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国家民委党组决定,为动员全国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有关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举全国之力,做好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委会于2006年4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备工作。来自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世界大会 工作会议 民族学 人类学 北京 专家学者
  • 简介:2000年3月13日至16日,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李传勋教授、秦相源教授、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阿平教授、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赵传君教授应俄罗斯阿穆尔大学邀请,出席了在布拉戈维申斯克举行的“远东区域经济与民族交往国际学术会议”。

  • 标签: 黑龙江大学 教授 研究中心 国际学术会议 主任 学者
  • 简介:古鲜卑人西出大兴安岭,取代了匈奴族在蒙古高原上的统治地位,并在北方诸族血缘、语言不断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匈奴语为主、掺杂了鲜卑语成分的混合语言,即后世的“突厥语”。而南迁阴山一河套地区的拓跋鲜卑其语言则较多地保留了“蒙古原语”——早期鲜卑语特征。古文献中,以东胡一鲜卑族裔建立的“柔然汗国”,其语言却沿着“匈奴化”的方向发展。“高车”、“回纥”以及今天楚瓦什人从语言上仍可看出与鲜卑族的渊源关系。“东胡一鲜卑”系语言不仅是“现代蒙古语”的祖语,也是遍布欧亚大陆的“现代突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鲜卑族早期历史 族名特征 东胡一鲜卑系语言 柔然 高车 回纥
  • 简介:本文对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展出的生活在东北边疆的满、朝鲜、蒙古、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锡伯等少数民族文化及生产生活习俗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揭示了狩猎民族的鱼皮文化、桦皮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基本内涵.

  • 标签: 黑龙江省 民族博物馆 民族文物 北方地区 少数民族 赫哲族
  • 简介:清朝的译馆分中央及地方机构四译馆、理藩院等若干种,翻译人员主要来自当时的京师国子监学、八旗官学、宗室官学以及府、州、县学。清代科举考试重视官吏双语能力,考试中特设翻译科,选拔翻译人才,朝廷对翻译、通事腐败纳贿、寻衅误国之事有严厉的问责制度。清朝时期,蒙古文翻译已有一定规模,除了直接翻译汉文小说以外,还通过满文翻译汉文小说。

  • 标签: 清代 蒙古文 翻译
  • 简介:北方民族鹰崇拜习俗,与其萨满信仰、文学艺术一道,形成独具特色的鹰文化体系。鹰崇拜文化起源于北方民族狩猎经济,渗透于北方民族萨满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各方面。古代北方民族不仅敬仰鹰的威严、勇猛,而且将其视为美的化身。从古至今,鹰频繁出现于文学、绘画、歌舞等艺术作品中。

  • 标签: 北方民族 鹰崇拜 艺术作品 文化
  • 简介:本文介绍的是夏龙江下游的土著民族的起源与现代生活状况。他们是女真人的后代,曾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是黑龙江下游的真正主人。现在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在水天一色的黑龙江入海口,在黑龙江下游的沼泽、密林中,土著人辛勤地劳作着。他们从事渔猎生产。他们对外国人说俄语。除了尼夫赫语属古亚细亚语之外,其余几个民族——那乃人(赫哲人)、乌尔奇人、乌德盖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全操满语,属满—通古斯语族。

  • 标签: 奥罗奇人 尼夫赫人 乌德盖 那乃人 乌尔奇人 黑龙江
  • 简介:锡伯语文是满语文的继续,但随着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在满语文的基础上,形成于锡伯语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密切,锡伯语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双语教育成为锡伯族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汉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广大群众所共识。锡伯语文的发展表现出几个很明显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锡伯语文呈现较明显的衰落趋势,这是客观规律。但是,语言的消亡,并不等于民族的消亡,民族的消亡是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的消亡,仅仅是一种工具的消失,亦仅仅是民族的四要素之一。

  • 标签: 锡伯族 语言文字 发展趋势
  • 简介:乾隆皇帝对满语文的保护、规范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乾隆帝敕修辞书20余种,这些辞书在文种的增多,标音项目的增设和词语规范等方面较前期辞书有进一步发展,为满语语音学,词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乾隆 民族语文 辞书 语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