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二輯收録了明顧思義《餘慈相會》一劇及譚先生舊文一篇,但本刊《編後記》説:'幸而中華書局程毅中先生曾獲一複制本,珍藏至今,並慨然付託吴書蔭先生整理,纔使這部明人雜劇重見天日。'按:這個説法是不正確的。吴書蔭先生的按語已經指出:'這本《餘慈相會》南雜劇,由於贈給程毅中,纔躲過那一劫。中央文史館館員、原中華書局副

  • 标签: 來源 慈相 料來
  • 简介:19世紀晚期,海外移民在中國東南地區非常普遍,客家話、閩南話俗曲中描寫他們經歷的作品被稱爲'過番歌'。客家語《過番》和閩南語《過番歌》,在標題、篇幅和結構上均有相似之處,演唱移民至新加坡等地之艱辛,原型自講述移民至臺灣的早期歌謡《勸人莫過臺歌》。以往對於帝國晚期的中國移民和華僑的研究,大多基於描寫獲得成功的移民和華僑的作品,而'過番歌'唱本則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

  • 标签: 過番歌 閩南語 客家語 説唱 勸人莫過番
  • 简介:明代宫廷俗樂發展的過程,論其實質,正是明代禮樂機構内廷化的過程。這一内廷化,首先便從外廷教坊司的衰變開始,具體有四:一是成化時皇帝大好新聲,廣徵地方樂工入京,教坊制度遂因此而生變;二是正德時更以鐘鼓司凌駕於教坊司之上,又於西苑新構豹房以處地方樂工,遂爲娱樂之淵藪;三是嘉靖時大擴西苑,自立社稷,自建無逸殿以觀耕講學,雅俗樂遂日益混淆;四是神宗更於鐘鼓司外别設四齋與玉熙宫,選近侍以習宫戲、外戲,宫中俗樂遂日新月異。明建以,以教坊司爲核心的禮樂宣化結構,至此徹底崩潰。

  • 标签: 教坊制度 鐘鼓司 玉熙宫 宫廷演劇
  • 简介:新近發現的一批張元濟、王季烈通信,係原商務印書館内部存檔的文件,其中大量關涉校印《孤本元明雜劇》的史事細節,且《張元濟全集》多未收録。今與《全集》已收録者一併按時間順序列入,匯輯於此,供研究者參考。

  • 标签: 張元濟 王季烈 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 孤本元明雜劇
  • 简介:在《前言》中,董每戡先生以剧史家“评价戏剧应两面兼重,万一不可能,不得不舍取一方时,在剧史家与其重视其文学性,不如重视其演剧性”之准绳,指出“过去一班谈中国戏剧史的人”,把戏剧史与词曲史缠在一起,导致重案头而弃场上的历史性偏颇倾向。同时,作者阐明其撰写《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主导思想、整体谋划与具体布局,从而崭露了作者在戏曲史研究上开创新生面的创获,以及初步构建戏剧史学体系的大略构思。在《明代艺人的演艺》中,董每戡先生从“戏曲,本为登场而设”的戏剧本体论出发,通过对汤临川《庙记》就演员演艺严格要求的精湛剖析,从及在《陶庵梦忆》《板桥杂记》《词谑》《马伶传》等有关记载明代演剧情况和演员的艺术材料的广阔背景下,揭示了明代演剧艺术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引发清代戏曲诸腔灿烂期的重大作用与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特殊意义,并对词曲欣赏家们轻率地忽视明代民间艺人在表演、声腔上丰富创造的憾事,予以针砭。

  • 标签: 戏剧史 词曲史 文学性 演剧性 表演艺术 唱腔艺术
  • 简介:整理小引在著名學者、藏書家吴曉鈴先生的豐富藏書中,有一種稿鈔本《改製皮簧新詞》1,頗有特色。是書爲清末文人修改皮黄劇本的遊戲之作,題'濟南慧山明湖閒遊戲主人改,黄河曲九峰山頂嘯月樵客評',二人生平皆不詳。據序言,遊戲主人曾居京師多年,觀看過皮黄鼻祖程長庚的演出,並結識之。他愛好皮黄鬚生,並有感於皮黄戲詞鄙俚,不易打動人心,遂選擇鬚生行當中有代表性的劇目《罵曹》《長亭會》《天水關》《摔琴》《李陵碑》

  • 标签: 改製 整理選 新詞
  • 简介:以下爲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BibliotecaNazionaleCentralediRoma)所藏的一套廣東俗曲類文獻的簡目。本書目按體裁分類,依次著録每一種書的書名、出版書肆名稱、葉數、編號(斜體)與注記。同一種書有時存在複本,其數量甚至多達十幾册。例如下文中“南音”類第三種《五諫才郎》,存有複本的三册(編號爲114~116)。這種情况下,則在編號一欄標記爲“114~116(複本)”,以記明同一本書複本存在。相反的,若没有“(複本)”的標記,則表明該書由複數的册子組成,敬請注意。

  • 标签: 中央 俗曲 曲目 同一 南音
  • 简介:梨园戏是福建乃至中国保存传统艺术最好的一个剧种,其中有着它自身条件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但也应该说与王仁杰坚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分不开。王仁杰固守传统戏曲阵地,其剧本体现古典形式美。

  • 标签: 王仁杰 形式美 优戏 传统艺术 社会原因 自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