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以礼治为中心为主体,以法治为辅助手段,以实现德治为治理的最高目标,将礼治与德治、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典型的社会综合治理特征的治国思想。法治是治理的底线与红线,是社会治理的强制力量,法治依靠他律和强制;礼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体力量,主张自治与强制相结合;在法治、礼治的基础上通过德治达到天下大治则是社会治理所向往的理想目标,德治主张自觉自律与自治。《周易》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治理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易》 礼治 德治 法治 社会治理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又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探索习近平政德思想形成脉络,不仅有利于领导干部“立政德”,而且更能全面正确理解其德治思想的深刻内涵,推动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本文尝试以习近平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和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讲话或著述为基础,粗浅梳理了习近平政德思想的形成脉络。

  • 标签: 德治思想 习近平 脉络 思想发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 党员领导干部
  • 简介:德治思想,即“运用道德的政治手段实现政治的最终道德目的”是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中最终的价值归依。以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为切入点,考察殷周之际德治思想的构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德治思想的构建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殷商的神本文化——人的价值主体的缺失;用初的敬德保民——人具有了独立的价值主体;西周的礼乐文化——人的类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殷周之际统治阶级从神权政治转向德治与礼治,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标签: 殷周 德治思想 主体意识 类意识
  • 简介:管理方式,是指企业管理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而最好的管理方式,最高的思想境界,是以德容人,以诚待人。何以故?德是企业管理的根本也。德是人们心灵深处抒发的良知良能的天性,即是善业潜能转化为显能善行的标志。古人云:“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足也。”又云:“富润屋,德润身。”“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古住今来,圣贤或有德行的人,用崇高的道德和循规蹈矩的善法,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标签: 德治 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 思想境界
  • 简介: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道德治理承担着“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发挥着调整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社会作用。新加坡在道德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通过对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公共秩序三个方面道德治理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整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与参考。

  • 标签: 新加坡 道德治理 道德建设
  • 简介:德治观念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观念,浸染于其中的法律观念也带上了浓郁的德治特色,先教后刑、"刑期于无刑"、"以伐辅德"均是这一特色的体现.此外,伦理观念与法律的结合及对德、刑的灵活运用,也是先秦法律观念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色最终也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

  • 标签: 早期国家 夏商周三代 国家观念 法律 德治
  • 简介:为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中央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纲要》要求,通过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全体人民中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

  • 标签: 宗教道德 “以德治国”服务 治国方略 公民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随后,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的明确提出,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与先进文化关系的论述,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以德治国”的目的标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标签: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先进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正>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的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然而,由于文化历史渊源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这种“政、伦合一”在东西两大领域内又各具特色;并且这差异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孔子那里“仁”与“礼”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形成了宗法制度前提下的德治主义;而在柏拉图那里,在“善”的绝对信念下,通过以“正义”为主的诸种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则构成知识论基础上的伦理政治。

  • 标签: 柏拉图 伦理政治 孔子思想 德治主义 正义 道德规范
  • 简介:我国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这在全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社会各界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治国方略,深感这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安邦定国的一大法宝,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结晶。“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必将使我国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征途上展示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 标签: “以德治国”方略 功效 佛学 第三代领导 江泽民同志 发展时期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关键在于对德治内涵的界定。与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不同,以德治国不是将某种特定的道德观强制在社会推行,而是一种示范性的伦理观,这种道德观尊重道德主体在道德上的追求与选择,它以法治为前提,强调社会主体的自主性,并倡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和实践的竞争。

  • 标签: 法治 德治 法治的道德性 以德治国
  • 简介:德治校的目的.是为了学校内部的和谐与发展.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时代精神.让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

  • 标签: 以德治校 时代精神 道德建设 法制建设
  • 简介: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法相济,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给德治以公度,给法治以良心,才能防止德治蜕变为人治、法治蜕变为权治。当代中国,熟人社会、人情社会的交往实践正逐渐减少,而陌生人社会、规则社会的交往实践正日益增多,社会交往实践的变化给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机遇。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要适应社会交往实践方式的变化,分别情境,各用其所,使情不越法、法不伤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 标签: 德治 法治 人治 交往实践
  • 简介:大学精神是以至善为特征的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是大学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综合体,不仅反映着大学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而且规定着大学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发挥大学精神的能动作用推进社会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够推动大学参与塑造社会伦理实体,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的道德教育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行为,培育社会道德主体。

  • 标签: 大学精神 伦理 道德 价值 至善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道德治理究竟"治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此后,道德治理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由此,道德治理问题更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部门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道德治理 内在统一 范式 伦理 经济 极端个人主义
  • 简介:“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的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的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者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 标签: 《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书评 德治理论 李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德治国
  • 简介:仅两万言的《论语》以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的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和怎样治国。修身之本在于求仁,而至君子,治国之道在于“为政以德”,而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为政以德”...

  • 标签: 为政以德 《论语》 理论价值 为政者 孔子 德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