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嘉善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提示信息。方法对158例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的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方法进行YMDD突变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32例(20.2%)存在自然突变,其中发生YVDD突变22例(68.7%),发生YIDD,突变3例(9.4%),同时发生YVDD及YIDD突变4例(12.5%)。结论嘉善地区,未经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YMDD自然突变株。

  • 标签: 乙型肝炎 PCR YMDD突变
  • 简介:【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全球约有1/3的人群感染HBV,乙型病毒性肝炎会导致肝细胞受损,甚至进展为肝硬化或者肝功能失代偿。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以预防为主,而乙型肝炎疫苗则是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据统计,我国仍然有大约 2500万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7000万左右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本文对我国乙型肝炎感染现状及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综述,以为后期乙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研究现状
  • 简介:就中医而言,乙肝病毒是一咱外邪,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又称为疫病之邪,其产生由内与外因两方面组成。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 传染性
  • 简介:随着核苷(酸)类似物广泛、长期应用,HBV在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导致耐药基因突变的问题亦日益凸显。本文重点介绍了核苷(酸)类似物在抗HBV治疗过程中病毒耐药的产生机制、耐药率及耐药检测的方法。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组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的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检测效果
  • 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大国,HBsAg阳性率为9.75%(约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其中25%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无症状HBV携带中约90%的人其肝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但因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HBV聚合酶基因YMDD序列变异产生免疫逃避株病毒,是抗病毒药疗效差和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打破免疫耐受、防止免疫逃避株病毒的产生、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是治疗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治疗阳性 疫苗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的乙型肝炎康复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抗-HBs阳性患者9例。根据基线抗-HBs水平分为2组,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未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抗-HBs<100 mIU/mL的患者在化学治疗前接受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开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每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和HBV血清学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9例患者中6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为惰性B细胞淋巴瘤,1例为膜性肾病。7例患者抗-HBs≥100 mIU/mL,未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2例抗-HBs<100 mIU/mL的患者予恩替卡韦(0.5 mg/d)预防性治疗。1例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第3程利妥昔单抗治疗时抗-HBs效价由基线的21.27 mIU/mL降至6.33 mIU/mL;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第4程治疗后抗-HBs效价由172.25 mIU/mL下降至57.76 mIU/mL;1例膜性肾病患者随访1年复查抗-HBs效价由141.47 mIU/mL上升至328.98 mIU/mL;其余患者的抗-HBs水平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HBV DNA均为阴性。结论乙型肝炎康复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能出现抗-HBs效价下降。高效价抗-HBs对乙型肝炎康复HBV再激活可能有保护作用,此类患者可能不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乙型肝炎康复 乙型肝炎再激活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流行是一种传播性很强,且危害性很大的传染病之一。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伤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乙肝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几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主要与流行状况、卫生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及防治方法等有关。近年来,通过学专家的不懈努力,我国乙型肝炎流行学取得了新的成果。本文就乙型肝炎流行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乙型肝炎流行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 标签: 乙型肝炎流行病 传播病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C启动子近端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突变的重组HBV复制型质粒,以期阐明其在HBx增强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在野生型HBV复制型质粒和HBx表达缺失的HBV复制型质粒基础上构建HBV C启动子近端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突变的重组质粒。随后在HBV肝癌细胞复制模型和小鼠复制模型中进行质粒转染,提取细胞和小鼠肝组织的HBV复制中间体进行检测。结果在HBV复制型质粒的基础上成功构建HBV C启动子近端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突变的HBV复制型质粒。在HBV肝癌复制模型和小鼠复制模型中均发现HBx增强HBV的复制。突变HBV C启动子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以后,HBx对于HBV复制增强的作用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HBx增强HBV复制可能不通过肝富集转录因子和与HBV C启动子近端的结合位而起作用,其他肝富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在HBx增强HBV复制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富集转录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定点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乙肝的严重性,根据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估算,全世界HBsAg带毒有3.5亿;亚太地区有2.8亿;而中国就有1.2亿[1],占全世界HBsAg携带的1/3,占亚太地区的1/2.HBsAg流行率地区差异很大,在亚太地区中国为4.5%~17.9%,新加坡13.6%,菲律宾9.0%~15.0%,韩国12.3%,印度尼西亚5.5%,澳大利亚2.5%,而日本为1.3%.更为严重的是这些HBsAg携带一生中将有25%死于各种慢性肝病,全世界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100万,我国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30万,也占全世界的1/3,绝大多数与乙肝有关,充分证明乙肝对我国居民的危害极大.

  • 标签: 乙型肝炎 预防 病原学 乙肝病毒 基因结构
  • 简介:摘要通过对乙型肝炎流行学的分析及发病趋势,了解不同人群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策略依据;从近几年的人群乙型肝炎的流行研究可以看出,该病的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近年来对传染病的防疫工作卓有成效。

  • 标签: 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发病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的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抗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的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的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的抗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 标签: 拉米夫定 抗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性 YMDD变异 蛋氨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 PreC/C及S基因抗原表位的突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状态的影响。方法在横断面研究中,通过纳入3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巢式PCR-TA克隆-测序方法筛选与HBeAg血清学状态相关的HBV PreC/C和S基因突变。然后在纵向研究中(60例)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校正相关混杂因素,探讨HBV PreC/C及S基因抗原表位的突变与HBeAg状态之间的独立关系。结果在横断面研究中,64.4%的PreC/C突变和68.2%的S突变发生在抗原表位区。有10个突变(PreC/C50、55、79、84、103、126、145、184和s110、s213)与HBeAg阴性状态相关(P < 0.05)。在纵向研究中校正了年龄、性别、HBV基因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和PreC W28*突变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Tc细胞表位(PreC47-56、PreC117-125、s208-216)和Th细胞表位(PreC176-185)的突变是影响宿主HBeAg血清学状态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PreC/C区(PreC47-56、PreC117-125和PreC176-185)和S区(s208-216)表位的突变是影响宿主HBeAg状态的主要独立因素,提示这些抗原表位的突变可能参与HBeAg的血清学转换。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炎病毒,乙型 表位 突变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可以引起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疾病的转归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宿主、病毒因素及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疾病的进程。HBV基因突变导致病毒生物学特性改变是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突变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