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二輯收録了明顧思義《餘慈相會》一劇及譚先生舊文一篇,但本刊《編後記》説:'幸而中華書局程毅中先生曾獲一複制本,珍藏至今,並慨然付託吴書蔭先生整理,纔使這部明人雜劇重見天日。'按:這個説法是不正確的。吴書蔭先生的按語已經指出:'這本《餘慈相會》南雜劇,由於贈給程毅中,纔躲過那一劫。中央文史館館員、原中華書局副

  • 标签: 來源 慈相 料來
  • 简介:载: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书上记载,唐人王勃,经常给人家写碑文颂词,在写之前,先让人磨好数升墨,他自己拉上被子蒙住脸,躺在那里。等一有灵感,突然跳起,一挥而就,从不更改,当时人们说他是在腹中打好了稿子。腹中打好稿子也好,纸上画好稿子也好,作文画画的人大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对于马大师,画一张画,22次,数易小稿的事情,听说之后,还着实令人惊异,令人敬佩。

  • 标签: 油画 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 绘画艺术
  • 简介: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中的核心人物,從東晋以至當代,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詮釋與重塑。經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的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與真實的形象産生了偏離與變形。人們一方面通過對王羲之相關文獻有意識地增删、編排、詮釋,重塑王羲之的個人形象,對王羲之的政治、道德形象進行建構,並建立起王羲之與碑學的關係。另一方面,通過集字、翻刻等方式複製王羲之書法,在複製過程中,出現變形,重塑出與王羲之本風格近似但又並不相同的新的形態和風格,歷代書家對這種變形多持接受態度。變形後的風格因傳播的廣泛而影響着學書者有關王羲之書法形態觀念的建立,影響着中國書法史的發展進程。

  • 标签: 王羲之 書法 形象 變形 重塑
  • 简介:<正>尾声一词,最早见于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有引子、尾声为缠令。"这句话也见于稍晚一点的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缠令"是"套数"的先声,到元燕南芝庵《唱论》,便说:"成文章日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

  • 标签: 离亭宴 缠令 尾煞 黄钟尾 歇拍 啄木儿煞
  • 简介:本栏目设立“印稿设计台”拟在引起同学们对设计印稿、制作印章的兴趣,大家可以根据本刊每次的印文命题,设计、制作不同风格的印章,请把你的印稿寄来,我们会择优刊出.

  • 标签: 设计 印章 制作
  • 简介:康天赐先生在我所认识的剧作家中是个异类。他是泉州人,30多年前举家移居香港,之后又独自返回大陆经商。可是,人在商界,情系戏剧。大约十年前,他干脆从公司辞职,在泉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当寓公,醉心于剧本创作,奋力笔耕,一口气就洋洋洒洒写了100多万字的话剧、戏曲、音乐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类型的15部剧本出来。而今要结集出版,将是皇皇巨作,令人惊叹。

  • 标签: 历史文化名城 剧本创作 剧作家 音乐剧 电视剧
  • 简介:高则诚《琵琶记》,史家只遭'撰于郡城之西姜山上悬藜阁中'。(刘廷玑《在园杂志》)'郡城姜山悬藜阁,为元·高东嘉撰《琵琶记》院本处'。(《处州府志·杂志》)却不知尚有草创于东阳之史迹。兹将有关资料摊出来,信不信由你。

  • 标签: 《琵琶记》 刘廷玑 府志 东嘉 在园 姜山
  • 简介:《祭侄稿》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写成,因而顾不得笔墨的工拙,字随情绪起伏,纯为情之所至与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用笔颜真卿《祭侄稿》用笔取法篆籀,变方为圆,中锋运笔较多,线条浑厚圆劲,一改魏晋以来以内擫笔势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颜真卿用外拓的笔势,取外满之字形以表现书家鲜明的个性,其用笔圆润、厚实,徐疾顿挫如"屋漏痕"。颜真卿曾问书于张旭,故其用笔与张旭一脉相承,起笔藏锋逆入,中锋

  • 标签: 侄稿 祭侄 稿临习
  • 简介:19世紀晚期,海外移民在中國東南地區非常普遍,客家話、閩南話俗曲中描寫他們經歷的作品被稱爲'過番歌'。客家語《過番》和閩南語《過番歌》,在標題、篇幅和結構上均有相似之處,演唱移民至新加坡等地之艱辛,原型自講述移民至臺灣的早期歌謡《勸人莫過臺歌》。以往對於帝國晚期的中國移民和華僑的研究,大多基於描寫獲得成功的移民和華僑的作品,而'過番歌'唱本則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

  • 标签: 過番歌 閩南語 客家語 説唱 勸人莫過番
  • 简介:新千年以来的意大利难民电影激活了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和政治电影的传统,呈现了意大利过去的移民历史和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意大利难民电影中“家园”和“归家”的叙芋结构.蕴含了对“自我”与“他者”相互指涉关系的深入思考;古老神话的象征叙事则隐含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情境,构成了某种人类共同命运话语。

  • 标签: 意大利 难民电影 共同命运话语
  • 简介:明代宫廷俗樂發展的過程,論其實質,正是明代禮樂機構内廷化的過程。這一内廷化,首先便從外廷教坊司的衰變開始,具體有四:一是成化時皇帝大好新聲,廣徵地方樂工入京,教坊制度遂因此而生變;二是正德時更以鐘鼓司凌駕於教坊司之上,又於西苑新構豹房以處地方樂工,遂爲娱樂之淵藪;三是嘉靖時大擴西苑,自立社稷,自建無逸殿以觀耕講學,雅俗樂遂日益混淆;四是神宗更於鐘鼓司外别設四齋與玉熙宫,選近侍以習宫戲、外戲,宫中俗樂遂日新月異。明建以,以教坊司爲核心的禮樂宣化結構,至此徹底崩潰。

  • 标签: 教坊制度 鐘鼓司 玉熙宫 宫廷演劇
  • 简介:新近發現的一批張元濟、王季烈通信,係原商務印書館内部存檔的文件,其中大量關涉校印《孤本元明雜劇》的史事細節,且《張元濟全集》多未收録。今與《全集》已收録者一併按時間順序列入,匯輯於此,供研究者參考。

  • 标签: 張元濟 王季烈 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 孤本元明雜劇
  • 简介:一、在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中,针对中学的美术欣赏教学特点,我探索“学稿”的教学方法。中学美术欣赏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容量大.知识面宽.横向学科联系较多,不太容易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用“学稿”的形式.“学稿”就是给学生学习时用的学习提纲.

  • 标签: 教学法 美术欣赏教学 学习提纲 美术欣赏课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 简介:在《前言》中,董每戡先生以剧史家“评价戏剧应两面兼重,万一不可能,不得不舍取一方时,在剧史家与其重视其文学性,不如重视其演剧性”之准绳,指出“过去一班谈中国戏剧史的人”,把戏剧史与词曲史缠在一起,导致重案头而弃场上的历史性偏颇倾向。同时,作者阐明其撰写《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主导思想、整体谋划与具体布局,从而崭露了作者在戏曲史研究上开创新生面的创获,以及初步构建戏剧史学体系的大略构思。在《明代艺人的演艺》中,董每戡先生从“戏曲,本为登场而设”的戏剧本体论出发,通过对汤临川《庙记》就演员演艺严格要求的精湛剖析,从及在《陶庵梦忆》《板桥杂记》《词谑》《马伶传》等有关记载明代演剧情况和演员的艺术材料的广阔背景下,揭示了明代演剧艺术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引发清代戏曲诸腔灿烂期的重大作用与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特殊意义,并对词曲欣赏家们轻率地忽视明代民间艺人在表演、声腔上丰富创造的憾事,予以针砭。

  • 标签: 戏剧史 词曲史 文学性 演剧性 表演艺术 唱腔艺术
  • 简介:形临,即写实地临写字帖,注重形似,是向经典法帖学习技法语言的途径,以此获得原碑帖的笔法运作技巧和结字方法。形临是学习技法的阶段,那就意味着临帖时要严格按照原帖法则来写。一要笔法准确,二要结构准确。总之形临的终极目标是准确无误地再现原帖。所谓意临,实质上也就是得原帖意蕴神采。大凡有所成就的书法家,对传统的学习皆以意临为之,多以自己的书法语言特色来再现原帖的风神,若这时书家对原贴的理解能够达到神思散逸的程度,临作或许更精妙。意临在拟其意态风神的基础上,可以夸张笔画粗细对比以及结字的疏密、欹侧,使它更充满生机。郭子绪先生临作《祭侄稿》帖,皆以其善长的沉着笔致来体现原帖的风神意韵,可谓是从形临到意临过渡阶段的佳构。要做到形神兼备,必须具备很好的形临基础,并且还要有丰富的读帖、临帖经验以及对书法持有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三者缺一不可。意临是书法学习从临摹到创作的最好训练方式,是锻炼思维能力和建立自己书法思想、书风语言的不二法门。如果一味只是形临,而没有熔铸百家的思想与窍门,哪怕临得再像,临过的法帖再多,法帖在脑海里至多呈块面陈列罢了。意临,读帖的环节不可忽视。读行书字帖,着眼在于一个“势”字,应细细品味其笔势是如何运作的。...

  • 标签: 侄稿 祭侄 稿赏
  • 简介:但凡有书法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书法史中有三件彪炳青史之作——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当然也知道三件作品都有一个共同属性——稿草。稿草是书家最为自由的书写状态的产物,因为没有现实的创作目的,没有"受主",完全是自己精神状态的记录,因而也最为本质与自然。诚如王澍《论

  • 标签: 办稿 稿草 草展
  • 简介:1990年:10月30日(农历庚子年九月初八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仁和县庆春门外严家弄27号,本名沈乃熙,字端轩(又:端先)。祖籍河南开封,南宋时移居临安。

  • 标签: 夏衍 生平 年表 1900—1995年 电影剧作家
  • 简介:本文通过对石涛"我自用我法"辩证思想研究,探寻20世纪以来水墨中国画的成长,为打散重排的第三阶段中国画提供理论价值。本文既研究"我自用我法"的现实依据和美学思想,也从辩证角度探讨"自"与"法"对当代水墨中国画坚守与跨越的文化启发。在此,石涛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水墨画的贡献极为重要。这类研究,对传承中国传统笔墨文化,保护并创新艺术文化,推动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真正价值。

  • 标签: 石涛 “我自用我法” 辩证 当代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