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在对李中梓药学思想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其多部本草相关著作里都含有大量关于药物的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等特性及药物其他各种生效原因的论述等有关法象药理的内容。而法象药理流传至今,与传统中药性能理论有紧密联系,其科学性和价值至今仍是中医药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故结合李氏《宗必读》本草部分中的典型论述,试着探讨法象药理的相关内涵和意义,以期有助于当今中医药的更好继承和发展。

  • 标签: 《医宗必读》 李中梓 法象药理 学术思想
  • 简介:摘要氯胺酮作为两种对映异构(S-氯胺酮/艾司氯胺酮和R-氯胺酮)的外消旋混合物,是一种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自1994发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可以致发一系列精神活性反应以来,氯胺酮一直是精神障碍治疗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通过复习既往国内外的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综述了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风险收益,以期为未来该研究领域的临床实践与下一步学研方向提供初步循证指导。研究发现,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发挥抗抑郁作用涉及多种受体和小分子系统,结合既往文献报道,推测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或通由某种网状受体关联系统发挥抗抑郁作用,也即前期研究中提出的级联效应假设。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可以快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并可快速消除多种精神障碍出现的自杀意念,短期安全性尚可,长期安全性欠缺高质量研究安全性数据的支持。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方向的研究亟待进一步开展,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目前,大量关于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氯胺酮及其对映异构仍会持续成为抑郁症治疗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抑郁症 氯胺酮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10-2021.10月,3年内收治的阑尾炎性包块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25例,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和实验组(25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实验组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性包块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快速缓解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玻璃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平均年龄(55.6±9.6)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27例27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170)、屈光度(t=0.504)、AL (t=0.474)、logMAR BCVA (t=0.935)、裂孔直径(t=-0.3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0、4.640,P<0.001、<0.001);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0,P<0.001)。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0,P<0.001)。ILM覆盖组27只眼裂孔均愈合(100%,27/27 );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11.8%,6/51 )。2个组患眼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0,P=0.000)。结论与PPV联合ILM剥除比较,ILM覆盖手术患眼BCVA提高更多,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更低以及更好地保护RPE。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穿孔 视网膜脱离 内界膜剥除 内界膜覆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在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1~56岁[(41.5±12.1)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8.1±2.6)cm,软组织缺损面积(16.2±4.7)cm2。首先行骨感染灶清除、骨缺损区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填充,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治疗骨与软组织缺损。记录软组织对合时间、断端会师时间、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定疗效,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7个月[(17.9±4.5)个月]。软组织对合时间为48~155 d[(101.7±29.0)d],断端会师时间为55~167 d[(111.6±29.5)d],外固定时间为154~450 d[(322.9±86.3)d],外固定指数为31.1~61.5 cm/d[(40.8±7.5)cm/d]。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评定效果:优2例,良4例,中5例。AOFAS踝-后足评分为61~94分[(76.6±12.7)分],其中优3例,良2例,可6例。4例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会师端愈合不良,经Ⅱ期植骨后骨折愈合。患者均未因软组织缺损行游离或局部转位皮瓣修复。随访过程中无发热、创面流脓、软组织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载万古霉素骨水泥垫块治疗胫骨创伤后骨感染合并骨与软组织缺损并发症少,在骨延长的同时可同时实现软组织的闭合。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髓炎 胫骨 骨粘合剂 软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