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净土(《无量寿》二卷,康僧铠译;《观无量寿》一卷,畺良耶舍译;《阿弥陀》一卷,鸠摩罗什译)是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上人所定该宗的根本经典,也是日本现在净土教各宗派尊奉的正依经典。中国佛教大德对《无量寿》、《观无量寿》和《阿弥陀》虽然历代都有分别疏释弘扬,但把这并称为“净土”,可能是在明末清初。近代中国净土教广为流传的却是《净土四》或《净土五》。《净土四》是指之外再加上《华严·普贤行愿品》,《净土五》则是四之外再增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标签: 净土五经 日本净土宗 无量寿经 普贤行愿品 三经 阿弥陀
  • 简介:》全称《太上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这部篇幅不长,但是妙理很深,全部讲解下来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我们能结合全篇经文来看名的话,会发现仅仅18个字的名,就涵盖了全的大义主旨。所以,今天我借用传统讲经中“解题”的方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中的无穷妙处,无限受用。了解题是了解全篇经文的首要步骤。

  • 标签: 三官大帝 经名 讲经 道教灵验记 水官 上海龙华寺
  • 简介:《佛说无量寿》曼陀罗。此幅曼陀罗是豪尔德·史特多尔特(HaroldStewart)先生二十多年前在京都购人的,在当时这种“无量寿曼陀罗”还鲜为人知,近年来模仿此图绘制的作品才逐渐流行,其原件被推测为日本江户时代中晚期作品。该图为长139厘米、宽68厘米的木刻着色挂轴画。曼陀罗的作者以其对经义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 标签: 《佛说无量寿经》 佛经 曼陀罗 法藏比丘
  • 简介:鸠摩罗什译《维摩诘》中直心、深心和菩提心等概念,主要出现在关于净土和道场的论述中。就含义来看,它们都表示实现或成就果德之诸行。就次序来看,它们或并列,或有其次第顺序。其内容和顺序在不同译本间有一定的差别。各注释在诠解心在净土与道场中的修行意义时,既说明了其次序关系,也有极鲜明的自宗特色,如慧远将此地与地论思想的对应,智顗约教释、观心释的解方法以及依圆教义的分析等。此外,吉藏对慧远注疏的吸收也值得注意。

  • 标签: 维摩诘经 直心 深心 菩提心
  • 简介:<正>道教经典。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

  • 标签: 量度 道教经典 寇谦之 葛洪 太极 注解
  • 简介:产生于魏晋时期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与刘宋出世的《天内解》,都是宝贵的道教典籍,蕴含着当时正一道的神学思想。经过认真剖析,本文从前者归纳出7条神学思想,从后者归纳出6条神学思想。从中可以发现,在魏晋到南朝初期的正一道经典中,不仅关注的神学问题有所转换,一些神学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可以窥见道教的主体性与佛教的“作用”。

  • 标签: 魏晋南朝 正一道 神学思想
  • 简介:本文对瑜伽密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之第一会《真实摄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梳耙并以文字图示的形式展现了金刚界大曼荼罗中三十七尊在位置、名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大乘佛教晚期密教思想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 标签: 真实摄经 金刚顶经 金刚界大曼荼罗 瑜伽密教
  • 简介:10月12日上午.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新安村鸡笼山麓的圣禅寺隆重举行观音殿奠基大典。各级领导和四众弟子3000余人参加了奠基大典。奠基大典在《国歌》声中开始,接着是《大慈大悲观世音》歌曲演唱、《千手观音》舞蹈表演、《看家行当》武功表演,随后,圣寺住持宗才法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常州圣寺观音殿和万手万眼观音铜像的设计图和工程建设计划。

  • 标签: 《千手观音》 常州市 广场 舞蹈表演 横山桥镇
  • 简介:<正>道教经典。全称《老子西升》。撰人和成书时代不详。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称该系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但该首称“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明显具有老子化胡的崇道抑佛思想:且引用“业”、“六根”等佛教用语,成书当在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之后。而葛洪《神仙传》中已提及此,可知为汉末魏晋间道士所作。

  • 标签: 老子 成书时代 道教经典 关令尹 佛教传入 神仙传
  • 简介:<正>道教经典,一般认为系道教修炼专著,全称《黄帝阴符》。《新唐书·艺文志》归入道家类,凡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论说甚多,据考证,书出唐代之前,但作者并非前人所称的黄帝、寇谦之或李筌。今人王明认为,出于北朝一隐者。经文有三百余字及四百余字两种,因其主要文句一致,故两者并传。传本有分为篇(章)者:

  • 标签: 黄帝阴符经 成书年代 寇谦之 道教经典 阴阳五行 艺文志
  • 简介:本文探讨《上清》与上清派的命名、《上清原统目注序》的撰作时间和作者以及东晋《上清》的成书等问题。着重考察了华侨、杨羲、许谧、许翽等制作的首批上清、传、诰的情况,并列书名、篇目;同时指出《上清》的某些复杂性质。本文对与经书相关的道教分派标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上清经》 道教派别 《上清原统经目注序》 东晋《上清经》
  • 简介:<正>道教经典。《太上黄庭外景玉》及《太上黄庭内景玉》之概称。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黄庭》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 标签: 黄庭经 道教经典 外景 成书年代 内景 修炼
  • 简介:有一次,一位中年朋友若有所悟地对赵朴老说:“我现在想通了,干什么事都当作还债,这样就没有烦恼了。”朴老纠正他:“不!不是还债,是报恩。人的一生报恩是无尽的。”还债与报恩,从表面上很难区别,但究其内涵则是不同的。还债是被动的,报恩是主动的;还债无奈,报恩自愿。因此,其思想境界自有高低之别。按佛法来说,还债是业力,报恩是般若。赵朴老是按佛法予以纠正的,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佛是怎么说的。

  • 标签: 赵朴 若有所悟 业力 十月怀胎 人的平等 精神生活
  • 简介:一九八五年七月十日,五台山管理局文物处在翻修显通寺清凉抄高处西边的那座妙观察智塔时,发现塔内藏着一部色泽犹新的蓝色梵箧,其内放着十六函光彩耀目的蓝底金字《大方广佛华严》。第一函为六本,其余为五本,计八十一本。

  • 标签: 《华严经》 管理局 五台山
  • 简介:律异相》,五十卷。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庄严寺沙门宝唱等集。载于丽藏“仙”至“傍”函、宋藏“灵”至“启”函、元藏“灵”至“启”函、明南藏“路”至“户”函、明北藏“”至“相”函、清藏“”至“相”函、频伽藏“雨”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三卷。

  • 标签: 经律异相 庄严寺 频伽藏 宝唱 元藏 清藏
  • 简介:土族的“观”活动在民间也被称为“跳欠”、“跳神”等,寺院僧人称为“金刚舞”,是一种在寺院中由戴面具的僧人表演以表达宗教奥义的神舞,它也是土族地区藏传佛教祈愿法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土族地区各大寺院中大都有这一活动,但以佑宁寺的观规模最大,并且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和六月初八分别举行一次,

  • 标签: 法会 僧人 寺院 藏传佛教 跳神 宗教
  • 简介:<正>道教书名。简称《龙虎》。长期被视为古于《参同契》的丹书。但宋儒朱熹和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早已存疑;据今人王明考证,此书原文与唐羊参微《金丹金碧潜通诀》相同;实为后者之异名。改易时间约在唐末五代。改易者不详。该书内容多为对《参同契》文义之演绎。所据理论同于《参同契》。即仍以乾坤象

  • 标签: 参同契 古文 道教 宋末元初 唐末五代 朱熹
  • 简介:1992年,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时,曾在山西河曲县下乡实习,在河曲境内的黄河边有一座明代驻军箭楼改作的佛堂,当时有一位要去五台山朝圣的老僧借宿在那里。

  • 标签: 佛教 药师经法 《七佛经》 文法
  • 简介: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有位叫龙得孚的官员,曾出f壬四明郡(宁波府)的副长官——郡丞,掌管此郡的文书、治安,以辅佐郡守。他为人清廉耿直,且好善奉佛。当时,普陀山有两位住持,一个法名大智,此师戒律精严,梵行高远,所以道俗皆来皈依,颇受众人敬仰。另一位法号真表,彼师虽为一寺之住持,担荷丛林命脉、如来家业,却性情悍扈,破戒损道。

  • 标签: 住持 戒律 法名 皈依 普陀山 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