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标本条形码管理流程的使用,提高了中央运输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方法:通过对采用条形码管理流程收集的住院病人的标本与采用传统管理工作流程收集的住院病人的标本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每次收取标本的时间从2004年传统管理的26分钟减少到条形码管理2007年的13分钟,每天负责标本运输的人员从7人减少到5人,差错发生率从13件减少到4件,标本投诉从19件减少到5件,报告查询从64件减少到2件。结论:中央运输工作中使用标本条形码管理流程,提高了中央运输工作效率及医务人员的满意率。

  • 标签: 中央运输 标本条形码 信息管理
  • 简介:随着血管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从事神经内外科的临床医师越来越感觉到掌握和了解颅内动脉功能解剖的必要性。颈内动脉(ICA)是颅脑血液供应的重要动脉血管,其在颅段(入颈动脉管至颈内动脉分叉间)迂曲走行于骨性结构中或骨旁,且沿途发出诸多分支动脉。深入了解颈内动脉的走行方向和分段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颈内动脉分段方法的演变过程和新的分段方法等方面介绍颈内动脉的功能解剖

  • 标签: 颈内动脉 功能解剖 血管内治疗技术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内外科 脑血液供应
  • 简介:目的为比较内镜下与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差异。方法对9例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鼻-蝶窦入路进行解剖,其中4例行显微解剖,5例采用内镜下解剖,在内镜与显微镜下分别对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进行比较。结果在蝶窦内,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解剖标志以确定鞍底、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更易于向颅前窝底、鞍旁海绵窦和斜坡方向扩展。内镜与显微镜下的操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内镜经鼻-蝶窦入路鞍区及其周围的显露范围较显微镜下更大。

  • 标签: 蝶窦入路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学 比较
  • 简介:目的通过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探讨寰枕区解剖结构的特点,为深入理解和施行远外侧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6具(12侧)尸头寰枕区枕动脉走行与位置、椎动脉与枕后肌肉三角的关系,以及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位置;并于导航系统引导下测量寰枕关节磨除程度与手术视野显露的关系和后组脑神经在切口处的位置。结果经远外侧入路手术时,倒“U”形切口显露清晰、手术视野优于直线切口。6具(12侧)尸头枕动脉均走行于头夹肌的下方和头最长肌的上方;在枕后肌肉三角内均有椎动脉走行并于硬膜外发出肌支和硬膜支;11侧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硬膜内椎动脉.1侧起源于硬膜外椎动脉。寰枕关节磨除至根部可清楚地显露硬膜内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及第Ⅸ(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和Ⅺ对(副神经)脑神经,但距第Ⅻ对脑神经(舌下神经)的距离较远[(7.20±2.33)cm];磨除寰枕关节后1/3,至舌下神经和脑干腹侧的手术距离明显缩短[(6.50±2.31)c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3,P=0.008)。结论经远外侧入路施行延髓腹侧和腹外侧病变手术可清楚地显露下斜坡邻近区、延髓腹侧和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枕后肌肉三角内的椎动脉或起源于椎动脉硬膜外段的小脑后下动脉。对于舌下神经外侧病变无需磨除寰枕关节,需要时以磨除后1/3为宜,进一步磨除寰枕关节只能减少手术视野的深度而不能扩大显露范围。

  • 标签: 解剖学 局部 寰枕关节 椎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 标签: 颞下锁孔入路 显微解剖 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 牵拉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 标签: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 简介:目的对颈内动脉解剖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为海绵窦瘘显微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用12例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共24侧)观察,红色乳胶灌注的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尸头标本,对海绵窦段分支与及其相邻近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及和测量.收集50例海绵窦瘘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并介入拴塞治疗.结果海绵窦段在水平面上可观察到呈S形向前和向后形弯曲,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及McConnell背囊动脉是海面窦段主要的3个分支.最常见的2个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50例颈内海绵窦瘘患者均为外伤后,经介入栓塞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结论颈内动脉解剖复杂,颈内海绵窦瘘多见于外伤.经颈内动脉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海绵窦瘘,是近年来一种比较热门,发展较快,疗效较好的显微尖端技术.它和常规手术相比明显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效果明显,疗效可靠,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介入治疗 解剖学研究
  • 简介: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等因素都会影响垂体腺瘤的生长,因此,解剖结构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解剖学基础。

  • 标签: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解剖学
  • 简介:颅后窝是神经外科手术中相对困难的部位,传统颅后窝手术不要求严密缝合硬脑膜,不行骨瓣成形复位,常规放置外引流管。而现代外科微创理念要求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

  • 标签: 颅窝 解剖复位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举办的“第二十四届颞骨及侧颅底解剖训练班”将于2015年4月8~12日在上海新华医院举办,解剖班由新华医院吴皓教授、法国OlivierSterkers教授、意大利MarioSanna教授等做解剖指导并进行手术转播,欢迎各位有志于侧颅底外科的医师参加。

  • 标签: 颅底解剖 训练班 颞骨 上海新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 侧颅底外科
  • 简介:椎动脉系统作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在脑底面通过大脑动脉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椎动脉病变所导致的脑部病变与其结构特点具有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其解剖结构特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椎动脉系统 局部解剖学 影像学
  • 简介: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由Rathke’s囊演变而来,而神经垂体南漏斗演变而来。腺垂体包括结节部(漏斗部)、中间部和远侧部(前叶、腺部)。神经垂体包括正中隆起、漏斗茎(神经柄)和漏斗突(后叶、神经叶、神经部)。漏斗自视交叉与乳头体之间的灰结节下伸,呈中空结构,逐渐变细,延续为漏斗茎.同结节部合为垂体柄。正中隆起为漏斗后下部的隆起,是下丘脑与腺垂体间血管联系的重要部位。

  • 标签: 垂体 解剖 MRI 血供 蝶鞍
  • 简介: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MRI)和三维体积分析软件(Surgiplan)测定人体海马及杏仁核的体积.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日本人30名(男:女=16:14)作为研究对象.用TOSHIBA3.0T磁共振机对所有对象行MRI检查,层厚0.5mm,分别行T1、T2和质子加权的矢状、水平和冠状位扫描,在动态三维图象上勾画出海马、杏仁核轮廓图,输入Surgiplan工作站,用三维体积分析软件进行半自动分割分析,得出体积.结果海马平均体积:右侧(2895.0±300.2)mm3[男(3033.3±334.3)mm3,女(2687.5±298.4)mm3],左侧(2630.0±320.7)mm3[男(2683.3±323.5)mm3,女(2550.0±269.7)mm3].杏仁核平均体积:右侧(791.1±170.2)mm3[男(852.0±210.5)mm3,女(696.5±181.3)mm3],左侧(794.2±140.6)mm3[男(868.2±187.0)mm3,女(683.1±133.4)mm3].结论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分割分析技术和三维体积分析软件(Surgiplan)可以动态三维确认人体海马、杏仁核轮廓,进而准确测定其体积.

  • 标签: 海马 杏仁核 磁共振 三维体积分析软件 体积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床突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为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个甲醛溶液固定成人头颅标本上采用显微解剖观察床突间隙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3个国产成人尸头上利用冷冻铣切技术获得水平、冠状及矢状位0.05mm层面,在断面上连续追踪、观察床突间隙的解剖结构。结果床突间隙是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一个潜在的手术操作空间,床突间隙底的结构从前向后有视神经嵴、颈内动脉床突段和海绵窦前部的薄顶壁。外下壁是海绵窦外侧壁的延续,其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眼神经等向前进入眶上裂。冷冻铣切技术获得的0.05mm层面充分显示了床突间隙的解剖特点。结论显微和断层解剖方法相结合可以阐明床突间隙的解剖特点,为颅底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

  • 标签: 床突间隙 断层解剖 冷冻铣切技术
  • 简介:动眼神经在颅内走行复杂,周围毗邻重要结构多,在各种颅脑损伤、肿瘤及脑血管疾病手术中易受到损伤,熟悉动眼神经的解剖关系对颅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动眼神经的多种临床分段、走行和毗邻关系、血液供应作一综述。

  • 标签: 动眼神经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分析门诊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的缺陷因素,制定相应改进措施。方法:对护士进行培训,改进标本存放区域,应用信息系统代替手工书写标本标志,改进固定液取液装置,规范标本管理制度,改进标本处理流程等。结果:改进前后标本袋字迹不清、病检单字迹不清、患者名称不一致、标本质量不合格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进后标本处理、核对、发报告查找时间明显缩短,回执单丢失率少于改进前(P〈0.01)。结论: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降低了病理标本管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病理标本送检质量和工作效率。

  • 标签: 门诊手术室 病理标本 标本管理
  • 简介: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腰骶部脊神经后根的穿刺径路.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腰骶部脊神经后根进行解剖学研究;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对30例腰腿痛病人X-线及CT图片所示椎骨、硬膜囊与神经后根进行测量并分析,寻找一条安全穿刺脊神经后根的路径.结果尸体标本示脊神经前、后根分别位于马尾前、后部,后根较前根粗大,出硬脊膜后下行一段距离再出椎间孔,L3,4、L4,5、L5S1椎间隙的硬膜囊直径小于相应节段椎板间隙间距,且越低位者差距越大.病人测得的数据与标本相似,临床上从椎板间隙最宽处穿刺进针均能抵达相应的脊神经后根.结论经椎板间隙最宽处穿刺入路可抵达相应脊神经后根而不伤及硬膜囊.

  • 标签: 腰骶丛 脊神经根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观察眉间锁孔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眉间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结合局部解剖对12具(24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进行研究。形成约3.00cm×2.50cm大小骨窗,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选择1例典型鞍区脑膜瘤患者,施行眉间锁孔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骨窗显露范围,可见额极、额底、筛板、鸡冠、嗅沟、嗅束、蝶骨平台、鞍结节、前床突、后床突、小脑幕、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镰、上矢状窦、胼胝体、前连合和终板等组织结构;打开终板,可见第三脑室。测量双侧眶上孔(眶上切迹)之间距离为(45.92±5.86)mm;双侧滑车上切迹之间距离为(33.14±4.23)mm;鼻额缝至双侧内眦连线距离(16.25±1.52)mm;骨窗中心点至视交叉前缘中心点距离(64.30±3.20)mm,至鞍结节中心点距离(57.38±2.72)mm,至鞍膈中心点距离(67.04±2.89)mm,至终板中心点距离(66.18±3.79)mm,至前交通动脉距离(60.64±4.61)mm。1例患者施行眉间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眉间锁孔入路手术可较好地显露前颅底及鞍区中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推荐用于前颅底和鞍区中线附近病变的手术以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夹闭,具有切口小、骨窗小、创伤小、额叶损伤少、嗅觉易保留等优点,但也存在并发感染、脑脊液漏的风险,且不适用于脑肿胀患者。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颅底 尸体解剖 脑肿瘤
  • 简介:目的为眶尖部肿瘤、眶颅沟通瘤和海绵窦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眶上裂区的骨性结构、分区、硬膜结构特征及海绵窦的前部进行逐层显微解剖、观察、测量及分析.结果从颞极硬膜索带外侧缘到眶上裂神经血管共同鞘的距离为5.52+1.09mm.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切开Zinn腱环暴露眶上裂的中央区:(1)沿外直肌与上直肌和提上睑肌的起点间切开Zinn腱环;(2)沿外直肌和下直肌起点之间切开Zinn腱环.结论垂直于进入眶上裂硬膜的行走方向,紧贴眶上裂向着前床突方向剪开颞极硬膜索带(深度≤5mm),可以避免损伤在眶上裂外侧区行走的结构.切开颞极硬膜索带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泪腺神经.经上直肌与外直肌间切开腱环可充分显露眶上裂中央区的结构.翻开圆孔硬脑膜返折较卵圆孔处容易.

  • 标签: 眶上裂 海绵窦 显微外科 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