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于2001年12月通过,并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民事诉论证据的若干规定》(简称《规定》),第69条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 标签: 证据 定案 民事诉论 案件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 认定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主导法学意识形态是现代话语。我国法学的现代话语中包含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与改良等诸多方面的内在纠缠关系。评析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革命主义、法律的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形态中的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纠缠,对清醒认识我国现代法学态势至关重要。

  • 标签: 法学 现代性 社会转型 社会主义
  • 简介:程序法在内部有着四个向度的张力,分别是交往向度张力、认知向度张力、空间向度张力和时间向度张力。这四个向度张力的存在,使得程序法各项制度的功能失灵,进而又减损了司法权威,导致司法解纷的目的落空。但是这四个向度的张力乃是程序法天生的不可避免的内在张力,实际上也是程序法和程序法理论发展变迁的动力源泉,因此不可能在一般意义上得到彻底消解。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在个案审理过程中,就所遭遇到的具体的张力逐个消解。而消解个案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的张力的路径,乃是程序法中自带的程序商谈机制。为保障程序商谈机制顺利运行,又须在制度上确保程序参与者之商谈行为符合言语行为有效要件的要求。就民事诉讼而言,目前较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对妨碍民事诉讼行为的惩戒。

  • 标签: 程序法 内在张力 法律商谈 法律规范
  • 简介:<正>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前后,广州、浙江、广东、江西、北京等地相继推出了政治协商规程或者加强政治协商工作的意见、办法等,说明了政治协商的本身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意味着政治协商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政治

  • 标签: 政治协商 民主化进程 政治生活 周年纪念 政治形式 政治体制改革
  • 简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一致。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历史合理性、形式合法、实质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执政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凡是国家权力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中运行;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路径;依纪依规治党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领导 国家权力 依法执政 党内法规
  • 简介:本文基于对晚清立宪中清廷的改革措施、社会思想、民间动员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晚清立宪中存在的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而这些内在矛盾都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清廷希望通过政治改革一步达到民族国家的最高治理形式——宪政,必然导致立宪的失败。

  • 标签: 宪政 晚清立宪 革命 民族国家
  • 简介:哈特在1961年《法律的概念》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内在观点"理论。通过"内在观点"作为桥梁,传统法律实证主义所强调的服从也就完成了向义务的转变。在与德沃金的论战中,哈特以及其他的法律实证主义学者对"内在观点"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笔者也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加入一些新的视角,明晰"内在观点"的外延。

  • 标签: 内在观点 哈特 规则 义务
  • 简介:对中国劳改工作特色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劳改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主题。应当如何研究中国劳改工作特色呢?将中国劳改制度与世界各国的刑罚矫正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借此总结出中国劳改工作的特色,这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但是,比较研究还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基本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阐述中国劳改工作有哪些特色,而在于探讨形成中国劳改工作特色的内在本源是什么。

  • 标签: 工作特色 劳改制度 矫正制度 劳改学 文化模式 教育改造
  • 简介: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内在矛盾关系,把握这些类似悖论性质的矛盾关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走向法治之境的艰辛。这些内在的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法治理念的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法治秩序的建构和自发性、法治秩序的一元与多元、法治的自治与开放、法治的均衡和非均衡等。

  • 标签: 法治 中国问题
  • 简介:哈特认为,以“外在观点”为基点的法律理论,不能成功地呈现法体系的明显特征,因而难以在复杂的法律生活中得以适用。作为反思批判态度的内在观点,通过“将惩罚从法律概念的组成要素中驱逐出去”,有效地解释了受约束的状态,并很好地支持了这一事实,即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标准,“控制、引导和计划我们的生活”,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品格。从外在观点到内在观点,这种转向有很大的方法论上的意义,也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外在观点 内在观点 结语
  • 简介:哈耶克的规则进化命题在哲学基础上存在是与应当、相对论与绝对论、自由与功利之间的内在分裂或矛盾,在事实维度上存在形式反实证与实质实证之间的背反和严重的"事实小型化"现象,在动力机制上存在不干预与不正义、内力论与外力论之间的高度紧张,在终极趋向上存在自生自发秩序如何跨越大小社会之间的鸿沟之困局。对于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中国类似问题的解决。

  • 标签: 哈耶克 规则进化命题 内在矛盾 中国问题
  • 简介:低代价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其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同时实现代价承担的公平与发展的全面可持续。当前,实现低代价的发展道路的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这是走低代价发展的思想基础;其二是构建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包括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完善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与代价公平承担的机制,以及构建代价调控机制等主要措施。

  • 标签: 低代价发展 以人为本 代价意识 发展模式
  • 简介:<正>一、引言传统观点认为,刑事司法适用法律的过程是典型的三段论演绎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律,小前提是事实,当案件事实清楚,寻找合适的法律得出结论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实践证明,疑罪是各国刑事诉讼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根据产生疑罪的原因,

  • 标签: 疑罪 基层法院 司法行政化 无罪判决 补充侦查 检察机关
  • 简介:<正>目次一、社会团结:涂尔干的启发与局限二、儒家"活法":中国社会团结的基本事实三、儒学义理:中国传统社会团结的原教旨四、"龙种"变"跳蚤":儒学义理的流变之路一、社会团结:涂尔干的启发与局限作为舶来的理念、原则、规范系统与社会团结(SocialSolidarity)生态,③现代法治要成为本土秩序的有机构造者,它必须面对并回应中国既有的社会团结生态。人是社会团结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称,"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

  • 标签: 儒家传统 城邦生活 涂尔干 政治动物 法社会学 埃利希
  • 简介:<正>众所周知,当前在我国贿赂犯罪呈现高发趋势。但是,目前对贿赂犯罪的侦查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反腐败的要求。造成贿赂犯罪侦查困难的原因很多。但是,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体制内的先天性不足。本文重点着眼于侦查程序以及证明制度,对贿赂犯罪侦查中的内在缺陷作一分析。

  • 标签: 犯罪侦查 贿赂犯罪 侦查程序 证明标准 诱惑侦查 证明责任
  • 简介: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公共信托之功能,在于保护公众的期望,以防不稳定的变化。公共信托理论原本是美国普通法上的一项制度。美国各州将公共信托理论的宪法化,强化了这样一个理念:公共信托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它可以不断扩大以满足社会的变化,来回应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中的新问题。在公共信托理论的法律关系中,委托、受托和受益的三重是理解公共信托目的之关键。在自然资源这类公共信托财产上,政府作为受托人既承担着私信托法所类推之信托责任,也承担着作为普通法上的积极和消极责任;法院既要对侵犯公共信托资源的政府行为进行司法审查,也要对私主体侵犯公共信托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公共信托理论也要求个体作为公众成员承担保护公共信托资源的社会责任。

  • 标签: 公共信托理论 宪法化 主体结构 责任体系
  • 简介:古语道:“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精气神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力量。社会学认为,从自然人的角度看,人与人并无很大不同;但是从精神层面看.因对事业真理追求的不同.人的精气神有着天壤之别。本文选《剑客》一诗为题引,正是将检察官比作党和国家的一把利剑。“以明德为剑柄、以尚法为剑身、以笃行为剑锋、以刚正为剑气、以清廉为剑鞘”.“亮剑精神”正是检察官的“精、气、神”之所在。

  • 标签: “精气神” 亮剑精神 检察官 内在关联 精神层面 《剑客》
  • 简介:<正>要回答什么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其实存在非常不同的认识起点和利益诉求。这就迫使我们在考虑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同时注意到多个维度和多元标准。由于教育公平既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制度,而国家的教育制度同时又是一种法律制度,因此,从法理上分析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特殊规定性,也就成为旨在建立公平教育制度之利益诉求的逻辑起点。

  • 标签: 教育公平问题 内在规定性 教育权利 教育群体 城市孩子 个体教育
  • 简介:任何社会欲想和谐、有序运行,就需建立相应的调控机制。诚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社会调控机制必须由多种的、体现为相对独立的不同社会规范体系所构成,从而建立一个与当时社会现实需求相对应或使当时社会能接受的社会调整机制。传统东方社会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决定和形成了由法律和伦理、道德、习俗、宗教等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社会调控体系,且后者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前者受制于后者,由此既压制了法律的应有地位的确立,又制约了法律功能的发挥和扩大及扼杀其潜能的培养。

  • 标签: 传统东方 社会 调控机制 特征
  • 简介:新兴权利不断涌现引发权利泛化现象,由此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权利主体范围的非理性扩大、权利内容的过分扩张、权利应有的可行和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责任被忽略、不同权利话语之间产生冲突等。权利泛化及其带来的弊端引发对权利内在伦理的追问。权利观念形成的历史及法律对权利加以承认和保障的实践表明,权利具有若干内在伦理,即权利必须为人服务、应对主体具有善的价值、对社会公共利益有益或无害、应获得社会共识并具有可行。将权利的内在伦理应用于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防范新兴权利带来的权利泛化现象。

  • 标签: 新兴权利 权利泛化现象 内在伦理 权利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