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一、前言定量地描述作物生理现象、气象条件等环境因素与作物生态的关系,研究能够说明和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式,不仅可以预报作物产量,而且可以用于评价某一地区潜在的生产力、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析、确定作物的种植条件和适宜种植期,以及根据作物的生育诊断采取

  • 标签: 产量形成过程 种植期 种植条件 气象条件 生长发育 高产稳产
  • 简介:对新疆博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区1958-2005年作物生长季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博州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偏多年略多于偏少年;降水存在5~7a、16a和30a左右的周期变化;90年代以来,由于博河上游地区5月份降水偏少,而且博河中游地区第一场“透雨”日期又快速推后以及透雨次数减少等原因,造成河谷一带春夏干旱尤为突出;而在6—8月份,博河上游地区降水量与大雨日数的显著增加却极易诱发山区洪灾;秋季月降水量的普遍增加对作物的采收晾晒不利,但是山区秋季降水的增加有利于秋水转为春用。

  • 标签: 博州地区 作物生长季 降水变化
  • 简介:水分短缺是作物生长中最大的限制因子,土壤干旱胁迫使植物的长势、生理机制、激素水平等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亏缺能明显抑制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显著降低作物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禾谷类作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在灌浆期遇到水分胁迫时,会引起光合速率降低、灌浆时间缩短、灌浆速率下降、植株老化提前,但是它能增加营养组织到籽粒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再代谢。土壤水分和植物激素共同调控作物的灌浆过程,当遇到土壤干旱时,作物叶片、花、籽粒发育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ABA浓度明显增加,且ABA、乙烯、ACC等的浓度随着干旱程度而变化。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植物生理、形态上的改变,比如植株结构、干物质积累、植物组织渗透势、气孔导度等的变化。土壤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但有利于胁迫临界点的产生,这就有可能利用土壤干旱条件下在灌浆较慢时诱导整个植株衰老和更好地进行碳代谢来提高籽粒产量,如果在作物灌浆后期适度控制土壤干旱可以增加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助于农业生产中的节水,这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是迫切需要的。

  • 标签: 土壤干旱 作物 生长 产量 影响 适应措施
  • 简介:1998年度,全省温度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偏少。四季具有:冬季温暖多雨;春季持续温高多雨;梅雨期短,但雨量集中,洪涝灾重;夏季高温酷暑严重;秋季晴暖少雨,秋季低温出现虽偏早但影响不大。本年度主要气象灾害为雨涝、大雪、寒潮、洪涝、高温酷暑、干旱、冰雹和龙卷风等,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作物主要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除晚稻较好外,大小麦和早稻属偏差年份,因此三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同去年相比为两减一增,即大小麦和早稻减,晚稻增。

  • 标签: 天气气候 农作物生长 影响
  • 简介: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新一代农作物生长气象影响评估及产量预测模型业务应用开发与推广”(CMATG2004M13),针对国家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求提高业务服务科技含量水平的需求,开展了面向生长过程、机理性强的新一代农业气象模型的业务应用推广研究。该项目在对引进国外著名作物生长模型WOFOST(玉米)、ORYZA(水稻)和ARIDCROP(冬小麦)进行本地化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了作物生长模型的区域化等关键技术,研制开发了可在区域尺度应用的东北玉米、

  • 标签: 产量预测模型 中国气象局 农作物生长 业务应用 影响评估 开发
  •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站点气象数据,从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角度,分析了1981~2008年华北平原农田在12个生长发育期(冬小麦8个、夏玉米4个)对降水和温度不同的响应特征。研究区农田植被指数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性强于对温度的滞后性,其中对降水最为敏感的是前1和前2个生长发育期,对温度最为敏感的是同期和前1个生长发育期。不同种类作物在不同时期对气候因子响应不同:冬小麦发育中后期、夏玉米发育中期,绝大多数站点植被指数与降水呈正相关;冬小麦生长发育前中期植被指数与温度呈显著甚至极显著正相关。冬小麦出苗期温度、返青期温度和返青期降水分别与不同时期植被指数显著相关,出苗期和返青期为研究区农田长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期。

  • 标签: 归一化植被指数 温度 降水 作物生长发育期 华北平原
  • 简介:一、引言在作物产量的气象预测预报模型中,通常是将作物产量y分解为三个部分:由相对稳定的惰性少变因子(主要是指农业技术水平)引起的趋势产量y_t,它一般表现为产量的正函数;二是由不稳定的活跃多变因子(主要是指气象条件)引起的气象产量y_w,在人们尚无法控制和改变大自然的情况下,它总是使得实际产量沿时间趋势线上下波动;三是某些偶然

  • 标签: 作物产量 预报模型 气象预测 农业技术水平 正函数 周期产量
  • 简介: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a(1962~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referencecrop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ET0从北疆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特征 北疆地区
  • 简介: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017年8月1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全球产量减少。

  • 标签: 全球变暖 农作物 减产 科学院 小麦 水稻
  • 简介: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工业和农业也随之发展,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农产品是否达到绿色健康和营养无公害的要求。当前,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分析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农作物 安全生产 无公害栽培 管理技术
  • 简介:本文从雨养作物产量差大小、产量差的解释因素、缩小产量差的途径等方面综述了近10a,特别是近5a雨养作物产量差研究最新进展,回顾了雨养潜在产量、实际产量、雨养作物产量差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方法,对最新研究提出的作物系统潜在产量与作物系统产量差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根据潜在产量获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将产量差分为基于模型的产量差、基于试验的产量差和基于农户的产量差。作物系统产量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在单位时间内多种作物组合的最高产量,作物系统产量差是指现有的作物系统实际产量与作物系统潜在产量的差值。产量差的解释因素可以分为五类,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作物和农场管理因素、农场特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缩小雨养作物产量差应主要围绕三大领域,即育种、遗传学与生理学研究;品种选择、播种日期、播种密度、施肥量、杂草与病虫害管理等优化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如土壤酸碱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状况的改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雨养农业区,均存在提升作物平均产量的空间(产量差从0.5-5t·ha^-1不等)。未来中国雨养作物产量差的研究应进一步致力于基于多作物模型模拟方法的产量差研究;基于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产量差分析;以及作物系统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研究。

  • 标签: 产量潜力 产量差 作物系统 集合模拟 产量差解释因素
  • 简介:对比分析了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作物干旱区域、强度和实际观测资料,发现遥感反演的作物干旱区域、强度和实际观测资料有较好的一致性.建立了用于监测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作物干旱的空间分布和强度的距平干旱遥感植被指数模型和干旱植被供水指数模型.

  • 标签: 作物 冷害 干旱区域 监测预报 冬小麦 生长期
  • 简介:摘 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植物保护措施。农药残留形势严峻,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环节由农业部门负责、建立责任追溯制度等,使防控行为面临新的风险,技术革新势在必行。

  • 标签:   绿色防控 绿色植保 风险 生态 环保 势在必行
  • 简介:降水量对作物产量影响评价的方法,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如美国环境评价中心(NOAA/CEAS)1979年提出的产量水分指数(YMIj);作物水分比(GMR)及产量对水分的反应系数(Ky)等。参考可以收集到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短缺等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降水量对作物产量影响评价的方法——Ry指数,并用实例做了应用说明。

  • 标签: 作物产量 应用说明 气象观测资料 评价方法 气候影响评价 拔节孕穗期
  • 简介:  摘 要:气象灾害在多数情况是不可预知的,但极大地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也是在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为了使农作物的产量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就要深刻的了解不同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以防范出现不同气象灾害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同时也应该给人们宣传有关农作物的防御措施,使人们增强环保和防范意识;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自然灾害出现时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作物的损失,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产量;影响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然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干扰,最主要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水平,首先就要最大程度上降低气象灾害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所以探讨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对我国农业产业和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1 农业气象灾害简述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气候突变对农作物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最终会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的状况。所以气象灾害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天敌,例如:干旱、洪涝、台风等,而这些都是不可抗的因素,因此对农业产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农作物随着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生长状况也不同,但有些气候变化并不会使农作物产量减少,所以农业气象灾害是针对自然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化而言的,并非简单的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在我国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1 季节性明显    一般情况下气象灾害出现时温度也会产生极大的变化,所以如果温度变化明显时,可能就预示着气象灾害的到来。比如在我国北方的春季经常会产生大区域的干旱现象,所以也应该注意气象灾害的季节性特征。     1.2 区域性产生    根據不同地区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情况,同一地区产生的气象灾害往往是相同,如果一个地区经常缺少雨水那么这个地区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若出现暴雨很有可能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情况。但区域性灾害的产生并不是固定,可能会出现在某一个区域,当然若是不出现则皆大欢喜。     1.3 多灾害并发性    多灾害并发性是指当一个地区出现一种自然灾害时,往往也可能出现其它的自然灾害。例如:当一个地区出现干旱时,就可能伴随着病虫灾害的发生,多灾害并发性就会对农作物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若真的产生这种情况时,农业生产严重失衡,从而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当农业生产受到特别严重的损害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1 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与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都有所不同,其对农作物的生产种植影响比较大。气象干旱是由降水量等其它自然因素使农田水分短缺或异常,但农业干旱是降水量极大的减少,使土地的水分大量流失,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裂,更重要的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不平衡,无法满足作物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若情况严重便不只是产量减少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然而产生农业干旱的原因不只是缺少水分,还可能受到当地的土壤条件、施肥情况、空气污染情况等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也可能是诱因,一个地区中总体的经济情况不好时也可能会导致农业干旱,阻碍农业发展,降低作物产量。     2.2 农业洪涝    当低洼农业种植区域有持续性的大暴雨发生时,就会产生渍水淹没等气象灾害,从而引发洪涝。洪涝不仅会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更会出现绝收的现象,从而阻碍农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洪涝不仅阻碍农业产业的发展还会对群众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威胁。农业洪涝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沿海区域和容易产生台风的地区,在夏季时降水量会出现显著的改变,可能会大大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2.3 农业冷冻    冷冻性灾害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出现的为低温冻害、冷害。如果一个地区长时间出现低温、寒潮,就会抑制农作物生长和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下降或颗粒无收。正常情况下,冬天是最经常发生农作物冻害现象,如果冬天气温长时间的低于零度,就会使农作物生长原生质遭到损害,那么植物的根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植物直接死亡。作物的种类、生长区域、水分和发育所需的温度都大不相同,所以作物冻害的程度就会不同,但农作物生长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区域气候状况的差异性,产生的冷冻灾害也大不相同,灾害的名称也不相同,春寒是指在华南区春季发生的低温冷冻灾害,寒露风是指华南区秋季晚稻抽穗扬花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所以应该注意对不同地区的气温进行记录观察,从而当灾害出现之前实施防范措施,保证农作物的产量。     3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措施     3.1 提升防范意识    我国的科技水平在飞速发展之中,所以气象人员可以几乎准确的预测气象信息,所以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气象信息来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相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员进行气象灾害防范培训,讲解防范气象灾害的内容,加大防范灾害的宣传力度,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前给出防范措施,同时引进一些高科技产品应用到农作物的种植之中。除此之外,也要告诉人们保护环境对防范气象灾害的益处,使人们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从而加强种植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全民防灾减灾,从而达到促进农业发展和经济提升的目的。     3.2 加强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设施    成立一个完整的灾害预防体系是当前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举措,可以结合科学技术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来成立灾害预报监测系统,这样就可以对气象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气象信息便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的防御性。掌握不同农作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条件,不同时期可能产生的灾害以及特点,并且可以结合以往的经验给出适当的防御措施等,都是种植人员所需要做的。    种植人员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对一些常见的冷冻灾害进行提前防范,根据不同时期作物生长数据喷洒适量增温助长剂,同时如果霜冻情况较为严重时,可以采用最新的防霜技术来保护农作物。对一些经常出现干旱洪涝灾害的地区,种植人员可以结合所种植作物和区域环境的特点来防范气象灾害,要提高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利用率。     3.3 保护生态环境    人们越来越追求经济的发展,却对生存环境的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便是人们因破坏自然环境付出的极大代价,所以每当人类发生进步时,都很可能伴随着自然环境的压力极大增加,极端天气在人们眼中也不再罕见。我国城市化脚步在不断地加快,人们对路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硬化的面积也不断加大,这就会使地面的透水率降低,而这些都将对气候环境产生影响,也会使洪涝灾害逐渐加剧。所以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根源上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还是要让人们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和做好生态环境的防范工作,这样才能降低气象灾害对人类和农作物的影响。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维持生态平衡,使气象条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生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气象灾害这一不可抗拒的因素是最主要的绊脚石,所以要想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人们结合当前的先进技术,提前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同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来有效地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房世波 . 分离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的方法探讨闭 [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 20 ( 06 ): 13-18.     [2] 工春乙,娄秀荣,工建林 .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阴 [J]. 自然灾害学报, 2015 ( 05 ): 37-43.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有了很大进展,灌溉是维持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措施,节水灌溉技术因各国国情、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发展节水灌溉是未来农业灌溉的前进方向,是迈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必经之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灌溉因素影响较大,了解作物应对灌溉的生理响应机制可改善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为灌溉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灌溉现状,其次探讨了作物对灌溉的响应机制,以供参考。

  • 标签: 农业灌溉现状 节水灌溉 产量 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