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肌间神经阻滞和联合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肌间、腋路联合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股间沟 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定位肌间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需要进行肌间神经阻滞下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的麻醉方式,研究组采用B超定位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麻醉方式患者的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镇痛的维持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7.5%,参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为优者所占比例为47.5%,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97.5%,参照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80.0%,对比P<0.05。结论采用B超定位肌间神经阻滞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阻滞效果,对其手术期间的管理也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B超定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传统麻醉、超声引导麻醉的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利弊。方法从2015年5月筛选患者,以手外科收治的择期或急诊手术患者入组,截至2016年12月,入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传统组、超声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手法解剖定位麻醉以及超声引导麻醉,对比阻滞与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低于传统组,超声组超声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效果Ⅰ级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传统组麻醉满意度分级对比差、优率、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出现1例刺破血管。结论超声引导肌间入路神经阻滞麻醉相较于传统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加速阻滞起效速度,提高阻滞效果,但不会影响麻醉效果评价。

  • 标签: 臂丛神经 阻滞麻醉 肌间沟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B超定位肌间勾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勾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B超 神经刺激仪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声引导锁骨血管旁阻滞和超声引导肌间阻滞两种不同方法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5月~2013年2月我院12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行超声引导锁骨血管旁阻滞;对照组行超声引导肌间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效果、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成功率、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动脉旁阻滞方法,因为有锁骨动脉的指引使其定位迅速、准确,是一种安全、快速、简便、阻滞更完全的入路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锁骨下血管旁间隙 臂丛神经 肌间沟法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统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2022年9月-2023年11月,选择上肢手术麻醉患者80例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神经阻滞,观察组40例采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均可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发挥作用,后者麻醉效果及麻醉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传统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麻醉 麻醉优良率 不良反应率
  • 简介:目的:对超声引导肌间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肌间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肌间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异感法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拟行上肢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20)和超声组(n=20),其中实施传统异感法神经阻滞麻醉者为传统组,实施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者为超声组。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3h、6h、12h、24h患者疼痛程度。 结果 超声组麻醉实施操作时间较传统组长,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传统组快,在术中麻醉效果上超声组较传统组优良率更高,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h、6h、12h疼痛评分中,传统组均高于超声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肌间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择选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90例采取肌间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麻醉医师职称分别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三组各30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肌间法实施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理想,适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 标签: 肌间沟法 神经阻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的特点,以更好地为上肢损伤修复手术服务,减轻病人痛苦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方法近10年来,我科对202例上肢损伤患者行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结果184例效果佳,15例效果较差需加用辅助麻醉药,1例无效,操作时刺破血管2例,气胸及神经损伤无一例发生。结论采用细针操作法能减轻术中、术后病人的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佳。能更好的配合外科医师的工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超声引导经肌间入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0例接受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周各25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经肌间入路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肌间入路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2.00%,对照组优良率为64.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的辅助,经由肌间入路神经阻滞具有满意的麻醉效果,为手术的顺利时候奠定良好基础。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肌间入路神经阻滞(ISBPB)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诊且行ISBPB的72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纳入36例,行解剖定位ISBPB)、观察组(纳入36例,行超声引导ISBPB),评价组间麻醉相关参数、麻醉效果。结果:(1)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剂量更少,P

  • 标签: 超声 引导 肌间沟入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共计选取研究对象78例,均需在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将比较超声引导肌间入路神经阻滞麻醉与盲穿刺神经的麻醉效果,需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并分别使用以上两种不同麻醉方法,比较具体麻醉效果。结果:据研究结果看,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P<0.05);同时观察组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84.41±22.27)s、(12.63±6.07)min,反观对照组分别为(366.16±28.47)s、(15.27±7.11)min,相比之下观察组以上指标更优(P<0.05);另外,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均出现并发症情况,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P<0.05)。结论:上肢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肌间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显著提高麻醉效果,提高麻醉操作效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上肢手术 超声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干阻滞(STB)与肌间神经阻滞(IS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ISB+全麻组(IG组)和STB+全麻组(SG组)。IG组和SG组分别在颈5、6神经根之间和上干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药30 min后,记录SpO2和膈肌活动度,记录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瑞芬太尼或去氧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记录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患者清醒后进行VAS评分,术后24 h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与IG组比较,SG组阻滞后SpO2降低幅度减小,膈肌活动度升高,膈肌麻痹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降低(P<0.05),瑞芬太尼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SB相比,ST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还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

  • 标签: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 简介:周围神经阻滞由于操作简单、阻滞区域小,对机体的生理干扰小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但常有阻滞不全和多种因素影响安全等问题。关键就是目标神经定位。纵观历史,由最初“体表解剖标志”盲目探查,到目前“体内结构可视化”精准定位,区域麻醉技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都很大的提高,区域麻醉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现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臂丛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定位行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拟在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联合神经阻滞:Ⅱ组运用传统方法行联合神经阻滞阻滞后30min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对2组患者神经阻滞实施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0.1±2.8)min和(12.9±1.8)min,Ⅱ组阻滞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1.5±2.7)min和(14.6±2.2)min,I组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均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损伤、气胸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联合神经阻滞成功率更高.阻滞实施更快。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椎旁神经阻滞与肌间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分别予以肌间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颈浅神经阻滞,对比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椎旁神经阻滞+颈浅神经阻滞麻醉后,患者各时间段心率、无创血压呈良好趋势,麻醉优良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相比之下行肌间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的患者情况则较差,呈现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锁骨骨折手术而言,椎旁神经阻滞+颈浅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应用价值明显,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引导肌间入路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超声引导肌间入路神经阻滞,对照组42例,接受超声引导肌间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X2=10.530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麻醉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采取超声引导肌间入路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