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伊斯兰日常生活伦理是由伊斯兰教特定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构成的道德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法中。作为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伊斯兰日常生活伦理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它对穆斯林道德人格的培养,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指导性作用。

  • 标签: 伦理 健康社会 《古兰经》 善恶 伊斯兰教 圣训
  • 简介:一、要爱惜光阴(弗5:16)。今日能做的事,决不要推至明日。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二、要常常祈祷(路18:1)。犹太谚语云:“不断的祈祷能行万事。”“祈祷能使你家四周围上铜墙铁壁。”三、要和气待人(西4:6)。用微笑传递基督的爱。言语要用盐调和。四、要留心作美事(罗12:17)。见别人遇难处不袖

  • 标签: 日常生活 基督徒 谚语 犹太 尊长 圣经
  • 简介:日常生活世界的道德秩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道德秩序是如何可能呢?本文以先秦儒家的努力来尝试回答此问题:从先秦儒家对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的认识,道德秩序的建构所应对的"欲"、"恶"的基本焦虑,以及传统道德秩序的"仁"-"礼"运行模式等方面来见证日常生活世界道德秩序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有一个自觉努力的建构的过程.

  • 标签: 日常生活世界 道德秩序 儒家 基本焦虑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采用问卷法对907名中学生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著的领域差异;对不同领域的日常问题,初中生与高中生自我觉知的能力有不同的差异模式,我向思维会导致初中生在某些领域高估其能力水平;性别差异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在多项能力评估中显著存在;大多数自我觉知能力与自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外在形象、做家务事的次数及父母管教严格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 标签: 中学生 自我觉知 实践性能力 我向思维 性别差异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性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