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炳文教授在为该书撰写的《序》中写道:“明代的法律制度是非常应该认真研究的。《明史.刑法》作为记载明代法律制度的集成之书,给我们提供了有关明代法律制度演变、实施的大致轮廓,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史实错误、律条疏漏、案例讹传等,这种疏漏和讹误无疑对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误导和障碍。因此,纠正《明史·刑法》的讹误,补充其遗漏,

  • 标签: 《明史·刑法志》 南炳文 明代 法律制度 中国 书评
  • 简介:本文对《元史·刑法》的来源问题进行了重新检讨,在指出《元史·刑法》来源于《经世大典·宪典》的同时。又以《宪典》的一段佚文同《刑法》进行比较,探讨了前者是如何被删削成后者的。此外,本文认为,《刑法》(即《经世大典·宪典》节文)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大元通制》,无论是从取材范围还是从截止时间而言,前者的内容都远比后者要更广泛。

  • 标签: 《元史·刑法志》 《经世大典·宪典》 取材范围 元朝 法制史 中国
  • 简介: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 标签: 《七略》 《汉书·艺文志》
  • 简介:汉书》断代史的体载是史学的创新。在十部分采用了通史形式,是“断”和“通”完美的结合。通古今的十扩大了记事范围,保存了丰富的内容。经世致用的写作目的使十体现了作者宣扬汉德、针砭时弊、匡正汉主的思想。

  • 标签: 《汉书》 断代史 十志部分 通史形式 《五行志》
  • 简介:摘要班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一书,开创我国纪传体断代史撰写的先河。其中的《地理》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学专著,这对以后正史中的《地理》和历代的方志、总有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班固 地理志 影响
  • 简介:汉书·艺文》的编次反映了当时的学术等级,有着明鲜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作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思想。《汉》编次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对图书总目的分类上,也体现在子目的分类上。

  • 标签: 汉书·艺文志 编次 价值取向
  • 简介: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的《汉书·地理》记载西汉设县数目总数是1587个。但《汉》正文所列县名总数只有1578个,尚有九县脱漏。本文利用秦汉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补考《汉》所缺九县。

  • 标签: 《汉志》 设县 文物
  • 简介:汉书·艺文·诸子略》载诸子十家,而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从而使得小说家自诞生之初就蒙上了"不可观"的影子,然究竟小说家是如何诞生的?本文从《汉》出发探究小说家的起源,并对《汉》所载小说家进行分析。

  • 标签: 小说家 起源 《汉书·艺文志》
  • 简介:汉书·五行》记述自春秋至西汉末年自然灾异现象和汉代儒生与方士对灾异的阐释。因该所记内容充斥大量五行灾异思想,使该自著述以来受到历代诸多学者评判,但因《汉书·五行》是班固对当时社会意识的记述,历代学者也认为该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历代关于《汉书·五行》研究的一些问题,并对有关研究论著作了评论。

  • 标签: 汉书·五行志 古代文献研究 评述
  • 简介:汉书·五行》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记述阴阳灾异的史志,自问世以来,历代不乏评论和研究者。文章试对《汉书·五行》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总结分析出该的基本研究范式,以此来展望未来该的研究发展趋势,以期对学者有所裨益。

  • 标签: 《汉书·五行志》 古代文献研究 研究展望
  • 简介:班固的《汉书·艺文》源于刘向及其子刘歆的《七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中多处引用《周易》,并尊《周易》为“五经之原”,充分体现了汉初《周易》在学术界及思想界的重要地位,从中还可看出《周易》在汉初已成为儒家立论言说的理论基础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万方之略”。

  • 标签: 班固 刘向 刘歆 艺文志 周易
  • 简介:人类的历史,大部分依赖文字的记录得以流传保存。随着书籍制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成果以书籍的形式得以记录。有了文字的记录,便有了以记录书籍为主要内容的图书目录的产生,即后世的艺文或是经籍。从现存历史记载可知,我国最早

  • 标签: 汉书·艺文志 史志目录 图书分类 经籍 图书目录 诗赋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班固的《汉书·地理》中,楚地历经时代更迭,其山川风俗与地域变迁,可略探其脉络。据《汉书·地理》所载,汉时楚地地域范围北至荆山,南至衡山,囊括长江、汉江、云梦泽等水域,有南郡、南阳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汉中郡、汝南郡九个主要行政区域。楚地水系众多,以长江和汉江为母亲河,沿周边支流辐射,几乎每一郡县都有一条河流,有明确记载的较大河流三十四条,其中行程过千里的有六条;这里还是盐铁兼收的鱼米之乡,物产十分丰饶。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楚人形成了无千金之家的理财观和“信巫鬼、重淫祀”的鬼神观,与当时中原之地的礼俗有较大不同。

  • 标签: 《汉书·地理志》 楚国 风俗
  • 简介:汉书·艺文》“诸子略”著录的“《东方朔》二十篇”,学术界认识不一。本文认为这20篇不是东方朔“陈农战强国之计”的上书,而是东方朔的作品集,但这20篇并不是东方朔全部作品的结集;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东方朔作品的选集。

  • 标签: 《汉书·艺文志》 《东方朔》二十篇 选集
  • 简介:"成相杂辞"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先秦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影响了文人的创作.从现存作品看,"成相杂辞"主要产生在楚国东部,和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现存成相体,大都以格言谚语集锦为其形式,以道德教化为其内容,用赋诵的方式传播."隐"和古代的巫史关系密切,由巫转述的神的预言谶语大多是以叶韵的隐语形式表现出来.到了战国游士和俳优手中,"隐"为纵横策士资为谈助,更成了俳优侏儒亲近讽喻劝谏国君的工具.隐语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根植于古老民族的原始文化歌谣.隐语从神的警告变成人的讽喻,就和"谐"合为一体.谐语大都以人的缺陷作为嘲笑的对象,渐变为诙谐调侃的杂赋.

  • 标签: 成相杂辞 民间文艺 格言形式 隐语 巫史预言 嘲谑调侃
  • 简介: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郡国》在河内郡修武县下刘昭注日:“史记日:‘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针对“太行道”一词,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却断作“太行道”。(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四十四年)二书标点有异,孰是孰非,值得一辨。

  • 标签: 《〈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 标点符号 校勘 “太行道”
  • 简介:汉书·艺文·方技略》(以下称《汉》)著录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效《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经、经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教书的方法。

  • 标签: 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 医经 方技略 经方 扁鹊
  • 简介:汉书·艺文》由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在扬雄赋的著录上,班固在《七略》原四篇赋的基础上增补了八篇,本文就这十二篇赋的篇名和刘歆、班固各选扬雄赋为哪几篇作考论,从而看出刘歆和班固著录扬雄赋的标准之差别,感受二人不同的文学观。

  • 标签: 刘歆 班固 扬雄赋 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