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2017国际光学工程会(SPIE:InternationalSocietyforOpticalEngineering)国际遥感研讨会(SPIERemoteSensing)于2017年9月11~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

  • 标签: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会议总结 遥感
  • 简介:美国国际光学工程会(SPIE)第52届年会于2007年8月28~3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举行,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荷兰、韩国等发达国家及中国、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及商业代表数千人与会。大会分“光学工程和仪器”、“微光子”和“照明工程”3个领域,设立9个主会场、78个分会场进行交流,内容涉及了光学工程、仪器设备、光学应用、材料方法、遥感、大气环境等多个学科,还举行了光学遥感、摄影仪器与设备的展览。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新疆大学等单位的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陈怀亮、刘荣花与会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 标签: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 美国 年会 发展中国家 中国气象局 仪器设备
  • 简介:对气象的准确预报离不开大量的观测数据,观测数据越多越全面,时效性和准确性越高,预报的准确性也会越高。按传统的探测区域划分,气象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应急保障车等设施覆盖地面气象探测,人造卫星影像和高空探测气球等技术覆盖高空探测领域。而对1km高度范围内的低空气象探测还处于发展阶段。观测方法、观测技术的进步紧随现代技术发展。近年来低空飞行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气象观测、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机遇。本文探讨了将气象探测设备和无人机相结合,利用无人机机动性强,不受地域限制和成本优势,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气象服务。

  • 标签: 气象探测技术 气象服务 无人机
  • 简介:以无人机为平台的低空遥感是卫星遥感的有力补充,快速获取并批量处理航拍影像,最大程度体现低空遥感数据的高分辨率和高时效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从低空遥感的角度,介绍了无人机航拍影像的获取方法,并以渭河西安段无人机航拍影像为数据源,介绍了航拍数据的后期处理及专题图制作。由于无人机航拍获取的数据质量可靠、分辨率高、时效性强,因此在灾害应急、灾情调查、环境监测、土地利用调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低空遥感 航片 影像处理
  • 简介:陇南是我国西部开发的地区,必须实施人才战略与人才教育,加强人才培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分析人才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的针对性,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 标签: 人才教育 教育培训 用人机制 科学发展观 活力 优化
  • 简介:气象台站观测到的项目、数据都集中体现在气表上,近年来各台站实行了以计算机代替人工制作气象报表,计算机能够发现:最高、最低气压,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地温,最小相对湿度与各定时记录的矛盾:总云量、低云量与云.状的矛盾;能见度与天气现象之间的矛盾;天气现象与定时降水量的矛盾;各层地温误读等等错情。这既提高了报表制作质量,又减轻了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气象报表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 标签: 报表质量 优势互补 气象报表 台站观测 天气现象 制作质量
  • 简介:利用^14C的比度测定年代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对推动考古及古气候研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项工作是从Libby开始的,他创建了^14C年代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14C年代的原理是放射性^14C只存在于大气和一切与大气处于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中。一旦该物质脱离交换状态,^14C放射性不再得到补偿,只会按衰变规律降低。这样就可以按下列公式算出该物质的年龄,即:

  • 标签: ^14C 年代学 含碳物质 测定年代 衰变规律 放射性
  • 简介: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气候资料与气候信息的应用在大气科学领域中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最大。近年来实用天气预报的发展引人注目,但也未超过应用气候方面的进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变化,将应用气候推向黄金时代。应用气候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 标签: 气候学 应用 现状 美国 国民经济发展 大气科学
  • 简介: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近地面层微气象特征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 标签: 气象要素日变化 廓线 青藏高原 近地面层 风速 温度
  • 简介:依据宁夏环境地质、气候条件、水氟含量、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分析了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在回顾地方性氟病防治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只探求毒理剂量的氟引起机体微观变化,缺乏多学科间交叉印证,难以进一步阐明发病机理。应遵循生态原理,从环境与人类关系的作用、反作用和相互作用出发,采取相应的治本、干预、抗氟的防治措施,可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 标签: 生态学 环境 地方性氟中毒
  • 简介:2008年2月4日,86岁的美国气象学家里德在家中辞世。获悉这一消息,狄克(美国学术界都亲切地称里德为Dick)的老朋友Goody认为,里德的去世,标志着美国气象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许Goody的话并不能代表所有美国气象学家的观点,但至少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从美国传统气象向现代气象转变的历程的视角,评价这位强于天气诊断和分析,又快速接受数值天气预报并为之作出巨大贡献的跨越时代的气象学者,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准确的,而且在世界气象更广泛的领域也是有意义的。

  • 标签: 气象学家 学术生涯 数值天气预报 天气诊断 美国 学术界
  • 简介:面对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问题,运用服务营销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气象信息服务经营能力提升的营销措施,期望提升气象信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推进气象信息服务,实现永续经营。

  • 标签: 气象信息 服务 营销
  • 简介:第一届国际学校和大众气象教育会议1984年7月2-4日在英国牛津召开。会议由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主办,美国气象学会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协办。这3家机构也因此成为这一系列国际会议的连续主办或协办机构。会议获得了积极响应,来自24个国家的8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论文34篇。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在会议致辞中,

  • 标签: 国际会议 气象教育 国际学校 大众 海洋学 世界气象组织
  • 简介:基于风蚀起沙的物理机制,从微气象角度回顾了国内沙尘天气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沙尘天气过程近地面层微气象特征,以及湍流通量演变规律和湍流作用对沙尘暴过程参数化的影响。同时,结合国外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国内在沙尘天气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如:开展沙尘暴过程数值模式湍流参数化方案的分析及与卫星和实验观测结果的比对研究;获取沙尘天气过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垂直廓线的精细分布,加深理解不同沙尘天气演变规律及特征;加强不同沙尘源区土壤湿度对起沙阈值影响的研究;开展不同粒径土壤的起沙率以及沙尘通量廓线演变规律的研究等。

  • 标签: 沙尘天气 微气象学 湍流输送 卫星遥感
  • 简介:利用秦岭及其邻近地区76个气象台1961~2000年的旬降水量和NCEP/NCAR850hPa格点风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降水气候时空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秦岭地区多年平均汛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其间7月上旬和9月上旬先后出现两次降水峰值。该地区平均汛期降水量为403mm,占年总降水量的60%。秦岭南侧气候平均汛期降水量明显高于秦岭北侧,但秦岭南、北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从流场分析看,秦岭及其邻近地区的汛期降水既受西南季风,又受到东南季风系统的影响。合成分析表明,汛期降水量偏多(少)的年份通常对应于同期对流层低层研究区南侧偏南气流的增强(减弱)。回归分析发现,汛期中旬雨量增加与超前2旬索马里急流和热带印度洋西南气流增强。以及超前1旬及同期台湾附近距平反气旋的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秦岭 气候学 大气环流 旬降水
  • 简介:利用1971—2008年内蒙古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区之一;内蒙古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古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古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 标签: 高温天气 观测数据 气候学特征 环流类型
  • 简介:雷电危险度是反映雷电灾害危害程度的综合指标,本文利用大连地区ADTD型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雷暴日观测资料、雷电灾害调查资料、1679个防雷被检单位的检测数据及地形地貌等资料,基于可拓综合评估方法对大连地区雷电灾害危险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从影响雷电危险度等级的雷电活动特征、防灾减灾能力及待评估现状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估指标,基于现场调查建立了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可拓综合评估体系。利用关联函数和物元理论判定了雷电危险度的经典域与节域,基于熵值赋权法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大连地区雷电危险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通过实例验证雷电危险度等级综合评估方法的合理性。

  • 标签: 可拓学 熵值赋权法 雷电危险度 评估
  • 简介:利用北京大学校园地区PMIO质量浓度观测资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rn气象塔气象要素梯度和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2010年3月20-22日两次强沙尘暴过程微气象要素和沙尘参量的时空演变以及湍流输送特征,为理解北京地区强沙尘暴天气沙尘输送规律和微气象特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3月20-22日强沙尘暴过程前后不同高度温度先升后降,气压和相对湿度则相反。强沙尘暴来临时,高层风速先迅速增大,低层风速增加略有滞后,风切变明显加强,PMIO浓度最大值和风速极大值出现时间较吻合。强沙尘暴过境时,不同高度向下的湍流动量输送、向上的湍流热量输送和湍流动能明显加强。与3月21日非沙尘暴日相比,强沙尘暴过程湍流动量通量增加,有利于沙尘粒子的水平和垂直输送过程;由于冷锋过境,水平热通量增大;垂直热通量因白天温度垂直梯度减小而减小,夜间因逆温层被破坏而增加;水平湍流动能对湍流动能占主要贡献,垂直湍流动能仅占水平湍流动能的10%-25%。

  • 标签: 强沙尘暴 PMIO浓度 微气象学 湍流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