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佛教被纳入监狱系统,用以对监犯进行教诲,即"佛教入监"在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推演进程。信奉佛教的司法官(陶思曾、居正等),在此推演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佛教入监"并非毫无阻力,其常受到来自世俗人士的质疑以及基督文明的挑战,对佛教在监狱教诲中的地位形成了冲击。虽遭受多方夹击,但"佛教入监"之势并未消退,与其从局部到全局的推演进程背后的推手一样,除司法官个人因素之外,更深层次则是民族主义在司法领域的逐渐渗透所致,反映了民族主义之下国人对于本体文化的自觉与对"文化侵略"者的抵抗。

  • 标签: 佛教 监狱教诲 居正 基督教 民族主义
  • 简介:  数年前笔者在泰康路古玩市场浏览时,偶然发现3件署名陆云山(1901-1974)用新彩工艺绘制的《清白传家》文具;一件印盒、一件水洗、一件笔掭.画面上绘着白菜、冬瓜和红萝卜.白菜和冬瓜既青又白,那几只可爱的红萝卜也是雪白的心.文具的造型纤巧、瓷质洁白滋润、构图简洁、色泽明快,落款:陆云山.……

  • 标签: 喜得民 国瓷文具 民国瓷
  • 简介:清末大量的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的女性思想观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变迁和转型。接踵而来的民族危亡的灾难,强烈刺激着国人寻求救亡图强的道路。

  • 标签: 书画 女子 民国 中国社会 19世纪末 西方文化
  • 简介:刑事法治的实现不仅要有优良的刑法典,而且也要有公正、及时等的刑法适用。民国时期,效仿西方的刑法典制定了优良的刑法规范,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并没有很好地适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刑法典本身的问题。长期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完善的司法体系、不发达的法学教育和超前的刑法立法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刑法典的适用。

  • 标签: 民国时期刑法 刑法适用 刑法移植
  • 简介:1949年4月,风雨飘摇的时局,迫使杜月笙黯然离沪赴港.行前,他要密会一人,共商机密大事.虽然发了请柬,此人却久无回应.无奈,杜月笙只好亲自打电话:你现在不来送我,就再也看不到我了.这个能让杜月笙放下重话,只为见最后一面的人,究竟是谁?他就是被老上海人称为“通天眼”的民国时期的名律师——秦联奎.

  • 标签: 民国时期 1949年 杜月笙 打电话
  • 简介:60年前,在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中,中国兴建起五所政法院校,开启了法学教育的专业道路。经过60年发展,位于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成为国内法学学术的制高点,位于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成为法学与政治结合的佼佼者,而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则成为培养法学实务人才的摇篮。

  • 标签: 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教育 海派 院系调整 政法院校
  • 简介:《一步之遥》上映,外界褒贬不一.电影根据民国一桩轰动上海滩的大案改编而来的,导演姜文透露,这桩谜案背后的冒险、悬疑、荒诞、爱情的多重元素,让他着迷不已.穿越时光的隧道,让我们重新审视“阎瑞生案”.1917年冬,沪上新世界举办首届花国选举,“群芳大会”一元大洋一张选票,海选花国正副“总统”、“总理”,百花争艳,事关日后生计和未来身价,千娇百媚、多才多艺的青楼女子,怎能不欢呼雀跃、斗姿争艳,使出浑身解数?

  • 标签: 民国 上海滩
  • 简介:民国时期的国际法研究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诞生了一批国际法学大师,在我国的国际法研究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注重实际的研究方法,有针对性的研究特点,为中国国际法研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国际法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民国 国际法研究 考证
  • 简介:土匪恐怖活动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民国时期的土匪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畸形产物,其活动范围之大,地域分布之辽阔,人数规模之多,危害性甚重都是空前绝后的。造成这种情况,因素和条件多种多样,细细的考察对于现代恐怖活动研究有很大的益处。

  • 标签: 土匪 恐怖活动 抢劫 绑票
  • 简介:2003年2月21日下午3时,在病榻上缠绵了3年之久的大英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悄悄地走了,如此安静,过了两三天我们才知道这个消息。

  • 标签: 中国 吴大英 法学人物 治学精神 工作作风
  • 简介:近代预算制度诞生于晚清,发展在中华民国前期。中华民国后期的宪法对此加以确认,规定了立法院行使预算审议权。中华民国后期的三部《预算法》采纳了学界的通说,对预算审议的范围、限制、时限、方式和过程都加以了细致的规定,对预算救济更是取长补短,综合了学者的观点,设计了极具特色的假预算制度。但是实践之中,除了1948年夏行宪立法院根据宪法法律行使了实质上的预算审议权外,其他时候对经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或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的预算案都是直接原案通过或有限修正通过,形式意义极强。修改我国现行的《预算法》,就是要吸取历史教训,借鉴立法经验,在组织制度、实体规则、程序规则和救济制度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全国人大的预算审查和批准权。

  • 标签: 中华民国 南京国民政府 预算 审议
  • 简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佃'在近代法律转型中纳入到西方民法体系之中,但由于中西法律概念的差异和中国特殊的法律背景,中国传统的'佃'在法律上游离于物权和债权之间,从确认为物权制度中的永佃权到逐渐被适用于债权法中的租赁契约。'佃'所涉及的押租和转租由于已成为地方习惯广泛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环境,故虽为法律所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则被基层法院所默许。

  • 标签: 永佃 租佃 押租 转租
  • 简介: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当中相对脆弱的群体。在民国社会特定的背景之下,灾荒逃民、战乱流民、失业游民及老幼病残等人构成了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堪忧,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对此,民国政府作出了必的回应,采取措施,开展立法,建立机构,与社会民众一道共同推进弱势群体保护事业,确保社会稳定发展。民国政府在开展弱势群体保护的过程中,表现出保护对象的广泛性、救济措施的主动性、政府民间的合力性等特色,值得当下的我们进一步考察和分析。

  • 标签: 民国时期 弱势群体 生存状态 保护措施
  • 简介:<正>民国时期的法律家群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一个中华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法律职业家阶层。由于受到民国动荡的政治形势和严酷的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一群体的法律思想呈现出开放、多元、复杂的特征,法律家在运用西方的法治理论来改造中国法制现实的过程中,其研究触角已经涉及近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其理论思维已经将纯粹的西方法治理想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但其主要的学术观点往往是不统一甚至是前后不一、相互矛盾。正是这种开放性的研究视野和强烈的关注现实法制的学术责任,法律家以自己的法律知识为背景,或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或投身现实矢志司法实践,或兴办学校培养法律人才,为民国的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和司法

  • 标签: 法律家 司法问题 西方法治 中国法制建设 法律人才 法律职业
  • 简介:民国时期《民法》是我国近代立法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法典。它是在继受西方法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又渗透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髓,是中西法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民国时期《民法》的内容比较完整,特征比较突出,较好地体现了法的时代精神。如今,我国民法的法典化日益受到重视,对民国时期《民法》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中国 民国时期 《民法》 传统法文化 西方法文化 法制改革
  • 简介:加芳不应该再婚,最好是永不再娶,对着亡妻的墓碑鳏居孑然一世,因为这样才能符合某些鸟人心中的道德。这座贞节牌坊需要永远矗立在他们心里,好在情感空虚的时候翻出来看一看,自我感动一番,顺便挤出几滴眼泪,将这廉价感情反复玩味,为发现自己终于还有点“高尚人性”而欣慰不巳。

  • 标签: 吴加芳 婚姻 道德教育 家庭生活
  • 简介:迄今为止的通说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内阁制。笔者认为,《临时约法》之政体既不是总统制,也不是内阁制,而是独具特色的混合政体。其奉行的不是西方宪法理论中的"限权"或"控权"思想,而是中国传统的权力"牵制"思想。这一点,从该法关于国家行政权力分配方面可以得到充分说明。

  • 标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政体 行政权
  • 简介:法治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社会理想模式和状态,民国时期,这种追求法治的风潮进入了中国,后期的有识之士奉为至宝,大力提倡以法治国,依法行事,将中国建成法治国家,从而形成了浓浓的法治氛围。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行政审判制度吸纳了法治的精神内核,立法水平达到了较高境地。从而确保了当时行政法院审判的公正性,固化了民众对行政审判的公信力。

  • 标签: 民国后期 行政审判 法治精神
  • 简介:法院调解是民国时期法律规定的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关这一制度制定的缘由及其实际运行状况,学界尚少有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以民国时期的西安地方法院诉讼档案为主,辅之于其他素材,对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法院民事调解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曾被各方寄予厚望的法院民事调解制度实际运行效果不佳,而不佳的原因既与制度本身有关,也有法院、推事和当事人的原因。

  • 标签: 民国时期 法院民事调解 实证研究 西安地方法院
  • 简介:清末,立法者为避免法律解释混乱,明确规定了统一解释法令权,并将其赋予大理院。民国时期,统一解释法令权先后由作为最高司法机关的大理院、最高法院、司法院以创制解释例、判例的方式行使。解释例是中国特有的法律解释形式,判例则为统一解释法令的本来形式,二者共同发挥着统一法律解释的功能。民国统一解释法令制度适应了当时法制不完备、基层司法人员素质不高的历史现实,保障了法律解释的统一,传播了先进的法学理念,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侵犯立法权、代替基层法院审案以及解释例、判例繁多芜杂、翻检不便等弊病。在统一解释法令权的配置、解释例及判例的功能定位、法律解释制度发展方向等问题上,民国统一解释法令制度及其实践为当前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大理院 司法院 法律解释 解释例 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