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儿女,2岁。因左侧颌下肿物2年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实性巢状、花蕾状、器官样、腺管状分布,细胞巢外周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基底样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p53阴性。病理诊断为腺母细胞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颈部Ⅱ区及口腔靶区优化对治疗效果、腺功能、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咽鳞状细胞癌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放疗组(对照组)25例及口腔、颈部靶区优化组(观察组)25例。两组均采用IMRT同步铂类药物化疗,对照组行双侧颈部Ⅱ~Ⅳ区淋巴引流区照射(颈部淋巴结阳性侧包括ⅠB区),双侧颈部Ⅱ区给予肿瘤剂量60 Gy照射(阳性淋巴结予推量照射);观察组进行靶区优化,其中健侧颈部(无阳性淋巴结侧)ⅡB区给予肿瘤剂量50 Gy照射;观察组口腔结构勾画为危及器官并限制平均照射剂量(Dmean)<32 Gy。比较两组患者腮腺受照射剂量、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情况、远期(放疗结束6个月以后)口干反应情况、客观缓解率(ORR)、局部复发率(LRR)、3年总生存(OS)率差异。结果对照组健侧腮腺Dmean为(29±4)Gy,接受34 Gy照射体积占比(V34)为(48±5)%;观察组健侧腮腺Dmean为(23±3)Gy,V34为(4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4、4.98,均P<0.05)。对照组口腔Dmean为(35±6)Gy,接受30 Gy照射体积占比(V30)为(36±5)%;观察组口腔Dmean为(29±4)Gy,V30为(2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1、5.98,均P<0.05)。对照组≥Ⅱ级急性口腔黏膜不良反应和口腔黏膜反应持续时间≥2周发生率分别为64%(16/25)和76%(19/25),观察组分别为36%(9/25)和40%(10/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2、6.65,P值分别为0.048、0.009)。≥Ⅱ级远期口干反应对照组为72%(18/25),观察组为44%(1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44)。对照组ORR、LRR、3年OS率为分别为80%、28%、48%,观察组分别为76%、24%、44%,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849)。结论咽癌IMRT中口腔及颈部Ⅱ区靶区优化能改善腺功能,进而减轻患者口干反应及口腔黏膜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同时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

  • 标签: 口咽肿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涎腺功能 辐射损伤 靶区优化
  • 简介:摘要微分泌性腺癌(MSA)是一种新近命名的腺肿瘤,具有显著一致的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和特征性MEF2C-SS18基因融合的遗传学特征。本例患者男性,27岁,发现右颊肿物4个月。镜下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SS18分离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符合MSA诊断。MSA是一种独特的、低级别唾液腺癌。

  • 标签:
  • 简介:摘要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新增乳腺少见和腺型肿瘤,通常是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均为阴性、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的“三阴性”肿瘤。因其总体预后良好,故临床治疗需区别于“高度恶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本文就此类肿瘤的形态学、分子特征、预后及临床治疗进行介绍,以期提高对其临床病理认识水平,并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异位腺是指除正常腺部位以外区域存在的腺组织,最常发生于外耳道与锁骨内侧连线附近的区域,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极罕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睾丸扭转患者,行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异位腺。此类患者一般无症状,若无瘘管通向皮肤或黏膜表面,临床较难发现。本病确诊依靠术后病理检查。对于异位腺,无论位置如何,均需手术治疗。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 涎腺 异位
  • 简介:摘要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腺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至关重要,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制定治疗方案,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目前双能量CT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如虚拟单能图像(VMI)、基物质图、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等已逐步用于评估腺疾病,为腺肿瘤的定性、分期及分型提供了诸多量化指标。文章就双能量CT的多种后处理参数在腺肿瘤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涎腺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白带增多的常见病因以及治疗方式。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患者开展检查以及治疗。结果 在各病因对比中,涂片阴性为25%,细菌性阴道病占比21.25%。中医治疗有效率为97.5%。结论 细菌性阴道病、菌群失调等是白带增多的主要病因,采取中医方案治疗该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白带增多 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腺型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CCC)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8至2021年诊断的7例CCC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EWSR1基因断裂重组情况。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范围32~71岁(中位年龄50岁),肿瘤分布于腭部、舌根部、声门下、右颌下及鼻咽部。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排列呈实性片状、巢状或梁状;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间质可见显著的玻璃样变,部分病例局灶亦可见促纤维增生性间质。肿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鳞状上皮标志物(CKpan、CK5/6、p63及p40),不表达肌上皮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Calpon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CD10);FISH检测结果显示EWSR1基因断裂重组。随访时间8~33个月,6例患者无瘤生存,仅1例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腺型CCC是一种罕见的腺上皮源性肿瘤,需要与多种含有透明细胞的腺肿瘤相鉴别,熟悉其组织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必要时行分子遗传学检查可避免误诊。肿瘤总体生物学行为惰性,预后良好。

  • 标签: 涎腺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6种,不同亚型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分型诊断是PHA诊断和治疗的重点。目前临床分型诊断方法较多,肾上腺静脉采血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具有侵入性操作的局限性,技术要求高,目前尚未普及;肾上腺影像学可对PHA进行初步分型,但对微腺瘤和结节性增生的鉴别价值有限;核医学检查要求高,费用高;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预测模型、临床试验、生化指标等方法简单方便,但缺乏大规模临床数据,不具有普适性;病理诊断不能诊断患者的术前分型,只能作为术后辅助诊断。各种分类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 醛固酮腺瘤(APA)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肾上腺静脉采血(AV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腺乳头状瘤(bronchial sialadenoma papilliferum,B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基因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阅片筛选,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诊断的4例BSP,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BSP均见于男性,年龄55~75岁(平均62岁),肿瘤直径6~21 mm(平均13.5 mm),分别发生于左下叶(2例)、右下叶(1例)及气管(1例)。在病理形态上4例BSP均由外生的覆盖有非角化鳞状化生上皮、柱状上皮的乳头成分及内生的双层导管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CK)7、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导管上皮中为强阳性,p63、p40、CK5/6在导管及乳头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OX10在导管上皮和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100蛋白在底层细胞中均为阳性,2例导管上皮亦为阳性。运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4例BSP中2例携带BRAF V600E突变。结论BSP是一种起源于气管黏膜下腺的罕见良性肿瘤,切除后可获得根治。通过其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可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分子检测发现其可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

  • 标签: 支气管肿瘤 乳头状瘤 涎腺肿瘤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接种手足疫苗对手足病的预防效果。方法:分析2020年8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儿童,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本研究常规组儿童未接种手足疫苗,实验组儿童接种手足疫苗,对比两组儿童各年龄段发病率,以及两组儿童不良反应率。结果:经接种后,实验组儿童总安全性方面高于常规组,常规组研究期间症状出现几率为53.33%,实验组为6.67%,(P<0.05);常规组各年龄段发病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儿童整体发病率较低,常规组总发病率为33.33%,实验组为6.67%(P<0.05)。结论:儿童接种手足疫苗对手足病的预防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儿童 手足口疫苗 手足口病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现状。方法对中国13个城市的45家三级医院的内分泌专科和心血管专科医师、44家二级医院和22家一级医院的内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医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获得三级医院内分泌专科(n=119)、心血管专科(n=88)、二级医院内科(n=137)、一级医院内科(n=45)医师的有效问卷389份,结果显示分别有88.2%、84.1%、40.9%、8.9%的医师表示筛查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4.5%、63.6%、83.9%、97.8%的医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知识掌握评分≤60分。结论国内医生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知识的掌握存在欠缺、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不足的情况较普遍。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筛查 诊断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确诊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肾上腺醛固酮高分泌组织,改善预后,选择肾上腺全切术还是部分切除术,尚存争议。本文对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疗效、安全性、术后皮质醇水平、术后复发及手术技术等情况进行探讨。

  • 标签: 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 手术 复发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乳腺样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MASC)标志性基因在临床病理学的特征、诊断、鉴别、免疫表型及其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腺MASC患者28例作A组,另选取腺泡细胞癌与腺样囊性癌各10例分别设B组与C组。选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测S-100、SOX-10、DOG-1、CD117、Mammaglobin、Vimentin的表达状况,并予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实施ETV6-NTRK3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腺MASC的S-100蛋白、SOX-10、Vimentin均弥漫性强阳性(28/28),Mammaglobin(22/28)和CD117(19/28)部分阳性,DOG-1均阴性。28例MASC中26例成功检测出ETV6-NTRK3融合转录,其中23例阳性,3例阴性。结论腺MASC为低度恶性的上皮源性肿瘤,综合检测S100蛋白、SOX10、DOG-1、Mammaglobin及CD117表达水平对腺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通过FISH检测ETV6-NTRK3基因融合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涎腺肿瘤 乳腺样分泌性癌 ETV6-NTRK3基因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声像图结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诊断和鉴别大腺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69例大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21例,年龄12~78(54.3±9.6)岁。患者肿瘤术前未做任何治疗,均行常规超声及SWE检查。以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分组:良性组41例,恶性组28例;多形性腺瘤组23例,沃辛瘤组11例。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沃辛瘤组与多形性腺瘤组之间的SWE各弹性参数,即平均弹性值(Emean)、最大弹性值(Emax)以及取样框内弹性数据离散度值(Esd)的差异。分析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结合SWE图像诊断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这2种方法诊断大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绘制SWE各弹性参数的ROC曲线,计算AUC,比较Emean、Emax、Esd值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组的Emean、Emax以及Esd值[(89.45±49.59)、(120.58±57.59)、(15.91±11.57)kPa]均小于恶性组[(216.33±53.28)、(252.68±56.42)、(30.49±13.31)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3、9.43、4.83,P值均<0.001),沃辛瘤组的Emean、Emax以及Esd值[(37.46±21.57)、(62.35±24.64)、(8.55±5.46)kPa]也均小于多形性腺瘤组[(108.51±28.46)、(156.44±37.51)、(18.26±11.27)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7.55、3.38,P值均<0.01)。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45例(65.2%,45/69),其中恶性18例、良性27例;常规超声结合SWE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58例(84.1%,58/69),其中恶性23例、良性35例。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结合SWE图像诊断大腺肿瘤良恶性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5.9%、64.3%、65.2%和85.4%、82.1%、84.1%,AUC分别为0.651、0.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5)。Emean、Emax、Esd值鉴别大腺肿瘤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941、0.929、0.762,Emean、Emax优于Esd。分别以Emean=169.5 kPa、Emax=196.4 kPa、Esd=22.4 kPa为最佳临界值时,其相应特异度分别为92.7%、90.2%、80.5%,灵敏度分别为92.9%、89.3%、64.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2.5%、7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6.2%、69.2%。结论SWE能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测得大腺肿瘤硬度,两者相结合诊断大腺肿瘤良恶性准确率明显提高,其中Emean及Emax诊断效能均较好,且均优于Esd。

  • 标签: 涎腺肿瘤 超声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造定位对肠造患者造适应性及生命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10~2022.10月我科收治的40例低位直肠癌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及永久性乙状结肠末端造术(Miles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术中进行造定位,观察组术前进行造定位,比较两组造适应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造适应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肠造患者进行术前造定位有助于提高造适应水平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肠造口 术前造口定位 适应性 生命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咽癌的肿瘤学及功能学效果,以及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和睦家医院行TORS治疗的咽癌患者2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4例,年龄39~76岁。T1-2期患者占88.5%(23/26)。收集相关临床病理学及随访资料,记录患者拔除胃管及气管插管的时间,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结果26例咽癌患者均接受TORS治疗,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20例行同期颈淋巴清扫术。TORS手术时间为65~360 min,平均215 min。术中出血量5~600 ml,平均70 ml。术后4例患者(15.4%)行气管切开,其中3例术后1个月内拔除气管套管,1例至随访结束未能拔除。12例患者(46.2%)行胃管置入,其中11例术后1个月内拔除胃管,1例患者术后13 d因咽部出血死亡,死亡时胃管尚未拔除。术后1例患者(3.8%)切缘阳性,余患者切缘阴性。16例患者(61.5%)行术后放疗,其中11例患者(42.3%)进行以铂类为主的同步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0.4~45.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83.0%,3年无病生存率为75.8%。结论选择合适的咽癌患者,TORS可取得良好的肿瘤学及功能学效果,手术并发症较少,治疗安全可行。

  • 标签: 口咽肿瘤 达芬奇机器人 经口机器人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