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论语》“与共学”章揭示了学者为学境界的层次性。从“与共学”到“与权”,表明了学者从志于学开始,不断寻求超越和突破的阶次,从而也成为衡量学者境界的标准。其中,作为对“道”透彻理解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和要求的“权”被视为学者的最高境界和为学的目标。“与共学”章中对学者四种境界和为学目标的揭示,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学”的问题上知行统一、“行”为旨归的特征。

  • 标签: 学者 共学 境界
  • 简介:令:“今”天努力一“点”,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佯:表面上假装成“羊”的“人”,实际上是狼。挫:想事事“坐”等到“手”的人,必定事事不顺。恢:哪怕是失败的“心~灰”,也能燃起希望的火焰。

  • 标签: 字体结构 拆字方法 文字 人生哲理
  • 简介:这是一个漆黑而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把车停靠到一个较低的地方,然后匆匆地步行穿过堂院中央,向教堂走去……,脑子里仍想着圣诞节前必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在一大堆要做的事情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告。我向守门员打了个招呼,便径直往前走。经过左边的一个房间时,我看到门旁边贴着一张纸条,纸上写着:“告室”。我看见房间里有好多位神

  • 标签: 天主教 告解 圣事 神父 教友
  • 简介:探求“格物”本义,不仅必须遵循以同时同类文献相证的治学方法,还要了解古人心性修养的认识论特点,在众多的解释中,章太炎之说较能切合经义,曲尽本原。其失在于“诚意”下衍出独立的“慎独”义,将其提到与八目相同的地位来看待,饶宗颐之失是未能严格将以经证经的原则贯彻始终。表现有二:一是以二歧之说经,笼统言之,不悟其矛盾之处;二是牵引他说,增添经义,未能紧扣本经。裘锡圭以所谓战国时代新的认知思潮来解释“格物”,是不符反映唯心认识论的“格物”本义的。

  • 标签: 《大学》 '格物' 儒家 心性 释义 认识论
  • 简介:在《论语》一书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全书还以“学”字开篇。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字可谓《论语》思想的“核心”。对于“学”字,其涵义大抵析为二:其一为动词义,即“学习”;其二为名词义,即“学问”。对《论语》中该字两方面的涵义作具体分析,将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论语》 孔子
  • 简介:凡是注重“圣灵”的弟兄姐妹,都喜欢“求灵恩”,并且大多凭着好奇心强求一些超自然的恩赐,尤其是说方言。我见过这样的人,他们跪在主面前不肯起来,哭求说: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信仰 教义 圣经
  • 简介:<正>不应该满足于感觉的确定性,而必须去理解。——黑格尔一、读中的一个盲区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一场文艺论争的总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一部具有深广美学、历史根据和引导文艺开拓新天地的文艺论著,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人民大众获得大解放的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也是一场更大范围内与更深刻程度上的论争的开始。矛盾不息,争议难

  • 标签: 《讲话》 艺术形象 现代中国 革命工作 历史根据 人民群众
  • 简介:谢金良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2月出版,25万字,328页,《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之一。据卿希泰《(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缘起》及本书《序言》可知,此书原为谢先生2003年于南京大学所撰博士论文。

  • 标签: 简介 周易 博士论文 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序言》
  • 简介: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山羊和兔子,山羊在星期一、三、五说谎,兔子在星期二、四、六说谎。在其他日子它们说实话。一天,来了一只猴子,见到山羊和兔子,分别向它们提出关于日期的问题。山羊和兔子都说:“前天是我说谎的日子。”那么这一天是星期几?

  • 标签: 逻辑推理 淘汰法 直接推断法 思维研究
  • 简介:撰于宋仁宗嘉祐二、三年间.其特点表现为不论互体,扫除象数,属于北宋学中的义理派.它注重文字与名物的训释考证,文义坦明;并且引史入,以史事佐证理.其中对于出处哲学、变革、理财等思想的论述,在王安石的整个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王安石 易解 出处哲学
  • 简介:眼睛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喜欢盯着妹妹的眼珠看得出神,因为妹妹的黑眼珠里有一个小小的我存在。我好奇,那么大个的人,怎么能装进人的眼睛里呢?

  • 标签: 基督教 思赐 信徒 人类
  • 简介:印光大师是近代佛门泰斗,一生梵行精进,坚苦卓绝,极意弘扬净土,倡导老实念佛。虽深通教理,而不肯升座说法。有来信求皈依、登门求开示者,谆谆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相勖勉。其所著文钞,语文简朴,不尚谈玄说妙,寓至理于事相说教之中,有极强的感染力。

  • 标签: 念佛 教理 净土 大师 皈依 倡导
  • 简介:2004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觉醒主编的《觉佛学丛书》四本。它们分别是《隋唐佛教文化》(日本)厉波护著,韩升编,韩升、刘建英译。上编主要是根据文献,考察佛教在东亚世界的传播,以及传播过程中同中国已有的儒家道德和道教势力冲突的斗争。第一章概述东晋南朝到隋唐时代中日交往的历史过程,宏观介绍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作为全书的总论。第二章探讨佛道二教与

  • 标签: 佛学译丛 群佛学 觉群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经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经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经,以其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易观均溶入在易体例部分,易体例体现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经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易观如何,而后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王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王弼易学,由于拘泥于王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王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王弼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周易参同契》(下文简称《参同契》)可以说是道教中影响最大的丹经,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魏伯阳,正史无传,其生平最早见于葛洪的《神仙传》,称其为“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生而已。”记载的主要事迹是魏伯阳带领三弟子人山炼丹,丹成,试弟子。一弟子坚信,服食后假死,事后成仙;二弟子惊恐犹豫,不敢服食,终究功败垂成。传末云:“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参同契》 弟子 丹经 道教
  • 简介:《周易》可以为解读《恒先》提供重要参照。由此本文提出一些解读《恒先》的新见,如首句应读作“恒先无,有朴……”,“云云”指阴阳二气交感绵密之状,“亡思不天”与《周易》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相得益彰。

  • 标签: 恒先 周易 道家 先秦
  • 简介: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 标签: 《左传》筮例 动爻 变卦 之卦 易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