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者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做镜像处理,得出诊断,评估不对称性下颌骨两侧的差异特征,据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下颌点宽度(Go-W)、髁突顶点高(Co-H)及下颌角度(Ag)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下颌骨两侧各指标测量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0例先天性下颌不对称肥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9岁。术前三维模型测量结果显示其下颌骨一侧下颌升支更长(长侧),另一侧下颌更向外侧突出(突侧),采用改良的下颌截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长侧的截骨线高度为突侧截骨线高度+两侧高度差,突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为长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两侧宽度差。术前颏前点和颏下点均远离下颌骨长侧,而偏向突侧。下颌骨两侧标记点的高度、宽度及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o-W、Co-H、Ag不对称差值最大,可用于评价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下颌骨长侧Go-W、Co-H、Ag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10±2.05) mm、(12.84±2.96) mm、(-17.75±5.16)°,突侧上述3个指标差值分别为(4.24±1.64) mm、(10.95±3.25) mm、(-14.87±5.14)°,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下颌骨双侧上述3个指标不对称差值分别为(-0.32±2.30) mm、(-0.02±0.37) mm、(-0.01±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不对称肥大可通过患者术前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设计,精确测量下颌骨两侧的差异,并能有效指导手术方式,提高患者双侧下颌骨的对称性,面部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截骨术 计算机,模拟 下颌角不对称肥大 数字化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骨性Ⅱ类错伴高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骨性Ⅱ类错伴高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t=7.60,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t=2.56,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t=3.54,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t=-2.73,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t=-3.23,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2(t=-2.80,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t=-2.14,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t=-2.37,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Z=-2.76,P=0.006)、关节结节显著增加1.50°±2.40°(t=-2.44,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t=2.31,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t=3.58,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r=-0.48,P=0.031;r=-0.47,P=0.035)。结论骨性Ⅱ类错伴高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年人(19-44) 高角 垂直向高度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P<0.05)。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 标签: 截骨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颌角肥大 数字化手术导板 三维打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下颌入路穿刺茎乳孔面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面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共82例,其中男27例,女55例,年龄24~85(59±11)岁。根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3组:乳突前入路组(A组,n=35),乳突后入路组(P组,n=25),下颌入路组(M组,n=22)。比较3组患者术中穿刺时间、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温度及该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以及术后1 d面瘫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P组、M组术中穿刺时间分别为(31.0±4.9)、(31.9±6.5)、(35.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M组穿刺时间长于A组与P组(均P<0.05)。3组患者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分别为(0.5±0.2)、(0.4±0.1)、(0.3±0.1)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组最小刺激电流小于A组与P组(均P<0.05)。3组患者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的温度分别为(78.6±8.1)、(76.6±8.3)、(67.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组温度小于A组与P组(均P<0.05)。3组患者终止治疗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术后1 d面瘫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有效,下颌入路疗效更佳。

  • 标签: 面神经 面肌痉挛 射频热凝 茎乳孔 CT引导
  • 简介:摘要小阴唇肥大是一种女性常见的外阴发育畸形,不但影响会阴部外观形态,而且因其不易清洗产生异味、摩擦引起疼痛不适、影响尿流方向、性生活质量,给女性心身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女性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女性对外阴部形态认识和感观美学意识迅速提高,会阴部整形美容手术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解决小阴唇肥大引起的功能障碍和美学缺陷。研究表明,非手术方式,如双极射频和激光治疗可填补女性追求小阴唇美学和功能改善,而无需手术治疗的空白。

  • 标签: 小阴唇肥大症 弧形切除术 楔形切除术 去表皮缝合术 双极射频
  • 简介:摘要儿童腺样体肥大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鼻内镜和X线检查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腺样体评估方法,两种检查方法对腺样体肥大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相关性。鼻内镜检查不但可以观察腺样体情况,还可以了解腺样体与周围解剖结构毗邻以及鼻腔情况;而X线检查仅能了解腺样体体积。对于因上气道梗阻就诊并怀疑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建议优先考虑硬性鼻内镜检查评估腺样体情况。若患儿不能配合鼻内镜检查,可考虑X线检查。本综述着重于探讨鼻内镜和X线检查技术在腺样体肥大评估中的使用情况,便于主诊医师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估手段。

  • 标签: 儿童 腺样体肥大 内窥镜检查 X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阴唇不同肥大类型及肥厚程度患者采取个性化治疗术式的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71例小阴唇肥大患者,年龄18~38岁,平均26岁。根据患者肥大类型及肥厚程度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术后对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对小阴唇形态进行随访。结果71例患者除1例患者出现术后血肿,经积极治疗后无皮瓣坏死,1例患者术后小阴唇远端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好转;其余患者小阴唇组织血运均良好,无坏死,术后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6个月,小阴唇外形自然,双侧对称,切口瘢痕隐蔽,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对形态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根据小阴唇肥大程度、具体形态、患者心理期望值进行相应的术式选择,可达到术后小阴唇两侧对称、形态美观的美学标准,满足患者正常生理功能及美学要求。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小阴唇肥大 小阴唇缩小术 楔形切除法 边缘切除法
  • 简介:摘要探讨边缘弧形切除术及楔形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阴唇肥大的效果。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对小阴唇肥大患者32例(年龄19~38岁,平均29岁)用边缘弧形切除术(40侧/20例)和楔形切除术(21侧/12例)治疗,术后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随访。32例患者对术后效果均满意,均未出现明显瘢痕增生、感觉异常、性交痛等不适。楔形切除术暂时性症状(肿胀、瘀斑、疼痛等)发生率略高于边缘切除术(P<0.05),在瘢痕、伤口愈合不良、出血发生率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小阴唇缩小术式各有优缺点,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小阴唇肥大 小阴唇缩小术 边缘弧形切除术 楔形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白介素-4(Interleukin 6,IL-4)及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LTC4)与腺样体肥大患儿肥大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腺样体肥大程度判断标准将患儿划分为轻度组(n=31)、中度组(n=41)及重度组(n=36)。对比三组患者血清TNF-α、IL-4及LTC4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NF-α、IL-4及LTC4与腺样体肥大患儿肥大程度的关系。结果 三组TNF-α、IL-4及LTC4水平对比: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

  • 标签: 腺样体肥大 TNF-α IL-4 LTC4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白介素-4(Interleukin 6,IL-4)及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LTC4)与腺样体肥大患儿肥大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根据腺样体肥大程度判断标准将患儿划分为轻度组(n=31)、中度组(n=41)及重度组(n=36)。对比三组患者血清TNF-α、IL-4及LTC4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NF-α、IL-4及LTC4与腺样体肥大患儿肥大程度的关系。结果 三组TNF-α、IL-4及LTC4水平对比: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

  • 标签: 腺样体肥大 TNF-α IL-4 LTC4 相关性
  • 简介:摘要发生于下颌骨的表皮样囊肿罕见,容易误诊,目前多为病例个案报道。笔者报道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口腔医院收治的2例下颌骨表皮样囊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 标签: 表皮样囊肿 下颌骨 诊断
  • 简介:摘要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并发症。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一般人群增加2~3倍,既往传统的手术治疗并不能使死亡风险回归正常,术后仍有40%~50%的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未缓解,这和患者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随着治疗药物的增多,已证明长效生长抑素受体配体(somatostatin receptor ligands,SRLs)、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GH receptor antagonist,GHRA)等药物可有效控制患者生长激素水平,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本文对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及不同治疗方式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死亡率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端肥大症合并症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分析15例肢端肥大症合并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治愈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66%。结论:选择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奥曲肽在肢端肥大症合并症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是一个划时代的进展。肢端肥大症合并症患者临床依从率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 标签: []肢端肥大症合并症 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P=0.012),向近中倾斜10.24°±18.82°(P<0.001)。患者治疗前ANB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53,P=0.071)。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 标签: 下颌第三磨牙 减数治疗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骨缺损可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恢复重建下颌骨外观及功能是修复重建外科医生不懈的追求。目前,下颌骨重建术后外观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者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影像评估,但均存在不足,尚无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外观评估方法是下颌骨重建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该文通过回顾下颌骨重建的发展历史,综述不同学科对面部轮廓的评估方法与技术手段,旨在为下颌骨重建后的外观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外貌,身体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