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7 个结果
  • 简介: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寒微,晋武帝时,妹芬以才名被送入宫为贵嫔,遂移家京师。官秘书郎,以《三都赋》显名当时,洛阳为之纸贵。惠帝时,曾随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谧诛,乃退居宜春里,专意于典籍。永宁中,齐王回召为记室督,以病辞谢不就,晚年迁冀州,病逝。左思文才出众而又有抱负,终因出身寒门而受压抑,终身郁郁不得志。左思之诗,感情丰富,笔力雄迈,形象生动,态度鲜明,一反当时绮靡华艳之诗风,卓然自成一家。后世鲍照,李白等都受其影响。有《左太冲集》。左思《咏史》八首,除第一首属“序论”性质,表达自

  • 标签: 《咏史诗》 司马相如 豪门贵族 门阀制度 建功立业 《庄子·逍遥游》
  • 简介:聊斋咏史说(台)罗敬之咏史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有的专咏一人一事,如曹植的《三良诗》,南朝宋谢宣远的《张子房诗》等;有泛咏史实的,如左思的《咏史》。以《聊斋志异》一书名家的蒲松龄,自清康熙九年庚戌(一六七○)南游首途,即随笔写诗,直至其七十五岁止,...

  • 标签: 咏史诗 剑南诗稿 李德裕 蒲松龄 《读史》 《咏史》
  • 简介: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 标签: 咏史诗 中晚唐 艺术特点
  • 简介:文章通过唐咏史发展背景与概况,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阐述,论证唐咏史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与辉煌艺术成就。

  • 标签: 唐咏史诗 背景概况 特色影响
  • 简介:晚唐怀古、咏史歌的勃兴,是作为历史年轮的人的怀旧意识的自然表现,更有着他们的现实审美用意。他们在咏史、怀古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显得伤感、哀婉,具有自己所独到的审美特征和感受。它们仿佛是一支支挽歌,为走上覆灭之路的唐王朝送行。

  • 标签: 晚唐 咏史诗 六朝情结 爱恨交织 透辟犀利 挽歌美
  • 简介: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大量的咏史(或叫怀古咏史)。怀古咏史,基本上都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借登高远望、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标签: 怀古咏史诗 赏析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遗迹 托古讽今
  • 简介: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诗与史的结合是诗歌不断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便产生了咏史这样专门的诗歌类型。咏史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凭吊、评价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咏史滥觞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 标签: 史诗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秦汉时期 诗歌
  • 简介:纳兰性德是清初杰出词人,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1]。然纳兰诗亦同样精彩,尤其是其咏史之内容及艺术特色两方面更为精彩。

  • 标签: 纳兰之咏史诗 内容 艺术特色
  • 简介:摘要:梅尧臣作为宋诗“开山祖师”,开启宋诗一代诗歌风气,其诗歌风格以“平淡”著称,对后代诗歌创作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探究其咏史,从其咏史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研究其咏史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梅尧臣 咏史诗 平淡
  • 简介:胡曾,生卒无考,籍贯邵阳,或谓长沙,唐懿宗咸通中屡皋进士不第,历游方镇幕府以终,盖晚唐时人。胡曾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咏史)三卷,今存。(咏史)共收七言绝句一百五十首,以地名为题,皆咏“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胡曾咏史绝句对古代的历史小说及蒙学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如被宋元讲史话本、

  • 标签: 《咏史诗》 胡曾 注本 七言绝句 历史小说 咏史绝句
  • 简介:杜牧的咏史以“大判断”的视角,采用新颖的翻案立意、点睛的细节截取、跨越式的剪辑连接、同类的对照比较,在晚唐诗坛一枝独秀,体现出较为高妙的艺术审美价值,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超脱自由的审美境界。

  • 标签: 杜牧 咏史诗 “大判断” 艺术技巧 表现手法
  • 简介:咏史有两种写作模式,即隐括史传的正体和借咏史来咏怀的变体,前者以班固为代表,后者以左思为代表。陶渊明集中有如《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咏贫士》等咏史,能融合班固、左思两家咏史体式,能够完整地叙述史事而不显得冗长,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史事融为一体,既得班固隐括史传之体,又得左思咏怀之体。陶渊明能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变为新体,使自己的咏史在整个咏史历史上有其独特价值与地位。

  • 标签: 陶渊明 咏史诗 融通 新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09
  • 简介:(《全唐诗》卷五六九)表达了一种历史兴废,  但中晚唐咏史并没有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批判中,由于衰微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关于此点

  • 标签: 中晚唐咏史诗 咏史诗思想 思想情感
  • 简介:中晚唐文人完成了由盛唐纯粹文辞之士到知识型、学者型学士的转换,文史兼擅并融的主体丈化特征使史学精神对史论体咏史产生影响成为可能。具体而言,传统史鉴致用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受此精神影响,史论体咏史多以垂鉴致用为目的,以君主为主要讽谏对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针对性。《春秋》学派中的疑经新变、委曲发明的史学精神使士子在涉足经史内容时,往往对传统的经史之义进行大胆怀疑,对史实进行细致辨析,倡扬新说,促成了翻案体的产生。适应思想重建的要求,中晚唐史学开启义理之途,提倡以史治心,转变入史观念。这使史论体咏史多注意阐发史实背后的道德义理,具有儒学道德化、义理化的特点;从心性角度思考问题;导致了赞扬奇节义士、高隐大德诗风的盛行。

  • 标签: 中晚唐 史学精神 咏史诗 史论体
  • 简介:文章主要从对衰落王朝的一往情深,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宇宙人生的终级关怀三个方面分步论述了中晚唐咏史人对社会、对个人、对人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分析了他们在中晚唐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存在状态和心理特征。

  • 标签: 中晚唐 咏史诗 精神指归
  • 简介:文章以唐代诗人刘禹锡名诗《石头城》为例,尝试运用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原则-参数理论框架,将汪榕培教授典籍英译理论中“达意”、“传神”确立为翻译批评原则。作为文学体裁的译诗,除了“达意”之外,重在“传神”,因此,本文将文体、节奏、用韵、诗情等设定为相关参数。通过对比许渊冲、孙大雨两家译诗,探索有效的译诗径路,为其理论研究与批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原则-参数理论 咏史诗 《石头城》 英译
  • 简介:陶渊明咏史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怀古、崇古意识,而是意图使历史的光芒进入并照亮现实,将古人的事迹纳入现实性语境当中,以古现今。陶渊明怀古是以古人的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情怀,以古人的穷通得失之际遇抒发个人出处仕隐的志趣。这些作品对历史人物活动的复现,是借历史以保存现实,隐喻地展现了自己的情操与思想。诗中之古以现实之今为背景,古人其实是现实人生的镜像,虽日怀古、咏史,实质乃为咏怀。

  • 标签: 陶渊明 咏史诗 历史镜像 自我形象
  • 简介:摘要历代对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学创作不计其数,李白和胡曾这两位分别处于初盛唐、晚唐的诗人对其歌咏各具特色、视角不一,这应该从诗人们各自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哲学价值观等方面来透析。

  • 标签: 王昭君 咏史诗 李白 胡曾
  • 简介:<正>一李奎报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朝鲜(高丽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清高正直,批评时政,忧国忧民,屡遭贬谪,一生坎坷。然而他创作不辍,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越的才华“名震海外,独步三韩,出入凤池。”成为当世的文章巨擘。李奎报一生创作了二干多首诗歌,青年时期创作的咏史很有特色。其中,他在27岁时创作的《开元天宝咏史》四十三首,从其史识和情感,对中国的开元天宝时期有关唐玄宗朝的事迹作了跨域的批评与反思。

  • 标签: 李奎报 开元天宝 咏史诗 唐玄宗 遗事 朝鲜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