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部拿了有“科幻界奥斯卡”之称的“雨果奖”的中篇小说,与同样拿了雨果奖的《三》相比,《北京折叠》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小说。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在阶级鸿沟和科技发展的洪流中,卑微如蝼蚁,同时,小说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隐喻也让人心生恐惧。所幸,小说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成了救赎这个悲剧的关键。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引发读者对主人公的怜悯和对未来世界的恐惧,结尾处的人文关怀又让读者压抑的情感得到了疏解。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很有探讨价值的作品。

  • 标签: 《北京折叠》 现实主义 人文关怀 悲剧 净化
  • 简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以4:1的比分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比较乐观,当然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性也产生巨大的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工智能的风险性是否存在?风险性生成的机制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如何?人工智能风险防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不同视角的探讨,哲学在其中有其特有使命。

  • 标签: 人工智能 技术风险 人机边界
  • 简介:德雷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雷福斯的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学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西方大学的校门和中国大学的校门在建造理念上差异较多,西方大学认为大学是开放的,自由的,校门仅仅是一个出入口,这导致很多国外大学采用了“无门”校门.美国加州大学校长认为,大学已经充分融入到社会中去了,现代大学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城市,有着多结构的目标,有更多的权利中心,是自由、开放、没有围墙的特殊群体.没有围墙,也就意味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门.

  • 标签: 西方校门 设计造型特征 “无门式”校门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化的目标要求,他强调要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化的具体措施,他着重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双轮驱动。同时,他还特别指出了推进城乡发展一化需要特别注意的工作方法问题,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严守党的农村政策底线,把握好时、度、效。

  • 标签: 习近平 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乡关系
  • 简介: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在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的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的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的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的突破是赶超和创新的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的源头,又是理论研究的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和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的龙头,在源头上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突破、超越与引领。

  • 标签: 机械还原方法论 信息生态方法论 通用人工智能理论
  • 简介:《老子》一书五千言,看似往而不返,实则有着明确的逻辑理路。开宗明义所言之“道”非“常道”,其所言之“名”亦非“常名”,并以有无之和合而为“道”玄妙之所在;继而以“遮诠”的方式对“道”进行描述而非定义:“道”本身不是一具物,故不可对“道”是什么来进行言说,若能言说“道”为何,“道”就具有规定性和确定性,是此物则不能是彼物,更不可言创生万物。

  • 标签: 《老子》 生命共同体 “玄同” 社会 “道” 逻辑理路
  • 简介:一、问题外化技术的作用与体验课堂1.问题外化技术问题外化(problemsexternaliz—ation)是叙事辅导的方式之一,即将人和问题分开,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问题外化对话是建构主义思想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通过外化可以大大拓宽人们的叙事空间,从而实现对问题叙事的解构和重构。通常人们会把问题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好像问题是他们身上的器官一样,是其“内化了的自我”。

  • 标签: 问题外化技术 验式课堂 应用
  • 简介: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一化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不均衡现象突出、污染一化和污染转移等诸多难题,城乡关系开放互通性不足,城乡发展一化成果的共享性也有待提升。提升新时期城乡发展一化水平,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理念作为内生动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以协调作为增强系统性的有效方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协调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城乡发展一化进程;以绿色作为优化整体生态的底色,夯实城乡发展一化的绿色经济基础;以开放作为打造城乡发展一化升级版的外部视窗,切实增强发展自信,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度;以共享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通过务实举措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含金量。

  • 标签: 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大发展理念
  • 简介:王世德先生的三卷本《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是他治学60余年,主事美学,笔耕不辍的结晶,共收录了王世德先生的美学文章100余篇,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发现了诸多新材料,运用了诸多新方法。其中,既有对文艺与生活的感性领悟,又有美学理论的深度挖掘与话语重构。在这些文章中,《我现在的新美学观》《论诗意与新的美学》《论休闲与诗意的审美境界》《审美感“五度”论》等,集中反映了他在美学研究上的独到思考,新见迭出,令人耳目一新。

  • 标签: 《王世德美学研究精选》 生命世界 万物一体 诗意
  • 简介:共情是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对方的情感、需求、思维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本文尝试将共情技术融合到日常沟通技巧中,总结出共情沟通的四步骤:观察重事实、感受重情绪、需求重根源、请求重态度。根据以上步骤,提炼出共情沟通公式:“我(你)看(听)到……我(你)感觉……因为我(你)需要……所以我(你)想……”本文阐述了如何通过测评、游戏、案例、角色扮演、影视欣赏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实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有效运用共情沟通的目的。

  • 标签: 心理辅导活动课 沟通 共情 融合策略
  • 简介:在“工具理性”的借口下,我国各地模仿甚至照搬了国外“结果导向”政府绩效评估的做法。各地共同性的做法是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一种包括了行政目标分解、具体化为绩效指标体系、评估实施等主要环节的“链式工具”,这忽视了它萌生的前提条件,以致在我国引发了各种问题。被忽视的前提性条件主要包括公民主义、政治-行政两分体制、管理工具的路径依赖性、依法行政传统、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估的协同作战、绩效评价的非人格化等。要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尽量创造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同时重点开发本土性、“在地化”的绩效评估模式。

  • 标签: “结果导向” 政府绩效评估 前提 “链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