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仪礼·丧服·大功章》有一段关于“始封君不臣诸父昆弟”的传文,与经文有关大夫降服的记述似有不合之处。自魏晋至清代,多位学者曾作出讨论,其间涉及诸侯、大夫降服原则的理解、门内门外亲亲尊尊关系的安顿。本文依据历代礼家的注释与讨论,尝试分析其间的礼制与礼义纠结,并给出一定解答。

  • 标签: 始封之君 诸侯 大夫 降服
  • 简介:齐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及其继任者在渔业治理领域有着超前的管理策略,主要措施有:立"海王之国"为基本国策,发展齐国的海洋经济;行"官海"制,谋"渔盐之利",设"三虞"、"祈望"职管理陆海渔业;渔业生产"取物顺时,以时禁发";资源索取"网罟必有正"、"地利不可竭";重视经济调节,"相地而衰征",渔业税制机动灵活;运筹轻重,繁荣渔业外贸;海陆兼顾,发展淡水养殖。管仲等诸先贤的渔业治理策略循道而为,令顺民心,最终促成了齐国富民强国的霸主业。其中,有关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调节的法律思想,直至今天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 标签: 管仲 《管子》 渔业 治理之策
  • 简介:法瑶以佛性理为涅柴体,以体证宇宙人生本体为得涅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二谛范畴,论证了生死与涅柴不二,解决了生死与涅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矛盾。法瑶主张渐悟成佛证涅架论,使渐悟说与道生顿悟说分庭抗礼,各有所宗;又主张应无缘论,认为一切应身佛乃至宇宙万物皆是佛性理(法身)的应感无穷、示现自在的结果,进而主张圣人应效法佛性理(法身),做到无心而应。法瑶的涅柴学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 标签: 佛性理 法身 涅槃 渐悟成佛 应无缘
  • 简介:五台山最早的志书《古清凉传》,唐·蓝谷沙门慧祥撰。关于慧祥,资料甚少,只知他还另撰有《弘赞法华传》10卷。至于他出身何地,俗家姓氏,栖身寺庙,何宗何派,一无所知,即使蓝谷,也有人说是寺庙,有人说是地名;有人说在山西,有人说在陕西。我在《如是我闻五台山》中写慧祥小传时,也曾费过一番周折,最后一无所获。

  • 标签: 五台山 寺庙 所知
  • 简介:道家和佛教的道德评价都有超越狭隘善恶判断的特点.在道家的价值体系中,“道”和“德”上升到存在论高度,不是狭义的“善”,而是超越人的狭隘判断的本体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本体论上万物齐一的境界构成道家道德判断的哲学基础.小乘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要求更接近世俗伦理,但也是以解脱论为归依.大乘佛教的“是法平等”从境界论上开出价值判断的“不二法门”.道家和佛教在境界论层面超越善恶的分别对待,就是章太炎概括的“平等二字”.“真平等”是对终极真实的体认.复归自然本性、认识本来面目就能把握“道”和“法界”的本体.道家追求回归天真本性,反对雕琢妄为,佛教提倡去除贪执,以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均体现了“以真为善”的价值追求.

  • 标签: 道家 佛教 道德评价 真平等 法界
  • 简介: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是从中国语境来看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立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放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世界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对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阐明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澄清它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迫切任务。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笑忘录》是米兰·昆德拉将哲学沉思、历史叙述、幻想、音乐等多项艺术结合起来形成的一部奇异的小说。"遗忘与记忆"的主题既有昆德拉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剖析,也包含对极权主义抹杀过去、篡改历史的否定和批判,只有对这一主题进行准确定位,才能使我们深层次地理解昆德拉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对祖国命运的热情关怀。

  • 标签: 《笑忘录》 记忆 遗忘 解析 昆德拉 历史叙述
  • 简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制约中国发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认为要靠减少农民,加快农村城市化;有的认为靠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中文表述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潜台词也许是农村就是不如城市,人们只有进入城市才能改善生活。但实际生活中,城市病使一些人绝望,有的市民舍弃都市喧嚣去故乡过田园生活,但城里的污染源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向乡村。

  • 标签: 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 农村城市化 苏州 样本 道路
  • 简介:一、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学说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于中唐以后的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没有南宗与北宗的分门别派的对立斗争。故在中唐以后南禅的高僧兼传北宗的学说是正常的。因此。弹宗既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类新颖的思想语言行为,也同时有继续发展传统的悉昙文字及汉语言文字音韵学研究和贡献。因而才会有“祖师禅”与“文字禅”两种并行不悖的流行传教方式,以及有教外儒家大师郑樵所作的“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总结性说法流行于当时与后世。二、辽宋时期的中国佛教.仍然是不分南北宗派的禅宗天下。其对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视与贡献例,可以辽地北方僧人行均的《龙龛手镜》为首要。据燕台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僧人智光在《龙龛手镜》序文说:“释氏教,演于印度;译布支那.转梵从唐。虽匪差于性相,披教悟理,而必正于名言。名言不正,则性相之义差,则修断之路阻矣。故只园高士,探学海洪源,准的先儒,导引后进,挥之宝烛,启以《随函》……”,既表明当时中国佛教界对语言文-7-问题的重视,亦表明中国佛教高僧在语言文字方面是一直坚持兼通梵汉与佛儒的经典文献,其贡献影响也是惠及佛教内外。三、以往有很多学者诸如罗振玉、潘重规等人都误以为《龙龛手镜》只是为教内之人阅读佛经而编写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专门为阅读敦煌写本佛典而编写的字典。影响至今,演变为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误说。本文对此作较为全面的商榷厘清。

  • 标签: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禅门悉谈章 龙龛手镜 通音为小悟
  • 简介:以往人们对阿尔都塞哲学的理解和评价,在结果上表现为彼此相互矛盾的形式。而这种矛盾的形式,归根结底是由不同的研究类型所规定的。那么,这就提出了阿尔都塞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阿尔都塞哲学的研究范式是什么?或者说,人们运用什么样的研究范式,才能展现出一个真正的阿尔都塞?这个问题与他的理论特殊性相关。围绕这个问题,本文试图概括以往人们研究的类型及特点,进而,说明我们选取自身研究立足点的某些合理性。

  • 标签: 三种类型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 简介: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的“佛不断性恶”与吉藏的“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 标签: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
  • 简介:“慎独”“慎”为“思”之义,“独”为内心精一的状态。“慎其独”即“思其心”之义。将此义验证于《大学》、《中庸》、《荀子·不苟》、《礼记·礼器》四篇中,可发现同样有效。通常意义上的“谨”、“敬”、“诚”作为省思内心的当下状态或反思后的结果,只是“慎独”工夫所涵具的内容而非“慎其独”一词的涵义。

  • 标签: 慎独 五行 思心
  • 简介: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 标签: 性善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
  • 简介:近年来,案例分析法由于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收效显著,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本文以一段有关唯物辩证法的案例分析为例,对案例分析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强调在使用任何教学方法之前应首先反思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与相关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案例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 适用性
  • 简介:随着屏幕技术的发展,西方学者对运动影像的研究逐渐从电影研究领域拓展到屏幕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汉森的"虚拟现实"论为后科技时代屏幕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汉森对当代"屏幕"经验中的"身体"进行重新认识,反复强调"身体"与生俱来或者后天赋予的感官感知能力的客观存在。他将观众的"身体"的身份与意义重新提上屏幕经验研究的议题程序中,这是对后现代互动屏幕对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触体验的重要推进。

  • 标签: 虚拟现实 文化研究 屏幕 马克 博物馆 伦敦
  • 简介:在中国哲学领域,杨国荣已然确立自己作为卓越学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对西方哲学的熟稔与把握常令我们这些以西方哲学研究为主业者汗颜。在中西哲学两种传统方面所拥有的坚实功底为其从事哲学比较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最近的著作《存在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一本比较哲学的杰作。

  • 标签: 形上学 形而上 杨国荣 学时 西方哲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在语言之内对可说者与不可说者进行了界划,界限之外是不可说的"神秘域",其自谓之为"语言批判"。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实践批判"的视域构建了语言的生存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消解了语言的彼岸性和神秘性。文章分别剖析了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相关思想,并对这两种批判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阐发。

  • 标签: 语言 不可说者 语言批判 神秘之域 实践批判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础 普遍性与特殊性
  • 简介:一、导言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纪念梵蒂冈第二次公会议召开50周年(1962-1965)。对于世界基督宗教而言,我们这里的聚会显现出三个历史性的意义:首先,这是在从未就教义规范、政教体制和教派纷争召集过任何一次公会议的中国大陆来纪念发生在欧洲大陆的历史性会议,而那个大陆历经无数纷争、冲突,甚至流血的战争,为了寻求建立一个恒久有效的规则,而一次又一次地以全体主教聚会协商的方式,

  • 标签: 罗马公教 天主教 会议精神 加尔文 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