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中国水伦理价值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从价值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水伦理价值的分歧与对立。双方相互驳诘、各执一端,彼此之间的交锋和对立多于交融与认同,这一方面使人们对水伦理学的身份感到困惑,并对水伦理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又无法在实践层面回应中国水问题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整合水伦理价值就成为水伦理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然而,在整合价值研究中,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整合价值论,即"像河流那样思考"的进化价值论、人河互为尺度的水伦理价值以及"以人为本"的水伦理价值。这三种价值论都试图融合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水伦理价值,但由于它们既没有在理论上真正厘清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执一端的认识论根源,又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于是,在整合中又形成了新的价值论分歧。这种新的价值分歧使水伦理学的合法性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我们以为,消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质疑,并使水伦理学摆脱价值论困境的路径是:重构并培育"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这种价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包含三个理论基点:唯物辩证的本体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价值论以及"像水一样思考"的方法论。它通过提出并坚持本体论与价值论、整体论与层创进化论、永续发展与有限发展、以人为本与人水和谐的辩证统一,追求人为本即以自然为本、自然为本即是人为本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境界,进而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对立,并成为当代水伦理学的合法性基础。

  • 标签: 水伦理 价值观 层创进化 二重性 以人为本
  • 简介: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斯宾诺莎在批判基督教传统与笛卡尔实体论的前提下,确立了上帝、实体与自然的"三位一体"自然,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自然是广延与思想的统一,这表明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在伦理学探究中,从上帝、实体与自然"三位一体"自然基础出发,为了使人心臻于完善,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走出人心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等外在善的追求,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只有"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才能获得最高的幸福。对斯宾诺莎自然的伦理探析,不只是还原理论本身及其阐释,更是为了促进当代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目前生态伦理探究处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对立的"两难选择"胶着状态,使自身理论的整体性无法显现。如何从"两难选择"的僵持状态走向生态伦理的整合,是自然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斯宾诺莎的自然实体论及其幸福伦理探讨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状态走向统一的和谐思想,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并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限定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因而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伦理研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有某种思想启示。

  • 标签: 斯宾诺莎 自然观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 简介:通过提出“培育生态文明理念、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打造山湖区特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发展生态文化产业”5个方面来探讨贵阳市山湖区生态文化建设,以期为制定山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 标签: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观山湖区
  • 简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贵阳山湖区内的经济社会条件、林业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为制定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 标签: 林业 生态文明 SWOT
  • 简介:对北京地区38个公园绿地的春季花木本植物的个体观赏特征及整体景观特色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公园绿地中应用的春季花木本植物有70余种,全部为落叶树种,以花灌木种类为最多,体现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地域性;应用频度超过80%的春季花木本植物有15种,以寓意美好的传统花木为主,而应用频度超过40%的春季花木本植物仅有28种,仍有大量春季花植物需要推广;花期时序分布以四月份最为集中且重叠性较高;花色以白色系、红色系及黄色系为主。显著的花相、艳丽的色彩和集中的花期构成了北京春季植物景观繁花景象和色彩冲击力的基础。

  • 标签: 绿地 春季 木本植物 观赏特征