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反常性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顶泌汗腺丰富及皱褶部位特殊的化脓性炎症,以反复发作的疼痛性皮下结节、脓肿、溃疡、窦道及瘢痕增生为特征的皮肤疾病,临床上将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及头皮穿掘性蜂窝组织炎共同归结为毛囊闭锁三联症。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因其病因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对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痤疮 反常性 发病机制 病因
  • 简介:瘙痒是皮肤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007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将慢性瘙痒分类,分类方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瘙痒的起源及临床表现分为3组,第二部分根据引起瘙痒潜在疾病分类根据不同分类。并将近几年有关各类瘙痒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瘙痒 分类 银屑病 特应性皮炎 系统性疾病 精神源性瘙痒
  • 简介:背景: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嗜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
  • 简介:黄褐斑也称为肝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常见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别阐述了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与辨证治疗,具体如下。

  • 标签: 黄褐斑 发病 机制 中医药治疗
  • 简介: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传统医学认为黄褐斑与肝、情志、脾、肾、血瘀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紫外线、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现将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黄褐斑 病因 发病机制
  • 简介:回顾分析中国无绿藻病的发病状况及趋势,对无绿藻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真菌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作全面分析。无绿藻病的症状尚无特异性,以皮肤型为多见,其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是主要手段。含特征性的内孢子是无绿藻属鉴定的一个重要特征。发病以皮肤无绿藻病多见,系统感染少见。无绿藻病的发病在全球有上升趋势。按照中国的人口及环境状况,无绿藻病实际发病率可能远远超过目前的文献报道数,主要由于此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同时,对此菌的鉴定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目前无绿藻病的诊断率远低于实际感染率。

  • 标签: 无绿藻病 大型无绿藻 中型无绿藻 小型无绿藻
  • 简介:客观、准确地评价及推测银屑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转归是临床医生所追求的.目前常用的评估标准,有它的局限性,为此人们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从银屑病发病原因的不同方面,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探索银屑病患者严重程度与其相关的因素.现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银屑病 中医 治疗 生物学 活血化瘀
  • 简介: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对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判断愈后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近年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发病机制及分类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发病机制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外来务工者下肢丹毒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1例在皮肤科门诊确诊的外来务工的下肢丹毒患者和162例经检查无丹毒的在职外来务工体检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变量:长时间站立或行走(OR5.49,95%CI2.24-13.23)、肥胖(OR3.14,95%CI1.36-9.23)、浸渍型足癣(OR9.54,95%CI3.83-27.64)、足部多汗或潮湿(OR4.66,95%CI2.03-11.33)与外来务工者下肢丹毒的发病有关。结论:下肢及足部局部免疫力下降与外来务工者下肢丹毒的发病密切相关。

  • 标签: 丹毒 发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致病机制不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受多种内外源因素影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且发病呈上升趋势,从而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AD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发病机制
  • 简介: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purpura,AP)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主要侵犯全身毛细血管的疾病,多发生儿童及成人。病因复杂,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发现可能与感染、药物、遗传等因素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内皮素-1、Toll-like受体2、Toll-like受体4、基质金属蛋白酶、白三烯和脂氧素A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均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病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了解湖北咸宁洪涝灾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洪涝灾区包括当地受灾居民、政府救援人员、抢险救灾官兵等在内的1473例皮肤病初诊患者作有关皮肤病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患者中同时患两种以上皮肤病者占67.83%。受灾居民皮肤病发病占前3位的是浸渍性皮炎、手足癣、虫咬皮炎,政府救援人员发病占前3位的是日光皮炎、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抢险救灾官兵占前3位的是足癣、阴囊皮炎、湿疹。结论洪涝灾后皮肤病多为急性起病,严重皮肤病少见,多为混合发病;浸渍性皮炎发病率最高,多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应以宣传皮肤病防治知识尤为重要。

  • 标签: 皮肤病 洪涝灾区 调查
  • 简介:尽管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然而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还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该病是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药物、饮食等通过表观遗传修饰打破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细胞凋亡频率增加和凋亡物质清除效率降低、免疫细胞异常分化活化等,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损伤。因此,本文对现有的发病机制在基因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SLE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并为SLE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和靶点。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学 表观遗传学 免疫学 环境因素
  • 简介:背景:皮肤恶性肿瘤占皮肤科医师工作量的主要部分。临床诊断是决定鳞癌(SCC)和恶性黑素瘤是否尽快切除的重要因素。目的:分析在NHS教学医院诊治的恶性皮肤肿瘤的数量和类型,并评估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每一个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个月以上病程的恶性皮损的相关数据。结果:1195例恶性皮肤肿瘤被确诊,其中78%为基底细胞癌、14%为SCC、6%为恶性黑素瘤、其余2%包括Merkel细胞癌、恶性附属器癌和恶性雀斑样痣。81%的肿瘤患者接受皮肤科医师治疗。84%的患者经二级医疗机构的医师正确诊断,但仍有32%的鳞癌被误诊。1195例肿瘤中916例(77%)首选切除,其中92%(843/916)被彻底切除。结论:大部分皮肤恶性肿瘤(968/1195,81%)经皮肤科医师治疗。治疗首选切除,其中91%(767/916)的病例肿瘤被彻底切除。84%的肿瘤临床诊断正确,但32%的鳞癌在外科手术前未被正确诊断。

  • 标签: 皮肤恶性肿瘤 临床诊断 治疗 MERKEL细胞癌 恶性皮肤肿瘤 皮肤科医师
  • 简介:目的观察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慢性湿疹瘙痒程度的改善情况,为本疗法提供临床依据;并通过与其他疗法的比较,探讨对于缓解慢性湿疹的瘙痒症状更加有效的疗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4组:火针组、刺络放血组、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组以及西药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数据变化,判断治疗方案对于瘙痒的疗效,并对起效时间和疗效维持时间进行比较。结果(1)各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3个疗程后,3个治疗组VAS评分下降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2)3个治疗组起效时间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组与刺络放血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火针组与刺络放血组及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个治疗组疗效维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个治疗组疗效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联合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慢性湿疹的瘙痒程度,并具备起效时间短的治疗优势。

  • 标签: 火针 刺络放血 慢性湿疹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 瘙痒程度直观模拟评分
  • 简介:皮肤癣菌为嗜角质的丝状真菌,为人类最主要的浅部致病真菌,主要累及皮肤角质层、甲板、毛发等,可引起体股癣、手足癣、甲癣、头癣等多种疾病。此外,还可引起真皮、皮下组织甚至多脏器的深在性、侵袭性、播散性感染,尤其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多见,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本文将从皮肤癣菌引起深在感染的临床分型、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皮肤癣菌 深在感染 临床分型 发病机制
  • 简介:背景:迄今尚无有关希腊皮肤黑色素瘤(CM)发病率的报道。本文提供了1999--2002年间希腊南部克利特岛人群发生CM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试图与意大利人群的相应资料进行比较。方法:对1999--2002年间首次被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102例克利特本土患者进行调查,由2名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对全部患者进行完整的皮肤科检查。统计克利特岛总体人群的CM原始发病率及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以及岛内4个辖区各自的CM发病率。结果:希腊人群的CM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4.6/10万人年,女性为4.7/10万人年。4个辖区的原始发病率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克利特岛CM患者和意大利CM患者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CM组织学类型,毛发颜色,日光照射后皮肤反应,15岁前日光晒伤史,是否存在晒斑,普通痣的总体数量等。结论:克利特岛CM的发病率高于希腊全国的估计发病率,但与欧洲南部其他国家CM的发病率相当。

  • 标签: 标准化发病率 皮肤黑色素瘤 希腊 统计学差异 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黄褐斑干预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日光、情绪、睡眠不足、过敏史、怀孕、月经异常、放环避孕为黄褐斑的危险因素。预防对策防晒、好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

  • 标签: 黄褐斑 危险因素 分析 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