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一、建国初期私营报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在建国进程中,中共中央对私营报业实行了区别对待的政策:没收军管反动报纸,保护进步报纸,对中间性的报纸允许登记后继续出版。据1950年3月新闻出版署统计,全国共有报纸336家,其中私营报纸58家(另有公营报纸257家),占总数17%左右,这里面包括解放后准许继续出版的(如《大公报》)、批准恢复的(如《文汇报》)和新创办的(如《亦报》)。估算下来,当时中国私营报纸数目约在60家左右。但到当年6月底,私营报纸数目减为43家,到11月底为39家,到12月底为34家,到1951年4月底为31家,到8月下旬,只剩25家。其中除了少数如天津《博陵日报》因出现歪曲政策报道而被停刊外,主要是两种结果:一是由于报纸销路下降、广告减少,经营难以为继而停办;一是公私合营被改造为党报。……

  • 标签: 建国初期 私营报业 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 新闻事业史 公私合营
  • 简介: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集团化经营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新时期我国新闻改革的实际情况,探析目前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的媒介集团化发展现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集团化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 标签: 媒介 集团化 新闻改革
  • 简介:从相对单一的“群像”转向多元化的个体形象,由传统道德形象向更为丰富的现代形象过渡,中国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这种数量走势和内涵变迁,为当前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新的启示:典型人物形象的表达应与社会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吻合,与社会变迁保持共振,使得典型的“媒介形象”更为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现实情状,更贴切地表达出时代特征。只有典型的“媒介形象”能契合受众的期待视野,典型人物形象传播的有效性才能突显,而这又必须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传播的策略创新来实现。

  • 标签: 典型人物 媒介形象 变迁 突破
  • 简介:本文讨论西方人留下的有关中国现代初期的影像资料,将它们分为“帝国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作为现代性的媒介,影像所依据的观看方式与主导的社会机制与文化机制有关,是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借由新视觉媒介从单纯的“被西方人观看”到“通过他人的目光反观自身”,开始了将现代性意识形态是,这个过程是充满矛盾的,现代性理念中的压制因素成为任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 标签: 现代性 观看与被看 实证主义视觉体制
  • 简介:新闻学论文较多地引证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的知识,这些学科成为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但是它们对新闻学研究的影响并不稳定。从整体来看,新闻学论文的外部引证率比较低,这说明新闻学研究还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

  • 标签: 新闻学论文 引证 外部引证 外部引证率
  • 简介:转型期中国传媒经济的研究极为特殊,它必将遵循一系列特殊的经济规律,本文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论述了转型期中国传媒经济的三角分析框架。它是以中国传媒制度变迁的三角结构和交易替代理论为基础,以政府、市场、媒体作为经济主体,研究它们之间交易成本和行为互动,从而构建一个揭示中国传媒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空间。本文对三角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以传媒治理结构研究为例进行了内容分析,最后论述了三角分析框架的理论范式和内涵。作为扎根于中国实际的本土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三角分析框架为理解中国传媒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本土化视角,对于今后传媒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制度变迁 三角结构 传媒治理结构 传媒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