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评价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够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中国的社会秩序、工艺品陶瓷和丝绸等都被视为高度文明的产物。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中国人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占据中间的位置”,“假如我们一定要承认中国人是一个文明的民族,那么它也只能是粗略加工过、而且仍然是一个野蛮的文明”,中华民族被描述成“一个了无兴趣、不自然和不文明的‘猪眼民族’,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他们还是‘打伞民族’,

  • 标签: “国民性” 中华民族 假想 中国人 18世纪 人类精神
  • 简介:鲁迅对高尔基的接受经历了一个变动发展的过程,但最终在国民话语极其内蕴的人道主义思想方面寻绎到了精神上的契合点。鲁迅与高尔基的国民话语在批判意识和悲剧性方面存在某些差异:鲁迅侧重社会批判,高尔基侧重人性批判;鲁迅国民话语的悲剧性强于高尔基。同时,受平民意识与底层意识之影响,二者国民话语又流露出诸多共同质素,具体表现在世俗性、反抗性和人民性三个方面。通过鲁迅与高尔基国民话语的论析,不仅可以清晰二者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特质,而且还可以洞见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

  • 标签: 鲁迅 高尔基 国民性话语 人道主义
  • 简介:哈金在美国用英语写作了许多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展示了“文革”期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揭露普通民众身上潜藏的国民劣根性上用力甚大.塑造并深刻剖析了背负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众多人物:而且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中表现这些民族根性,在海外华文/华文小说中具有特异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 标签: 哈金 “文革”小说 国民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2
  • 简介:而把科学文化纳入到中国社会改造的历史建构中去,年轻的鲁迅以他当时历史条件下堪称一流的科学及科技史研究,鲁迅还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 标签:
  • 简介:文章指出,在五四的时代条件下,陈独秀对中国国民的认识“集中到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改造的思索。他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今日中国民众‘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是谓无爱国心’;他们愚昧、迂腐,‘既不知彼,复不知此,是谓无自觉心’。”陈独秀究其原因有三:“一

  • 标签: 中国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 国民劣根性 国家观念 今日中国 封建专制主义
  • 简介:摘要鲁迅与大江健三郎同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两人在文学创作上跨越时间,跨越民族,有不少共通之处。本文主要从国民批判角度探讨了两人创作上的共通之处。

  • 标签: 故乡情结 死亡意识
  • 简介: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
  • 简介:山田老人,山田老人又给我做了使用这台洗衣机全过程的操作示范,  老人用日语表达

  • 标签: 全民性勤勉
  • 简介:一般认为老舍是解放后才自觉向政治和人民靠拢,创作了《龙须沟》等戏剧后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笔者认为老舍获得这一称号并非因某一部戏剧,而是作家长期为人民创作的结果。实际上,正是抗战才使老舍从一个留学归来的精英小说家转变成一个充满人民性的戏剧家。文学史上的老舍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从英国留学回来与政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幽默写家;另一个是当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家,解放后创作《龙须沟》、《茶馆》的老舍,是紧跟时代政治的人民艺术家。这两种看法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不禁要问老舍的创作和文艺思想在这两个时代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转变的?老舍出身平民,他早期的《二马》、《离婚》等小说很自然地描写了一些市民生活,但在这些小说中老舍多以“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的眼光对传统进行批判,像《猫城记》更表现出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失望的情绪,此后老舍陷入反思和迷茫。

  • 标签: 抗战戏剧 当代文学史 人民艺术家 现代文 创作思想 定距离
  • 简介:"红色文学经典"的称誉,表现了人们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产生的优秀革命文学作品的热爱与崇尚。"红色文学经典"是在岁月长河淘洗中产生的文学精华,是传诵在人民口中、珍藏在人民心中的文学丰碑。今天重新研读这些作品,我们无不深深感受到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经典 民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学作品 革命 感受
  • 简介:蒲松龄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与人民有着广泛接触,一生穷困潦倒的作家,他的传世不朽之作《聊斋志异》在很大程度和主要倾向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强烈愿望。他“劝善惩恶”的善恶标准,主要是看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思想中强烈的人民性。当然,这并不是说蒲松龄的思想就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也不是说他思想中没有消极乃至落后的成份,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不衰,因其具有强烈的人民

  • 标签: 劝善惩恶 聊斋志异 淄川县 主要倾向 文中 善恶标准
  • 简介: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就断断续续有评论家呼吁重建文学的人民性。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危机归根结底源于对人民性的疏远,因而恢复人民性是义学走向复兴的必南之路。或许是出于对特定历史经验的恐惧和警觉,大多数文学家都对这种声音持谨慎的回避态度,其结果便是呼吁者在很多时刻只能慷慨激昂地自说自话。应和者稀并不意味着这种呼吁没有价值。既然人民自现代性诞生以后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那么,建构文学的人民性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个完全合法的命题。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不是要不要建构文学的人民性之维,而是怎样的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 人民性 应和 建构 慷慨 现代性
  • 简介:古筝一根根银亮的弦,仿佛皓月下一条条闪光的河流,在悠悠时光中沉睡,如此静谧、深沉。你含着低眉,伸出素指,仿佛石子投进水中。一条条河流开始在指尖流动,汹涌,奔腾。浪花盛开,心花怒放。你弹奏着一根根如此脆弱敏感的心弦。河水奔流而过,从一个心田注入另一个心田。

  • 标签: 民乐 太阳 河流 中国民间 黄土 流行音乐
  • 简介: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求将“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结合。1940年春,毛泽东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后来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该刊第二期发表洛甫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由此,引发了从延安到国统区甚至蔓延到香港知识界的热烈争论。

  • 标签: 民族形式 延安文艺 “民族性”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文化》 民性
  • 简介: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博士提出了后来享誉世界的重要概念——“软实力”(SoftPower)。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软实力”成为冷战后世界范围内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按照他的界定,“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 标签: 文化软实力 国民阅读 “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 世界范围 政治价值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六卷本、三百万言的文畅《望园斋文丛》日前问世。这是文畅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的系统盘点和全面梳理。《文丛》遴选了文畅各生命时段创作的杂文、随笔、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报告文学等诸多体裁主要的精品力作。这是文畅用心血和汗水,以虔诚和坚守,为社会主义文坛奉献的瑰宝奇珍。

  • 标签: 诗歌 时代性 民性 诗词 真话 力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7
  • 简介:但在我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首先文学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被很多人谈论过的话题,  我想我要强调的另一个问题是历史和社会事件中的偶然性问题

  • 标签: 全球化文学 后殖民性 性全球化
  • 简介:国民党源自于同盟会,是个东拼西凑的政党,派系斗争历来十分尖锐。除了改组派、CC派、政学系、复兴社这些大的派系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小组织。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曾以国民党总裁的名义,责令全党统一意志,取消一切大小派系,凡阳奉阴违、固执不改者“定予从严制裁,以肃党纪”,而实际上“所有的小组织不仅没有解散,相反地更加发展起来”。

  • 标签: 国民党 组织 党内 派系斗争 同盟会 改组派
  • 简介: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反映思想感情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他根植于中国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民族声乐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唱法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的各种唱法的总称,它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是在长期待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的中国式唱歌艺术。

  • 标签: 民族声乐,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