部完整的建文史籍——建文朝人物传记《备遗录》一卷[9],万历年间的建文史籍的编纂和前朝一样

  • 标签: 史籍编撰
  • 简介:本文通过对首、二轮志书记载宗谱的考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修宗谱中家训的引述,提出方志记载宗谱的见解和建议。

  • 标签: 方志 宗谱 家训
  • 简介:2013年元旦刚过,就收到第一期《收藏》杂志,只见封面上"收藏"两字金光闪闪,珐琅彩瓷器充满喜庆色彩,彩色精印页码增加到200页,手感十分厚重,真使我爱不释手。

  • 标签: 《收藏》 史料 记载
  • 简介:历代碑刻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宋代的碑刻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现存文献很少记录有关宋代社会、宗教、风俗、妇女等诸多领域的资料,而碑刻却能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拓展宋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碑刻可与史籍互证,相得益彰,更好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二者互证能纠正现存文献的某些错谬,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史料,从而有助于对宋史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宋代 碑刻 史料价值
  • 简介:中国元明清时代的汉文史籍称西亚里海之滨的阿萨辛派为“木剌夷”,汉文史籍记载了对木剌夷名称的不同称谓和全部的历史活动状况,包括木剌夷的由来、城堡状况、七世传人和被他们刺杀的人物状况,以及西征蒙古军与木剌夷的交锋概况。更多还原

  • 标签: 木剌夷 汉文史籍 旭烈兀
  • 简介:非汉民族在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与汉族融合,通过改名换姓、文武科考、婚姻等一系列的形式逐步走向士族化,经过萌芽期——非汉民族早期部落-9姓氏;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非汉民族士族化,逐步进入社会的主流阶层;深化期——唐代的非汉民族士族化深入与姓氏混同,民族身份隐藏得越来越深,与汉族同姓氏大族混然一体。非汉民族士族化的过程,在传世文献中有一些相关记载,而出土文献中数量巨大的汉唐碑志更能通过系联而清理出很多重要信息。本文撷取史籍中非汉民族士族化的脉络,从反映非汉民族士族化的典型非汉民族家族碑志入手,史志互证阐述非汉民族士族化的整体面貌。

  • 标签: 史籍 非汉民族 士族化 家族碑志
  • 简介:<正>▲367年(废帝太和二年丁卯)9月,会稽内史郗愔离任。其任职期间,6月大旱灾,郡治火烧数家,延及山阴仓米数百万斛,炎烟蔽日,不可扑灭。▲1133年(宋高宗绍兴三年癸丑)12月,乙酉,临安城内大火。戊子,城内又起火,烧毁大片民房。宰相朱胜非以屡火引咎,乞求罢职,高宗不允。▲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正月,戊寅,行都临安城内失火,烧毁民房数千家。

  • 标签: 史料记载 临安 宋高宗 杭州 大火 宋孝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旷敏本《鉴撮》一书,是清代很有特色的普及性史籍,从乾隆年间到清季起多次刊刻,广为流传。全书以历代帝王为纲叙述史事,起于上古,直至明末,简明扼要,适于童蒙及初学者。该书以自觉地普及历史知识为主旨,且不乏经世意念,体式、内容都有出新之处,特别是书中夹注,内容丰富、多样,与正文配合。而为了加强趣味性,书中也载有不实传说及神怪异事,是为缺陷。其历史观念间有与官方违背之处,居然得以逃出文网,未成禁书,这很值得玩味。对《鉴撮》的研讨,可为今天撰写历史普及之作提供借鉴。

  • 标签: 普及性史籍《鉴撮》 流传 历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