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SARS冠状病毒(SARS-CoV)N蛋白与CYP4F3的相互作用。方法:应用免疫共沉淀、GST—pulldown、BIACORE实验验证SARS—CoVN蛋白与CYP4F3的相互作用。结果:SARS—CoVN蛋白与CYP4F3能够相互作用,BIA-CORE实验证实CYP4F3与SARS—CoVN蛋白的亲和常数为Ko=4.3×10^-11。结论:SARS—CoVN蛋白与CYP4F3在细胞内、外均能形成复合物,这为进一步探讨SARS—CoVN蛋白在SARS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SARS冠状病毒 N蛋白 CYP4F3 相互作用
  • 简介: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N蛋白对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检测分析144例SARS患者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含量在发病后的变化;将小鼠随机分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SARS-CoVN蛋白,连续给药9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SARS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随发病时间有升高变化(P〈0.05),在发病40d前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超标的病例数占本时间段内的病例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而且超标的含量也明显升高。SARS-CoVN蛋白使小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甘油三酯含量在39和51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含量在21和39d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ARS-CoVN蛋白可以升高小鼠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其升高最为明显的时间段与SARS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时间段基本一致。由此推测,SARS-CoVN蛋白可能是促使SARS患者发病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冠状病毒 N蛋白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 简介:在感染人类SARS病毒株中尚未发现具有抗体依赖的病毒入侵增强作用的抗体。该抗体作用因能影响疫苗抗病毒能力甚至会加重疾病,而一直备受疫苗研制者们的重视。迄今为止,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并未在感染人SARS-CoV病毒株系中发现,这也许能减轻人们对疫苗这种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产生的忧虑,但在该类疫苗投入使用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动物模型试验。

  • 标签: 病毒入侵 病毒抗体 SARS-COV 加速 增强作用 疫苗研制
  • 简介:目的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用于E2蛋白功能、开发CSF新型疫苗以及建立相关血清学诊断方法等研究。方法采用RT—PCR扩增CSFVE2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将该基因插入到pFast—BacHTA载体中,构建重组转座载体后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质粒后转染sf9昆虫细胞,传毒3代,对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功克隆CSFVE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为1119bp。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表达E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表达蛋白能够被CSFV标准阳性血清识别。结论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中的成功表达了CSFVE2蛋白,与CSF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性。

  • 标签: 猪瘟病毒 E2基因 杆状病毒 表达
  • 简介:利用DNA重组和细胞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分别获得了P7.5启动子和P11启动子单独带动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和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含有P7.5和P11启动子分别带动一个HBsAg基因(正反两个插入方向)的四种重组痘苗病毒,比较了它们对HBsAg表达的影响。含P7.5启动子的比含P11启动子的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HBsAg水平更高些;在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P7.5和P11两个启动子分别带动HBsAg基因时,两个启动子同向转录表达的HBsAg水平较低,而两个启动子又向转录时表达的HBsAg水平较高,但均没有单一P7.5启动子带动的HBsAg基因的表达水平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重组痘苗病毒 启动子
  • 简介: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可加深对SARS病原学的了解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加速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建立、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疫苗的开发,同时也有助于给该病一个更精确的定义。可以说SARS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但是SARS研究的瓶颈问题,其应用更是贯穿SARS研究的整个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报道有4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食蟹猴、绒猴、非洲绿猴)和6种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豚鼠、田鼠、仓鼠、转基因鼠),以及雪貂、家猫等可以作为SARS动物模型用于实验研究,并已经开始利用动物模型进行疫苗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本文就已报道的各类SARS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根据动物模型和SARS患者的比对,提出动物模型建立的技术要点。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动物模型 病理 冠状病毒
  • 简介:芬兰耐思特石油公司9月8日宣布已开发出一种新型生物柴油,比以往的生物柴油更加清洁,可以使用的原料也更广泛。生物柴油是利用生物物质制成的液体燃料,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通常与传统柴油混合使用,以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废气排放。

  • 标签: 生物柴油 开发 芬兰 发动机性能 石油公司 液体燃料
  • 简介:RobertsA等人为了评价疫苗和抗SARS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建立了金黄地鼠小动物模型。他们用滴鼻的方法用SARS病毒感染了5周龄金黄地鼠。根据检测结果,SARS病毒在肺脏和鼻甲骨中以高滴度复制。下呼吸道的病毒滴度在攻毒第2天达到高峰,第7天后消失。在攻毒后第14天,在部分地鼠鼻甲骨检测出有低滴度病毒复制。病毒在攻毒早期就在上呼吸道复制,病理检查发现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随后引起炎症反应,局部硬化,病毒被清除,肺组织最终被修复。

  • 标签: 金黄地鼠 病毒感染 SARS病毒 动物模型 检测结果 病毒滴度
  • 简介:通过对平菇孢子dsRNA检测、单双杂交和单单杂交,从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2个方面来研究平菇病毒dsRNA的传播途径,结果表明:病毒dsRNA通过孢子垂直传播的几率很小,通过细胞融合的水平传播几率相对比较高,在实际生产中平菇病毒dsRNA的主要传播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平菇 dsRNA病毒 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 简介: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广泛存在于病毒、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内。mi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配对,对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表达调控,在生物体的发育、增殖、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与病毒介导的肿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尤其在调控乙肝病毒介导的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介导的宫颈癌及EB病毒介导的鼻咽癌、淋巴瘤等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病毒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miRNA表达谱出现时间与空间上的改变,其表达调控成为近年来病毒致癌的研究热点。我们简要综述病毒致癌相关miRNA的研究进展。

  • 标签: MICRORNA 病毒 致癌
  • 简介:目的为建立SHIV艾滋病动物模型提供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将新合成的SHIV-XJ02170病毒适应猴体,并增强其毒力.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选出13只无SIV,STLV-1,SRV/D和B病毒感染的猴.第一批实验,将SHIV前病毒DNA质粒经肌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500μg;SHIV病毒液,经静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2ml.病毒质粒和病毒液各接种2只猴.当第一批猴体检出病毒后,10ml感染猴的全血,抗凝后静脉注射到第二批猴体内,当第二批猴检出病毒后再将10ml感染猴的全血静脉注射到第三批猴体内,连续传代4次.每批实验均定期采集血液标本,分别用肝素和EDTA抗凝,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基因PCR检测;CD4,CD8测定;病毒抗体检测.结果SHIV-XJ02170病毒和SHIV-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在猴体内的传代中均能分离出病毒;从传代猴的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检出了病毒DNA和RNA基因;CD4,CD8测定结果显示有暂时性倒置现象,后变为正常倒置与正常交替出现;在传代的猴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HIV病毒抗体.结论SHIV-XJ02170病毒与SHIV-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均能在恒河猴体内复制.

  • 标签: 体内 复制 病毒DNA 外周血单核细胞 PCR检测 静脉注射
  • 简介:肿瘤是人类死亡的首位病因,研制疫苗防治肿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麻疹病毒的减毒株是一种新型疫苗载体,它可以表达多种肿瘤蛋白,这些肿瘤包括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肾细胞癌、肝胚细胞瘤、卵巢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

  • 标签: 肿瘤 麻疹病毒 疫苗
  • 简介:在目前的疫苗研究中,对新疫苗免疫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减毒或无毒的病毒疫苗载体能够激发高效持久的系统和黏膜免疫,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研究新疫苗提供了一条途径。RNA病毒作为疫苗载体,在可操作性和免疫效果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综述了几种RNA病毒载体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其在疫苗载体方面的应用。

  • 标签: RNA病毒 载体 疫苗
  • 简介:目的:设计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保守区的人工microRNA(amiRNA),考察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比对HBV全基因组现有序列,选择保守区设计amiRNA,定向克隆到pcDNA6.2-GW/EmGFP-miR载体,将amiRNA载体与HBV复制载体pHBV1.31共转染HepG2细胞,72h后收取细胞上清,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结果:amiRNA可显著抑制细胞上清HBsAg、HBeAg和HBVDNA的水平。结论:amiRNA作为防治HBV感染的潜在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人工microRNA RNA干扰
  • 简介:很多小RNA病毒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引发宿主细胞凋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宿主细胞对抗小RNA病毒侵染的防御机制。凋亡机制可由某些病毒蛋白对细胞产生信号干扰来实现多种凋亡通路。虽然这些凋亡通路的上游事件是不同的,但最后的效应却很一致。此外,一些病毒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它们能够令感染病毒后的细胞不死亡,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共存的持续性感染状态。

  • 标签: 小RNA病毒 细胞凋亡 持续性感染
  • 简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虫传播的严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其重症病死率高,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方法,控制蚊虫传播和免疫接种是当前的主要防御手段。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功能、基因分型,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乙型脑炎病毒 乙脑疫苗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以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多烯类以及棘白菌素类等。药物治疗作为应对IFI的主要策略,现有的药物种类明显不足,并且受到真菌耐药性和药物毒副作用等越来越多的制约,使得对抗真菌新药的需求愈加迫切。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策略主要包括改造现有临床常用药物和发现新靶点药物两个方面。近年值得关注的研发中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药物VT-1161和VT-1129、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GPI锚合成抑制剂E1210、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抗真菌中药和增效剂,以及其他抗真菌新药如T-2307、尼可霉素Z和VL-2397等。该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以及临床试验等。

  • 标签: 抗真菌药物 氮唑类 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 靶点 中药 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