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些年,专家共识认为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PCI)包括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循环梗死。循环缺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并常伴有脑干、小脑部位的症状体征;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查体和神经放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可辅助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从循环缺血流行病学、常见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脑梗死 流行病学 体征和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循环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60患者进行头颅MRI、MRA、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检查,分析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60例循环缺血患者中,4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41例患者有循环范围内大小不同的梗死病灶,19例患者仅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中6例有循环系统阵发性发作TIA表现,未发现影像学异常病灶;在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眩晕、肢体轻瘫、麻木、行走不稳、轻度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情况,危险因素多表现为年龄较大、高脂血症、颈动脉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结论循环缺血患者要及时通过头颅MRI、MRA、颈动脉B超等方法进行检测确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早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 简介:脑血流受损会引起脑缺血,如果不进行治疗可导致脑梗死。这是多年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一种重要病因。循环缺血更为危重和难以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循环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治疗循环缺血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证实对患者的转归有明确的疗效。在经过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通过增加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的血流,能够预防即将发生的脑缺血和梗死。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用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分别是药物,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最近在技术,诊断和治疗模式上的进展已经明确改善了脑缺血的转归。本文讨论了循环缺血的多学科治疗方法,另外也对循环缺血治疗中涉及到的各种术前和术中技术进行探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血管成形术 旁路术 脑血管再通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中约有20%是由循环缺血引起的。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相关临床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循环缺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循环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尤其其治疗方面的共识及循证证据,借以提高医生对循环缺血的再认识。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溶栓 神经保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方便患者及时了解疾病的知识,协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快速缓解,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收治的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2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1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在提升预后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循环梗死占20%,为临床常见急症。本文就循环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特点、临床鉴别和预后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临床特征 鉴别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物理治疗减轻循环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将80例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后循环缺血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实施物理疗。于干预后第1、第3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结果入院第3周干预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积极有效的物理治疗可减轻循环缺血患者的焦虑情绪。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焦虑 物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检出率。方法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循环缺血患者为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研究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组患者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血管病变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单纯前、循环病变检出率依次为8%、18%,对照组分别为12.5%、20%,且研究组血管病变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累及≥2条血管病变检出率比对照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缺血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效果相当,这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收治32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降血脂、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3例。结论采用天麻素注射液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天麻素注射液 治疗
  • 简介:临床上眩晕病人并不少见,除有明确病因者外,在临床医师的惯用思维中,会给这些眩晕患者常规作颈椎X线片和TCD检查。只要照片中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变”或TCD报告“血流增快”“血流减慢”,往往不作综合的具体判断,旋即作出“堡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并把颈椎病作为病因。事实上,“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概念已被泛化和滥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诊断更新认识。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骨质增生 临床医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的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2例,采取传统的西药疗法,观察组32例在传统西药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几率较低,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中增加中医辨证护理疗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并且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辨证护理 传统护理
  • 简介:【摘要】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致死率较高,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致残率,在缺血性卒中中约占20%,该病容易出现较多的变异性,侧枝循环相对较少,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或者病人在头部与面部出现麻木的情况,也有病人呈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者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患者的脑干结构与血管之间的相互支配情况并非与神经关系对应,这就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时有多种临床症状,单一症状出现的病人极少。而如何评判病人是否为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包括各种体格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方可进行确诊。一般情况下怀疑病人为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均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包括MRI或者头部CT均可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效的确诊。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根据病人的缺血程度以及缺血持续的时间分为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有研究认为TIA是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病人的血管狭窄导致了血流动力改变。而伴有TIA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极易引发病人出现脑梗死。循环缺血性的发生很有可能是致命的,病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医学上对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关注的是前循环,经常会出现循环缺血的病人诊断不准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0例,传统组接受西药治疗,责任组接受中医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0%、94.00%明显高于传统组40.00%、70.00%,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2.89±2.03)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1.98±2.17)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9.44±1.46)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17.28±1.39)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应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患者的恢复。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支架植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常常引起循环缺血,笔者结合具体病例谈了一些看法和体会。本研究对6例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狭窄程度严重、最近有症状发作或局部有溃疡形成、偏心性斑块的基底动脉狭窄首先采用较小的球囊进行扩张,使管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临床研究效果较好。

  • 标签: 支架植入 椎基底 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