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进城,他们多处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需特别关注。本研究主要针对武汉市部分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了解目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否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调查显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的各项指标数据都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他们的社会支持程度和互相融入程度比较令人满意,但也有班级中存在性别的分裂,小集团较多且明显等需要关注的方面。

  • 标签: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
  • 简介:在灾难的特殊“场域”中,女性宗教心理与宗教行为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展现宗教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5.12”汶川地震灾区女性信教行为变迁表明:中国妇女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会作出信教的选择,而灾难过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又使她们更多地选择游离在宗教提供的神圣场域和世俗生活的现实之间。

  • 标签: 地震灾区 女性 宗教信仰
  • 简介:本研究探讨不同领域的规则(安全领域规则,个人领域规则)和不同的规则提出者(成人权威,同辈权威)对儿童判断的影响。研究考察了48名4~7岁的儿童在道义推理、奖惩判断、愿望理解和行为判断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直到7岁儿童才能根据规则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判断,7岁儿童预测更不应该违反安全领域规则,违反安全领域规则和成人权威制定的规则后应该受到更多的批评,而4岁组和5岁组儿童在不同规则情境下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2)各年龄组儿童预测应该给予表扬的数量在各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3)在规则与愿望相冲突时,高年龄组儿童比低年龄组儿童更多地报告主人公会坚持自己的愿望;(4)在预测主人公是否会违反规则上,各年龄组在不同规则情境下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安全领域规则 个人领域规则 成人权威 同辈权威 儿童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
  • 简介:母婴关系是精神分析学与女性主义交叉的一个关键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说明个体人格、身份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也可以展示当代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成果,因为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母婴关系不仅是人性的最原初形式,也是任何社会、宗教和文化形成的关键。

  • 标签: 母婴关系 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西方转型时期的一位女性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写了《妇女城》这部对传统歧视女性思想进行挑战的著作。《妇女城》针对当时男权社会下厌女主义的普遍现象,提出了自己对男性的看法,并且在对男性的批判中建构了妇女城中完美的女性形象。从中世纪基督教的社会文化中,以及性别社会学的有关研究理论分析《妇女城》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启示,虽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在妇女城中对男性话语权进行了挑战,但是她建构的完美的女性形象也需要男性气质作补充,这一形象的建构理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两性关系的二元对立,以及女性社会角色的缺失。

  • 标签: 女性形象 男性观 妇女 克里斯蒂 性别社会学
  • 简介:学习动机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对昆明消防指挥学校348名学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军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较好,内部学习动机强度高于外部动机学习强度,求知兴趣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动机水平与军龄、年级和队别有显著关联。

  • 标签: 军校大学生 学习动机 影响因素
  • 简介: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广播技术朝着数字化方向迈进已成为大的趋势,将模拟的音频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已成为现实。现代化的大型录音/制造调音台,其内部的音频信号流可以全部实现数字化,且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也都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以数字方式方便地进行。与模拟调音台相比,数字调音台无论是台子状态的调整,还是录制、存储,都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在信噪比、失真度、频响指标等多个指标上都明显优于模拟调音台。

  • 标签: 调音台 优势 音频信号 数字技术 广播技术 数字信号
  • 简介: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及重庆两地591名流动儿童和272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流动儿童 疏离感 应对方式 学校态度 中介作用
  • 简介: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幼儿 谎言概念理解 心理理论 专制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