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卵巢类癌十分罕见,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女性,目前多为病例个案报道,妇科医生对其认识相对较少,术前不易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易引起误诊。临床发现盆腔包块,以及出现某些内分泌物质及其引起的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痉挛、心脏损害等症候群,应高度怀疑该病。手术范围可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术后均应严密随访。

  • 标签: 类癌 类癌综合征 原发性卵巢类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8例原发性卵巢肿瘤病理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2月到2010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卵巢肿瘤13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次研究。研究对象均采用腹腔镜检查,磁共振(MRI)及B超检查,提示存在肿瘤,采用病理学诊断确定肿瘤的类型。结果研究对象肿瘤性质分析显示良性为57例,占41.30%,恶性为68例,占49.27,交界性为13例,占9.42%,肿瘤来源研究显示,最多的为生殖细胞原性,为67例,占48.55%。肿瘤分级显示Ⅰ期为34例,占50.00%,Ⅱ期为17例,占25.00%,Ⅲ期为17例,占25.00%。原发性良性肿瘤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交界性肿瘤治疗后随访1年有2例患者出现盆腔转移,恶性肿瘤采用手术根治治疗和放疗,术后随访1年,生存例数为47例,生存率为69.12%。结论原发性卵巢肿瘤临床分型复杂,诊断明确,采用针对性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原发性卵巢肿瘤 病理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起源于卵巢上皮-间质细胞,卵巢性索-间质细胞,原始的生殖细胞及卵巢髓质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本文旨在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转移途径。

  • 标签: 卵巢肿瘤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转移途径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53例71个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分析了这些患者的CT诊断结果和特点。结果:53例71个原发肿瘤患者中有64例瘤体边缘存在不规则或者呈分叶状,7个轮廓完整光滑;71个原发性肿瘤中肿瘤囊性有33个,混合型有31个,瘤体内有斑片状及点状或者钙化的有6例。结论:利用CT能够准确的现实卵巢肿瘤,并且清楚的显示肿瘤周围的外侵、转移情况,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但是其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工作中高度重视。

  • 标签: 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 CT诊断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在全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原发性卵巢伯基特淋巴瘤(POB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肿瘤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卵巢,引起的主要症状为腹痛或较大型腹部包块。依靠影像学特点及组织病理检查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是进一步治疗不同来源的卵巢肿瘤的基础。尽管大多数卵巢伯基特淋巴瘤患者在发现卵巢肿物后经历了手术治疗,但是对他们而言,治疗的主要方法应是化疗而非进一步的手术。如果化疗方案更积极并联合后续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化疗,预后多较好。现在,多种治疗方案已经被采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本文通过对文献检索可查到的相关病例,回顾性介绍了POBL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目的是为了在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引起临床医生注意POBL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伯基特淋巴瘤 卵巢肿瘤 淋巴瘤,非霍奇金 诊断,鉴别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28例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年龄22~64岁,平均46.5岁。10例为常规体检发现,15例出现下腹不适或疼痛,3例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超声检查均提示附件区不均匀包块,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升高。肿瘤直径8~32 cm,平均16.5 cm。单侧卵巢肿瘤26例,双侧卵巢肿瘤2例。以囊实性、多房为主,囊内为黏稠液体或胶冻样物,伴实性乳头状突起或实性质硬结节。镜下肿瘤均衬覆胃肠型上皮,18例以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为主,局灶示融合性浸润癌;10例以融合性浸润癌为主,其中2例局灶出现侵袭性间质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CK)7、CK20和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CDX)2阳性率分别为100.0%(28/28)、71.4%(20/28)和53.6%(15/28);配对盒基因(PAX)8和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SATB)2阳性率分别为14.3%(4/28)和10.7%(3/28)。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4卵巢癌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4例,Ⅲ期2例,Ⅳ期1例。患者随访3~120个月,平均55个月,17例未见复发和转移(FIGO Ⅰ期16例,Ⅱ期1例);5例2年内复发(FIGO Ⅱ期2例,Ⅲ期2例,Ⅳ期1例),其中4例5年内死亡(FIGO 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1例);6例失访(FIGO Ⅰ期5例,Ⅱ期1例)。结论卵巢原发性黏液腺癌少见,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以融合性浸润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K7均为阳性,CK20、CDX2不同程度表达,SATB2和PAX-8多为阴性。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FIGO Ⅰ期预后良好,Ⅲ和Ⅳ期预后差,应注意与卵巢转移性黏液性肿瘤鉴别。

  • 标签: 卵巢肿瘤 腺癌,黏液 肿瘤转移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患者女,58岁,因“腹痛发热4^+d”入院,4^+d前出现持续性下腹胀痛,活动及大、小便时加剧,并延至腰骶部,伴尿频、尿急。入院查体:T37.9℃,急性病容,腹膨隆,中下腹部扪及质稍硬肿块,上界平脐,压痛,移浊阴性。妇科检查:盆、腹腔扪及囊实性包块约15cm×15cm,活动差、压痛,子宫双附件扪不清。超声显示:子宫上方一14.5cm×7.6cm×13.0cm囊实性混合占位,外形不规则,肠间查见液性暗区深3.5cm。

  • 标签: 卵巢平滑肌肉瘤 原发性 囊实性包块 入院查体 下腹胀痛 妇科检查
  • 作者: 杨祎彬 杨悦 孙文勇 程晔 徐海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2
  • 出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病理学专业, 杭州 310053,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科, 杭州 310022,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浙江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杭州 31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鳞癌和卵巢成熟畸胎瘤鳞癌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15—2018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并排除卵巢外其他器官鳞癌转移的15例卵巢鳞癌(包括9例成熟畸胎瘤鳞癌变、6例未见恶性畸胎瘤成分的原发性卵巢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5例卵巢鳞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2.5岁(43~84岁);其中11例患者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异常升高,14例患者发现时已为中晚期(Ⅱ~Ⅳ期);病理分化程度:1例高分化,2例中分化,3例中~低分化,9例低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肾母细胞瘤基因(WT-1)细胞核阳性2例、细胞膜阳性6例,ER阳性2例,核转录因子8(PAX-8)阳性4例,p16阳性6例,p53阳性11例,细胞角蛋白(CK)5/6阳性15例,p40阳性14例。15例卵巢鳞癌患者均接受了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15例卵巢鳞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0个月(3.0~36.0个月),1年生存率为54.5%,2年生存率为36.4%。结论卵巢鳞癌主要来源于畸胎瘤恶变,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及免疫组化标志物CK5/6、p40、p53、ER、PAX-8、WT-1、p16有助于卵巢鳞癌的诊断。卵巢鳞癌的治疗为手术联合术后化疗,但本病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护理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患者共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强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浸润程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治疗过程当中,做好配高护理工作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子宫内膜 卵巢原发性 双癌 护理
  • 简介:摘要原发性卵巢黏液性癌(MOC)是一种罕见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病理亚型。临床上原发性MOC的治疗多参照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HGSOC)的指南,但是原发性MOC有着不同于HGSOC的发生过程、病理分子特征及临床特点。手术联合化疗是当前公认的治疗原发性MOC的标准方案。然而,术中常规切除淋巴结及阑尾的必要性、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安全性及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有效性等方面仍存在争议;Ⅰ期原发性MOC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晚期原发性MOC最佳化疗方案的选择尚缺乏共识。在靶向治疗方面,临床前研究显示了一些有希望的结果,但应用于临床尚有距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超声及CT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5例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3d内行盆腔超声及CT检查。观察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的超声及CT特征,比较超声及CT的诊断效力。结果超声显示附件区混合性、实质性或囊性包块,回声均匀或不均,多伴有丰富的血流信号。CT显示软组织密度肿块,实性成分呈等密度,囊性成分呈低密度,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超声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性均略低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超声及CT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单一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和CT均可以显示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效力。

  • 标签: 超声 CT 卵巢 卵巢肿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卵巢肿瘤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59例原发性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病理特点,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并行1年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0~3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腹部包块、腹胀腹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症状(P<0.05)。左侧肿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侧与双侧分布率(P<0.05)。59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47%。59例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的生存率为88.14%、76.27%。结论成年妇女需定期进行体检,在必要时应行相关临床检查,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原发性 卵巢肿瘤 病理特点 预后
  • 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女性,41岁,因"腹部触及包块半个月"于2013年6月10日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孕3产1。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月经改变,无消瘦、食欲减退等。查体:心肺(-),肝脾(-),全身淋巴结无肿大,下腹可触及儿头大小实性肿块。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形态失常,肌层回声不均匀,内探及数个低回声团块,较大两个分别约10.1cm×8.6cm,11.3cm×8.8cm,向外凸起,考虑子宫肌瘤;盆腔CT提示:子宫肌瘤,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发性 卵巢 子宫肌瘤 病例摘要 月经规律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与卵巢原发性双癌(SEOC)是同期原发于子宫内膜与卵巢的两个独立性肿瘤,临床上虽不多见,但由于现有病理诊断标准的局限性,易误诊为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或转移性卵巢上皮性癌;然而SEOC与转移性癌的治疗及预后不尽相同,可能导致过度诊断与治疗。虽然近年来的分子研究提示,SEOC可能为转移性肿瘤,但对于此类肿瘤“限制性转移”的机制尚无法阐明,也无法解释其较转移性肿瘤预后好的原因,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从近年来SEOC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SEOC与Lynch综合征的关系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例患者因腹胀、腰酸2个月余就诊,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发现盆腔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及基因检测诊断为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黏液性癌(Ⅱb期),两种肿瘤发生于同一侧卵巢,术后多学科讨论后采用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R-GDP)方案化疗共8个疗程,化疗结束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通过介绍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及文献复习,为临床医师对罕见病例的识别及诊治提供借鉴。

  • 标签: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57岁,因"乏力食欲减退半年,腹胀进行性加重半月"入院。患者为绝经期妇女,半年来食欲减退,厌油腻,伴有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大便异常。10余天前开始自觉腹围渐增大、腹胀,呈进行性加重,1周前开始出现足部、踝部水肿,以及憋气、气短,伴发热、腹痛、盗汗。查体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扪及实性包块15cm大小,上界达剑突下,质硬,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生殖器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