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标签: “道” 西方传统文化 《道德经》 《圣经》 三生万物 冲气以为和
  • 简介:按照圣经的观点,婚姻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宝贵礼物,因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对如何选择配偶、婚姻的夫妻应该如何相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等,都给出了一些劝告和建议。这对于审视和反思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婚姻方面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婚姻观 圣经 婚姻关系 社会转型 上帝
  • 简介:康德的交互论导致了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挟意自由概念。他律行动具有两可的自由,挟意的选择能力使得他律行动成为自由的,由此他律行动的归责问题得以解决。对于《道德形而上学》某处文本造成的冲突,可以诉诸严格意义和宽泛意义的自由的区分加以调和。面对现实生活的不自由现象,两可的自由提供了解释空间,它实质上是不自由的。从不同的视角,挟意自由可分为理性的自由与两可的自由、严格意义的自由和宽泛意义的自由、一贯的自由和片断的自由。

  • 标签: 康德 抉意自由 理性的自由 两可的自由 一贯的自由 片断的自由
  • 简介:《庄子》以躬、身、形、体指涉身体之不同领域。它拒斥《论语》里著名的礼仪化的躬身,蔑视矫揉造作的身体的修行,欣赏最初作为活身、生身的身体,而对其社会关系与义务则心存戒备。庄子尤爱玩弄形身,将其肢解、使其变形,以便让人穿透形之间的界限,与物同体,享受无限的自由。

  • 标签: 躬身 形体 身体
  • 简介:本文考察了19世纪末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激发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如杜尚、克利、康丁斯基、瓦萨雷里等许多人与原型这个概念的密切啮合关系。很少有人关注到原型在多大程度上兼具有实物模型和概念策略的双重特征,以及它以何种方式横贯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艺术景观。本文通过考察20世纪早期艺术对原型的有意识的运用,拟对原型这一概念作出仔细思考。由原型所产生的美宣告了这一概念不再至关重要。

  • 标签: 艺术 收藏 设计 原型性 科学
  • 简介: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训为“常”更为合适。

  • 标签: 规律
  • 简介:意境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灵魂,意境的合理营造在工业设计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富有意境美的设计作品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使用要求,还可以缓解人们生活的压力,丰富其精神生活。意境的营造方法主要有借鉴、触情、留白。

  • 标签: 工业设计 意境美 精神生活 民族艺术 画龙点睛 设计作品
  • 简介:在科技和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书信疗法给人带来很多疑问:它有效吗?怎样实施呢?在叙事心理治疗,书信被广泛使用,成为沟通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桥梁,成为来访者探索自我成长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叙事治疗,信件的来源主要有三类。下面结合案例,分别叙述它们的作用。

  • 标签: 书信疗法 叙事信 心理咨询
  • 简介:宗教经验是涉及意识和潜意识成分的个体经验的一个多元呈现的方面。例如,个体对上帝保持有不同层次意识水平的各种观念,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对上帝的经验。本文集中论述了对于上帝复杂的有神论经验,它们与心理和灵性健康的关系,通过心理干预如何改变这些经验,以及改变个人宗教经验的伦理和其他方面的相关问题。

  • 标签: 跨文化 信仰 宗教经验
  • 简介:采用Roca的实验范式,要求被试给出WTP(买进模糊或风险备择项所愿意付出的最大价格)和WTA(放弃模糊或风险备择项所愿意接受的最小价格),进一步去检验这个结论的有效性,结果没有发现模糊寻求的偏向。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WTP和WTA分别要求给出的是价格的上限和下限,这种差异对被试的决策是有影响的。

  • 标签: 模糊厌恶 禀赋效应 模糊保险金 保持现状偏向
  • 简介:采用归类任务,比较不同知识条件、不同特征呈现方式下,对非定义特征维度的掌握,验证类别学习的认知学习机制。结果发现对非定义特征维度的掌握,在样例特征固定位置呈现条件下较多,而在样例特征随机呈现条件下较少;在知识定义特征维度条件下较多,而在机械定义特征维度条件下较少。研究结果支持了类别学习的认知学习机制。

  • 标签: 类别学习 认知学习机制 双机制 错误驱动
  • 简介:阿拉伯文乌玛()一词,在《古兰经》以单数形式合计出现50次,包括单数主格、单数宾格、单数属格三种形式。其中,单数主格形式出现12次,单数宾格形式出现15次,单数属格形式出现23次。囿于篇幅,本文仅限于讨论在《古兰经》乌玛一词的单数主格形式与单数宾格形式的具体含义。

  • 标签: 《古兰经》 乌玛 泰伯里 马坚 民族
  • 简介:在《程氏易传》到处充斥着君、臣这类字眼,可见程颐在解释《周易》的过程特别关注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在众多的政治思想中程颐又特别强调有关“君臣共治”的思想,他常常将爻与爻之间的相应关系解释为政治世界的君臣关系。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曾指出“君臣共治天下”是北宋新兴政治文化的重要特质,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程氏易传》正是这种文化特质的反映。因此,对于《程氏易传》“君臣共治”思想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程颐对于《周易》的解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颐的政治思想。

  • 标签: 君臣 共治 二五之应
  • 简介:奖赏决策的自控是指为了获得更大价值或更长远利益而抵制即时诱惑的行为模式,而冲动则是指相反的选择偏好。自控与冲动的脑区空间定位是由不同的神经区域在不同决策阶段参与发挥作用的:在决策前期,无论是自控还是冲动决策都有边缘系统或旁边缘系统的参与,包括腹侧纹状体、腹内侧前额皮质、后扣带皮质等;而在决策后期,额顶叶区域和背外侧前额皮质可能在自控决策中发挥决定作用,边缘结构和眶额皮质可能在冲动决策起支配作用。此外,从奖赏类型角度来看,二级奖赏与初级奖赏既共享一些脑区域如边缘系统,又拥有独特的脑区定位如眶额皮质。时间进程方面,相关的ERP研究表明自控与冲动决策会引起早期成分P1、N1以及晚期成分P3、ERN等成分的幅度变化。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设计更严密的实验范式和考察分析大脑各个子区域的单独作用以及彼此间的交互作用。

  • 标签: 奖赏决策 自控与冲动 神经系统假设 时间进程.
  • 简介:意见领袖通过对舆论导向的引领而掌握进行德育工作的天然权威影响力。具体来说,第一,他们可以通过渲染微观环境进行影响,较多作用于引导沉默的大多数进行多途径表达。第二,可以通过与积极参与者的双向互动进行充分的网络德育活动,在这种活动,朋辈教育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在对话协商的机制下进行的正面引导。

  • 标签: 意见领袖 网络德育 机制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一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的研究又将其作为一种基于组织理论的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一种将伦理和道德的合法性与合作的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的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的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一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的关注,在这一程序,信任在持续的契约交往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的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的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1.引言认知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主要实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个体的一般能力倾向。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的过程。元认知处于认知之上,调节和控制个体对问题的思维。个体会运用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策略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认知策略主要引导个体对目标的实现,而个体主要运用元认知策略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 标签: 元认知策略 信息加工过程 综述 题解 认知过程 思维过程
  • 简介:采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一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 标签: 说明文 因果推理 文本表征 意识性
  • 简介:文章首先探讨了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健康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作用;其次,探讨了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能有所帮助。

  • 标签: 心理测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 简介:认知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认知主要实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个体的一般能力倾向。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的过程。元认知处于认知之上,调节和控制个体对问题的思维。

  • 标签: 元认知 信息加工过程 综述 题解 认知过程 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