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外侧联合内侧治疗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踝骨折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骨折治疗,观察组予以后外侧联合内侧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胫肌腱前方联合外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胫肌腱前方联合外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胫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0±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2±0.6)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7±4.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结论内侧胫肌腱前方联合外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外侧结合内侧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为传统踝关节外侧+内侧手术实施治疗,观察组为改良外侧+内侧手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较少P<0.05;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中,观察组97.22%,对照组86.11%,P<0.05。结论:对于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外侧+内侧手术治疗有助于减少失血量、促进骨折愈合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外侧联合内侧急诊固定治疗踝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急诊收治的72例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外侧行后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复位钢板固定,内侧行内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 末次随访时使用 AOFAS 踝 - 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 12 ~ 36 个月。 切口都一期愈合。 骨折均愈合,时间为十到二十一周。 没有畸形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情况出现。 末次随访时采用 AOFAS 踝 - 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 58 例,良 11 例,可3 例,优良率 95.83%。结论 外侧联合内侧急诊固定治疗踝骨折,能够有效帮助后踝—外踝—踝骨折的复位和坚强固定,并且能够有效对下胫腓联合复位固定,临床价值重大,十分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后外侧 内侧入路 急诊 三踝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外侧联合人治疗创伤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24例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采用、外侧联合人手术松解,保留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和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彻底松解挛缩的软组织和清除增生的骨赘及异化骨。术后配合康复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8.2个月。末次随访时Mayo功能肘关节评分为(81.6±14.8)分,与术前(46.2±1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优9例,良12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讨论、外侧联合人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措施.在肘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创伤 联合入路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上在踝骨折治疗中应用改良外侧和内侧联合的方式,对其效果展开分析和探究。方法:68例踝骨折患者均是由本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随机抽取的,因为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4例采用的是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的是改良外侧和内侧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和VA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而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组间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优良率方面100.00%显然比对照组70.59%高,P<0.05,组间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结论:踝骨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联合使用改良外侧和内侧方式,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高。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外侧、内侧联用治疗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改良外侧、内侧联用治疗的踝骨折患者资料,共30例。比较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骨折复位情况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改良外侧、内侧联用治疗踝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三踝骨折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外侧路加内侧在治疗踝骨折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31例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固定加内侧行内踝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术后进行石膏固定3~4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优18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87.1%。结论改良外侧路加内侧治疗踝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固定确实的优点,临床效果优良。

  • 标签: 三踝骨折 后外侧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内侧联用对踝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期间于本院手术的踝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28例,行踝关节后外侧切开复位固定术;观察组28例,行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切开复位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标签: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骨愈合 膝关节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观察改良外侧、内侧联用对踝骨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11月的踝骨折患者35例,进行改良外侧联合内侧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5例踝骨折的手术和康复情况进行了总结。治疗优良率为94.28%,进一步证实了手术的有效性和患者整体康复情况。结论:对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外侧联合内侧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固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利于患者术后及骨折愈合,值得在踝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治12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采用后正中经肱头肌,双钢板固定治疗。结果(1)本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2个月,平均(16.29±5.06)个月;手术时间90-180min;术中出血量100-400ml;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22个月),未发生桡神经损害症状。(2)治疗前,本组Mayo肘关节评分优良率为50%;治疗后为91.67%,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C型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钢板 内固定 肱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折采用后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的49例患者中,30例为优、14例为良、2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91.84%;同时,与术前相比,术后的脊柱倾斜角、椎体后缘高度以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改善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脊柱骨折患者固定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脊柱骨折 后入路内固定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采用后侧固定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48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后侧固定治疗法,对比研究组的效果。结果 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与Rasmussen评分方面,研究组明显要比参照组优(P

  • 标签: 后侧入路内固定 胫骨平台 后侧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下胫骨止点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采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组病例为60例胫骨止点PCL撕脱骨折者,试验以2022.01~2023.05为期限,经双盲法分为两组,规格为30例/组。A组实施切开复位固定,B组于关节镜下实施治疗。比较并发症及手术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并发症更少,出血量更少,手术、下床及住院等用时更短(P<0.05)。结论:关节镜下胫骨止点PCL撕脱骨折采取治疗,并发症少,创伤轻微,出血少,恢复迅速,可推广借鉴。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关节镜 后内三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和传统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固定(改良组),21例采用传统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32例后踝骨折的患者,患者使用后外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研究治疗的效果和优良率以及负重视觉模拟评分。结果32例后踝骨折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患者骨折均在术后的六个月内愈合,平均的愈合时间为(4.12±1.25)个月,所有的患者未出现固定松动以及断裂情况。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平均分为84.69分,优良率为93.75%。患者可视化视觉模拟评分为(1.98±1.25)分。结论外侧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显著。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 后踝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膝、外侧复位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后区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2008年以来,笔者用膝、外侧复位固定治疗17例,其中内侧10例,外侧7例。骨折复位,对小的骨折块,仅用1~3枚克氏针或空心螺纹钉固定,对有平台棘后区塌陷或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的骨折,经撬拨复位、拼接,使关节面平整,对有缺损者取髂骨块植骨,再用"T"型或"7"型钢板做支撑固定。结合国内同类临床研究,总结该两种的优缺点和应用经验。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周拍片复查骨折复位均达满意。17例均获随访,时间7~15月,平均12.4月,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优15例,良2例。结论针对骨折块具体位置用后或外侧进行复位固定,可以获得较好的视野和满意的操作。只要对解剖较熟悉,就可避免损伤重要组织。

  • 标签: 胫骨 骨折 骨折内固定 后方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