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态群情况,分析口腔微生态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相关性,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已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的患者30例为A组,选择同期经治疗已处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愈合期的患者30例为B组,并选择无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病史的健康者30例为C组,对三组患者唾液标本进行涂片观察,就受检唾液涂片的构成情况以及韦荣氏/链球菌/奈瑟氏的构成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与记录,比较各组口腔构成,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革兰氏阴性球菌的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A组革兰氏阴性球菌构成为(45.38±2.17)%,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患者在韦荣氏以及链球菌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A组韦荣氏以及链球菌构成分别为(7.98±0.85)%和(7.13±0.72)%,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形成、发展与患者口腔微生态构成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在有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重视对口腔微生态平衡问题的关注,以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态;中图分类号R7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33-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OralUlcer,ROU)患者常见口腔的变化,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口腔变化相关性。方法91例研究对象按是否溃疡及愈合分为发病组、愈合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观察革兰氏阳性球菌(G+c)、革兰氏阴性球菌(G-c)、革兰氏阳性杆菌标(G+b)、革兰氏阴性杆菌(G-b)及链球菌、韦荣氏、奈瑟氏数量在不同组的差异性。结果三组比较,革兰氏阴性球菌及链球菌、韦荣氏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患者微生物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口腔微生态变化有一定相关性,提示我们治疗口腔疾病应该重视口腔微生态平衡。

  • 标签: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 微生态 口腔 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其口腔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将98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以对照组与实验组区分,每组49例,通过口腔微生物检验,对比两组微生物构成分布以及口腔常见细菌计数。结果:实验组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计数,奈瑟、韦荣、链球菌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其口腔微生物之间存在关联性,临床在治疗时可以应用口腔微生物相关指标辅助评估治疗效果,使口腔维持动态平衡,以此减少疾病复发。

  • 标签: 复发性 口腔溃疡 口腔微生物菌群分布 检测
  • 作者: 王文波1 尹晓娟2 张灏3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10-15
  • 出处:《健康女性》2020年15期
  • 机构:1招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招远市人民医院 3沂水县姚店子中心卫生院 山东 烟台2654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接受口腔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择我院收入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以无口腔溃疡的5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两组口腔微生物检测,对比韦荣氏、萘瑟氏、链球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韦荣氏、萘瑟氏、链球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微生物 菌群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进行口腔微生物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接收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计60例为实验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口腔微生物检验,对比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奈瑟氏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革兰氏阴性球菌、链球菌、韦荣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可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合理用药,以维持其口腔内环境的平衡。

  • 标签: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微生物菌群检验 平衡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进行 口腔微生物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6 月接收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计 60 例为实验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 60 例为对照组,均进行 口腔微生物检验,对比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奈瑟氏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革兰氏阴性球菌、链球菌、韦荣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可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合理用药,以维持其口腔内环境的平衡。

  • 标签: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微生物菌群检验 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综述口腔口腔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口腔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选取了26名患者进行了观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整理了口腔与牙周病、龋病、口腔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等口腔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结果:口腔口腔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如牙菌斑中的致病菌可引起牙周炎、龋病等疾病。此外,研究还显示口腔与全身性疾病存在联系,如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而口腔的变化也与呼吸道感染等全身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结论:口腔对于口腔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口腔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口腔及全身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水平。

  • 标签: 口腔菌群 口腔疾病 全身性疾病
  • 简介:摘要:人体口部中定植约有七百种细菌,这些组成了人体口腔微生物组,是人体中最复杂的细菌群体之一,同时还是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研究重点(口部、鼻腔、阴道、小肠、肌肤)的所在。近年来,由于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进行,我们对口服微生物学的了解也越来越广泛,不但深入分析了口腔微生物学在龋病、牙周病和口腔癌等疾病产生与发展中的影响外,还发现了口服微生物学也与身体系统疾病有关,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错误的妊娠结局和心血管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口腔微生物都借助唾液直接由口腔内流入下游的消化系统中,它和消化系统疾病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口腔与消化疾病的联系,以及口腔在诊断中的应用做出了一些介绍。

  • 标签: 消化疾病 口腔菌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物检验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25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择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参与者口腔微生物数量、口腔细菌数量。结果实验组为(4.93±2.41)、为(44.38±5.07)、为(3.38±2.36)、为(45.98±5.32),与对照组比较,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链球菌为(7.03±0.88)%、奈瑟氏为(10.36±0.77)%、韦荣氏为(8.06±0.55)%,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口腔内部的微生物改变和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的发生存在紧密联系,因而在治疗期间需对患者口腔内部的微生物改变给予高度重视,以不断提高疗效。

  • 标签: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微生物菌群 检验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西长寿地带巴马长寿老年人和德保老年人口腔唾液细菌种类、特征和差异等,揭示长寿与口腔的关系。方法采集河池市巴马县长寿老年人(BM组)和百色市德保县60岁以上老年人(BS组)口腔唾液,提取细菌总DNA,采用PCR扩增16SrDNA V4区并测序分析,注释唾液标本的主要多样性,比较分析样本的差异。结果收集BM组与BS组各7例共14组样本,14个样本聚类分析共产生369个OTU;在属水平发现BM组与BS组的优势均为放线属、噬二氧化碳细胞属、金黄色杆菌属、梭杆菌属、嗜血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纤毛属、奈瑟氏属、卟啉单胞属、普雷沃氏属、罗氏属、链球菌属、韦荣氏球菌属;主成分分析发现,两组间主成分有差异,但无显著性;多样性分析发现样本间呈现多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种注释分析和物种热力图分布发现BM组与BS组口腔唾液细菌组成差异不大,在门、纲、目、科、属中乳酸杆菌始终是优势,但在两组中丰度比例不同,BM组口腔中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含量高于BS组,Mycoplasma(支原体)含量低于BS组,且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组与BS组优势均为乳酸杆菌,且BM组高于BS组,因此考虑该地区人群长寿可能与乳酸杆菌有关。

  • 标签: 长寿 唾液 DNA细菌
  • 简介:摘要:舌苔作为口腔微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在舌象发生变化时,口腔亦随之变化。中医舌象的实质,在某种意义上是舌色、舌形、苔色与苔质综合体现,是中医四诊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众多专家学者对不同舌象结构的研究各有千秋,相关研究表明舌苔的变化(或特点)与疾病具有相关性,从而以期依据舌苔的变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寻求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其具体机制仍亟待研究并明确。

  • 标签: 中医舌象 口腔菌群 综述。
  • 作者: 喇雪娜 郑华军 苏怡 全哲学 张玉 武常倩 陈维怡 宋和青 尹东晓 蒋泓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口腔科,上海 200031,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 201821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孕前与孕晚期女性口腔的特征及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参与复旦孕前队列研究并随访至孕晚期的55例女性。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55例女性、共110份(孕前与孕晚期各55份)唾液样本,并进行特点的相关因素分析。α多样性指数在孕前与孕晚期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不同特征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置换多元方差分析比较β多样性差异;采用LEfSe 1.0软件以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值法分析标志性口腔微生物。结果(1)与孕前相比,孕晚期口腔Ace指数降低[730.64(632.40~911.00)与661.14(578.15~752.85),T=1 077.000,P=0.010],β多样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2.539,R2=0.104,P=0.001);孕晚期口腔单糖门G3属(Saccharibacteria_TM7_G3)、普雷沃_7属(Prevotella_7)、Absconditabacteria_SR1_G1属、卟啉单胞属(Porphyromonas)、瘤胃UCG014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普雷沃属(Prevotella)、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普雷沃_2属(Prevotella_2)、拟普雷沃属(Alloprevotella)、微单胞属(Parvimonas)、Solobacterium属、缠结真杆菌属(Eubacterium_nodatum_group)丰度更高(P值均<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时,收入水平较低者、饭后或甜食后及时漱口者Shannon指数较低[分别为5.44(5.08~5.77)与5.75(5.44~6.12),5.36(4.91~5.48)与5.72(5.44~6.05),U值分别为219.000和374.000,P值均<0.05]。结论孕前与孕晚期女性口腔结构存在差异,孕晚期口腔致病菌及机会致病菌显著增加。

  • 标签: 口腔 微生物群 妊娠末期 RNA,核糖体,16S 序列分析,RNA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口腔口腔内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有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口腔内的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差异,表明口腔的改变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同时,口腔高风险人群,如吸烟、饮酒及口腔炎症等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这都提示口腔卫生及口腔炎症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口腔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口腔菌群 结直肠癌
  • 简介:我们每天都要洗手,打扫卫生,开窗通风,这些都是为了避免细菌的滋生,保持身体的健康。其实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我们要消灭有害细菌,保护有益细菌。

  • 标签: 人类 微生物 生态平衡 菌群 资源
  • 简介:人体体表和体内分布的共生微生物有80%生活在消化道内,其种类超过1000种,重量可达2公斤,细胞总数超过1014个,约为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3倍。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微生物的数量和基因总数要比人类多得多,而且它们注定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肠道菌群 更年期 肠道细菌 肠内细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是糜烂性和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镜下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的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的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的腔和膜的组成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的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的腔和膜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的各节段小肠,肠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和梭,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13例标本的腔和膜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和黏膜分布的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量多于肠腔。葡萄球菌、酵母、梭仅在少数标本的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膜较腔占优势。

  • 标签: 小肠 肠杆菌科 集落计数 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